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在美国听“文化大革命”课 ·李向前·   甫到哈佛,正是新学期的开始。各类课程、讲座的告示,贴满了校园。学生们 背着书包,夹着厚厚的课本、讲义,个个行色匆匆。整个气氛既紧张又有条不紊。当 然在这纷忙景色中最能吸引我注意的,还是哈佛怎样进行有关当代中国的课程。事 有凑巧,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麦克法夸尔教授的“文化大革命”课在1月底 正式开讲。于是,我这个“陌生客”便也跻身于急匆匆的行列之中。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文化大革命”课竟如此风靡哈佛,吸引了众多的学生, 以致原由校方安排的教室因实在拥挤不堪而连续更换新址。   据统计,今年(一九九七年——编者)选修“文化大革命”课的学生共计37 0人,分为27个班。校方仅助教就请了10名(按美国的上课方法,教授一周授 课两次,每次一小时,然后即分班讨论,助教再在小班上提供进一步的辅导)。在 以提倡文化多元、学术自由和分散管理为标榜的哈佛,出现这样规模的“大课”, 是近年来少见的。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它同当今美国社会某些变化着的现象之 间的关系,我将在下文略作分析。   “文化大革命”课是作为“外国文化”类的课程提供给学生的,对可能相当多 的哈佛本科生而言,“外国文化”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学校所说的“核心”课程 。这即是说,不管专攻理科还是有意在文科方面发展的学生,都要有“外国文化” 课的学分。据说,哈佛管理层有这样的看法:哈佛的学生不仅要熟习本国文化,更 要对外国文化有所认识。显然,这样做是颇有眼光的。   但是在我看来,要从纯文化的意义上理解,“文化大革命”课更像一门历史课 程。因为它的主题是叙述已经过去20余年的中国的一场政治运动。而其考查的对 象和研究的方法,也都是以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为目标。甚至可以说,在 很大程度上,它同国内“文化大革命”史研究已相对固定的布局有着很一致的地方 。那么,哈佛为什么要把它当作“外国文化”类的课开出来,而且吸引了众多的学 生,是很耐人寻味的。   下面是“文化大革命”课程的授课提纲。连同概论共分为6个部分23讲,现 抄录于此:   1.“文化大革命”概论   第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起源   2.帝国统治秩序的崩溃,1836—1916   3.中国共产党的胜利,1917—1949   第二部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4.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稳固,1949—1965   5.道路分歧   第三部分:第一次排炮   6.批斗“三家村”   7.“炮打司令部”   8.毛征服了首都   第四部分:红卫兵的兴衰   9.校园革命的迸发   10.“一月革命”和“二月逆流”   11.毛对战友的清洗   12.反作用力:武汉事件   13.红卫兵的上山下乡   第五部分:波拿巴主义的幽灵   14.林彪的神化   15.打开对美国的大门   16.林彪的失势与败落   第六部分:争取毛泽东接班人的斗争   17.“四人帮”的兴起   18.邓小平复出   19.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威胁   20.周恩来之死与天安门事件   21.毛泽东的去世与清洗“四人帮”   22.不堪回首   23.“文化大革命”的遗产   关于这门要持续3个多月的课程的宗旨,麦克法夸尔教授作了如此的概括:它 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中这样一个结论,即:“从1966年至1976年延续 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是由毛泽 东同志领导和发动的”进行验证并试图接近于真实。   为了使绝大多数从来没有听过有关中国课程的学生,易于理解中国六七十代发 生的一切,主讲人显然认为,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外 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所做出的反应,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共最终夺取政权 和至1966年以前的中国国内政治状况作一交待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在提纲中 看到的前四讲内容。   在进入“文化大革命”本身的分析时,麦克法夸尔教授事实上要向学生交待下 面的几个重要观点:首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应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1966年至1969年,是摧毁旧的政治精英与红卫兵运动兴起与衰落的时期 ;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1年,事实上是以林彪集团占支配地位为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1972年至1976年,则表现为由谁来继承毛泽东的斗争。其次, 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最初过程,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发展。一方 面,毛泽东首先打倒彭、罗、陆、杨,继之废黜了刘、邓,这是以上层政治斗争的 形式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以红卫兵为主的群众运动被发动起来,用以摧毁党的基 层组织和结构。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这种以无约束的社会来破坏国家结构的事情 ,在共产党国家中是没有先例的。在苏联,斯大林也只是用国家机器的一个部分来 攻击和削弱另一部分。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引发整个社会的动乱和斗争。 这种斗争的长时期结果,就是党在国家中的权威遭到破坏。于是,又造成了另一个 与此相关的重大的政治后果,就是以林彪为首的一批军人地位得到抬升,并最终威 胁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于是毛泽东不得不再进行反对林彪的斗争。   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毛泽东希望那些同他一起发 动“文化大革命”的人(这是主要指江青、张春桥等),能将这场革命的精神和他 的思想遗产保持下去,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四人帮”的垮台和毛泽东试验的终 结。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最终的接班人,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无缘在偌大的课堂上对“文化大革命”课程评论什么。 但是,当我看到几百名年轻的大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发生在遥远中国的一段往 事,并或多或少并不真正理解中国革命的性质,难以把握六七十年代,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场动乱这样关 键之处的时候,是有着相当的遗憾的。特别是当课堂上放映关于红卫兵造反与个人 崇拜达到狂热状态的电影纪录片时,我是很不自在的,因为那毕竟是我们民族历史 上一段不堪回首的年代。   然而从哈佛大学授课的标准看,“文化大革命”课是相当成功的。麦克法夸尔 教授用语生动、善于表达,使学生们十分专注。这使我想起最近在哈佛大学、麻省 理工学院看到的一些情况:凡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以及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的课 程、研讨会,都是场面热烈,听者多多。其中的原因可以说不难理解。就在不久前 ,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纽约时报》1996年10月6日的一篇报导公布了一 个有趣的调查结果:“据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对美国2772所高校学生选修外语的 人数进行的统计,在1990年—1995年5年时间里,美国大学生中选修中文 的人数,增加了36%。中文成为美国大学中排名第6位的最热门语言。这种现象 说明了什么?调查者没有正面回答,但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的执行主席说了下面一段 话:“学生在选择自己研习的外语方面,通常变动很大,但这种变动总是反映着国 际社会的发展趋向。”我想,此论诚为有见地之言。中国近年的发展令人瞩目,而 这意味着众多的机会和巨大的市场。如果说,中国正以自己的进步走向世界,那么 世界也必然会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大革命”课再度在哈佛(1988年麦克法 夸尔教授第一次在哈佛讲“文化大革命”课,有700余人听讲)走红,未始不是 令我们自己发奋和激励的契机。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