【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马王堆墓主究竟是谁 萧苑    七十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 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一号墓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开始发掘。其内棺盛殓的女尸几乎像新 鲜尸体一样,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即轰动了考古界。二、三号墓的发 掘,出土了极其难得的写本古佚书及珍贵的彩绘帛画、地图和图表等, 对研究西汉初期及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着弥足珍贵的 历史文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马王堆古墓的发掘,也最终解开了长期争执不下 的墓主为谁的历史之谜———   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 汉早期墓葬。在这座古墓葬里,从尸体、棺椁到大批的随葬器物,都 保存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对 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 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这座古墓埋葬女尸一具,外形基本完整。尸体包裹各式丝绸衣着 约20层,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水里。经研究,尸体的皮下松结缔组 织有弹性,纤维清楚。股动脉颜色与新鲜尸体的动脉相似,出土后注 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随即鼓起,以后逐渐扩散。估计死亡年龄在50岁 左右。   这座墓的随葬器物,数量很多,共有千余件,多放在外椁与棺之 间。其中有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粮食、食品、明器,等 等。丝织品包括目前所了解的汉代丝织物的大部分品种,有绢、罗纱、 锦、绣、绮等,花纹鲜艳繁缛,制作技术精巧。最珍贵的是覆盖在内 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呈“T”字形的画幅长两米多,上宽92厘米,下 宽47厘米,角上缀有飘带。帛画内容丰富。整个画面,从下到上,表 现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的出自神话传说,如“羿 射九日”、“嫦娥奔月”等故事;有的出自当时阶级社会的生活。既 有想象,又有写实,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而对比强烈,实 为我国古代帛画中前所未见的杰作。这是我国现存的2100多年前唯一 的一件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珍品。内棺的四壁和盖板上,分别贴有一 层铺绒和羽毛贴花绢。铺绒用于镶边,羽毛贴花绢作菱形纹,由金黄 色、黑色、翠绿等色彩的羽制成。这种装饰在木棺上的铺绒和羽毛贴 花绢,迄今还是第一次发现。   在竹木器中,比较珍贵的是120多个身穿彩衣或彩绘的木俑。有 26个木俑组成了一个奏乐歌舞班子,在它们的对面,放置着漆几、屏 风、手杖、香囊、奁盒和盛满食物的漆案。还有一个二十五根丝弦的 木瑟,一个前后两排,共二十二管的竽和一套十二支竹管制成的音律 管。这三件保存十分完好的管弦乐器,为我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实物 资料。   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最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大概莫过于从三号 墓出土的帛书了。这些帛书用墨把古书抄录在帛上,字体为小篆或隶 书,共有12万多字,大部分是已经失传了2000多年的古籍。这些佚书 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出土 的帛书中,有《老子》写本两种,上下篇的次序与今本相反,文字也 有出入;《战国策》1.2万多字,一半以上是今本所没有的;《易经》 4000多字;以及其他秦汉以前的古书,共10多种。出土的《老子》甲 本卷后还有三篇古佚书,没有篇名,第二篇抄录伊尹论九主的一段, 约一千五、六百字,讲到九种君主,特别肯定“法君”。出土的《老 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古 佚书,共1.1万多字。这些古佚书,有的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法家思 想,对于研究我国自战国至西汉初期法家思想的演变很有价值。在佚 书中,还有《易说》约7000字;《相马经》4000多字;《医经方》1万 多字;《二十八宿行度》约4000字;以及关于刑德、阴阳五行的书。   此外,还有湘江、漓江上游地图、驻军图等,这是我国发现的最 早的地图。   汉墓的发掘地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现有的地下发掘资 料和文献记载来看,至迟从春秋后期起,这里就是南方楚文化的一个 中心。二千多年来,长沙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 至今,丰富的历史遗存遍及全城四郊,古老的神话传说依然在湘江两 岸流传。现已闻名中外的马王堆,就是长沙的古迹之一。   马王堆在长沙市郊五里牌外,离市中心约8公里。这里是方圆约半 里的土丘。土丘的中部,残留着两个高约五丈的土冢,这就是“马王 堆”东边的土冢是一号墓的封土堆,西边的土冢是二号墓的封土堆。 三号墓的封土堆几乎全被一号墓的封土所覆盖,外表上很少露出痕迹, 所以过去一直以为这里只有两个墓葬。   马王堆周围是平坦的田畴。浏阳河从它的东面转向西北蜿蜒流过。 河东河北是连绵的低矮山丘。它的西面,是注入浏阳河的一群不大的 湖泊。   “马王堆”这样一个古怪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有人说,马王堆的名字与五代时楚王马殷(公元852-930年)有 关。马殷曾经建都长沙,马氏父子数十年经营长沙,留下过不少的古 迹,如“会春园”、“九龙殿”、“马王街”等。这两个土堆子,相 传就是马殷及其家属的墓地。也有说是马殷的“疑冢”,即假坟,所 以叫作马王堆。不过,也有的说:这两个土冢大小相似,中间连接, 形状像马鞍,原来叫“马鞍堆”。也不知到了哪朝哪代,念走了音, 变成了“马王堆”,于是才和楚王马殷搭上了线。   北宋《太平寰宇记》曾记,在长沙县侧十里有西汉长沙王(刘发) 埋葬其母程、唐两姬的“双女冢”,坟高七丈。明、清以来的一些地 方志也沿袭此说。有的记作“二姬墓”,而且方位更加具体。光绪 《湖南通志》卷三十六引《一统志》就明确记为:“二姬墓在(长沙) 县东。”接着还特意引述了史书上的一段故事,交待了两姬的来历: 唐儿原是汉景帝妃子程姬的侍女。一天晚上,程姬因身子不便,就叫 她代替自己去陪伴醉醺醺的景帝。后来,景帝就将唐儿收为妃子,叫 唐姬。唐姬生了一儿子,取名发,封在长沙国,为长沙定王。由于马 王堆汉墓两墓相连,程、唐两姬之间又有这样一种关系,所以一直就 有人将马王堆与记载中的“双女冢”相比附。甚至在马王堆一号墓发 掘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还对此确信不疑。《湖南通志》引《旧志 拾遗》的双姬墓之说后,又说“长沙定王发墓在东门外,及其母唐姬 墓,各高十三丈,其间相去三丈”。若依后一说,那么,马王堆两个 王冢又成了刘发和唐姬的墓了。一书并载两说,可见并无实在的根据。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为揭开这个古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 墓中出土的不少器物上写着“侯家”三字的铭名,缄封着“侯家 丞”的封泥。封泥的用法就如现在密封加盖火漆印一样。侯家丞就 是侯家里的大管家。在一个漆奁里,还发现了一枚印章,刻有“妾 辛〔追〕”三字。根据这些实物和文献记载推断,马王堆一号汉墓应 该是汉初一个列侯———侯的家属,很可能是某一代侯妻子的墓 葬。它的年代,不仅比楚王马殷的时代要早1000多年,就是比长沙定 王刘发的时代也要早几十年。但是,也还有人引证了一些文献记载及 发掘实例,坚持认为是“双女冢”。但接下来,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的发掘,终于使历史的真相大白了:马王堆三座墓葬确是西汉初期 侯家族的墓地。   考古工作者从马王堆二号汉墓意外地获得了三枚印章:一枚玉质 私印,刻着篆体阴文“利苍”两字。另外两枚是明器官印。明器也叫 冥器,是为随葬而专门制作的器物。这两枚印,都是铜质龟纽鎏金, 分别刻篆体阴文“侯之印”和“长沙丞相”。证明墓主是死于吕后 二年的第一代侯、长沙诸侯国丞相利苍。   一号墓的女尸,虽然大多数人认定是侯的妻子,但侯是世袭 的,一共传了四代,究竟是哪一代侯的妻子呢?起初并没有充分的 证据加以确定。二号墓墓主弄清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 二号墓墓道两相平,都是正北方向,两个墓的中心连线为正东西向, 这正是汉初流行的夫妻不同穴合葬的格式。利苍葬在西边,女尸埋葬 在东边,正符合当时“尊右”的习俗。因此,一号墓墓主,毫无疑问 就是第一代侯利苍的妻子。经对女尸解剖研究,推断死亡年龄在五 十岁左右。   三号墓以它出土器物上的大量“侯家”铭文和“侯家丞”封 泥,表明埋葬着的也是侯家属中的一员。这座墓在利苍妻的下首, 按封建社会礼俗,应是她的后代。发掘时发现墓室四周的青膏泥填塞 封固未严,棺内尸体已经腐朽,但还存留骨骸。经鉴定为男性,年龄 约三十多岁,可以推定是利苍和他妻子的儿子。有人猜测,三号墓里 埋着的或许就是第二代侯。第二代侯,按史书上的记载,叫利, 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而在三号墓出土了一块木牍上面 记着:“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葬物一编, 书到先撰,具奏主葬君。”这块“告墓牍”实际就是当世官吏致“阴 曹地府”的过所放行条,它上面明白地写出该墓葬于十二年二月戊辰 这一天。“十二年”,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认定是指汉文帝前元 二二年(公元前168年),“二月乙巳朔”,即二月初一是乙巳日,这 正符合汉初使用颛顼历的朔闰。“戊辰”是二月二十四。意思是够清 楚的了,该墓葬于汉文帝十二年颛顼历二月二十四日。既然如此,怎 么会是死于汉文帝十五年的第二代侯利的墓呢?合理的解释是: 三号墓墓主人应是利苍和他妻子的另一个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利 的兄弟。   至此,长沙马王堆墓主为谁已真相大白。 光明日报1999.8.2.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