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老知青来应卯了 元江 读到邓贤的这本书时我已经在国外了。尘封的记忆随着 书中情节的展开而变得清晰。。。当我快读完时,流 了泪。倒不是因为书中所写的知青遭受的苦难,那没 什么,我自己就是在知青的道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倒 霉的事情一步都没有拉下。我流泪是一种欣慰,这样一 种愚蠢的浪费社会资源的无聊运动终于终结了,可惜了 多少青年的大好年华。(邓贤的这本书应该是上山下乡二 十五周年前后出的)我对书中刻划的那个老干部,鲁田, 印象至为深刻。人到绝境而反抗,不算勇敢,猪给绑上了 还会叫几声呢。难得鲁田能在老毛余威尚存,“两个凡是” 还在流行的社会环境下,不畏责任,抓住机会,一举终结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大功于社会。 西双版纳农场中的知青基本来自于三个地方,四川,北京, 和上海。那里的上海知青大约小我们一两岁,是六九,七 零年的毕业生。当年他们车轮滚滚,向着西双版纳进发时, 少不了在元江城里打尖。我们也总是尽老大哥的责任,好 意恶意混杂地告诫他们,山有多高,路有多长,生活有多 苦,蛇有多毒。 那时到农场去,其实比我们插队的要好一些。每月有二十四 块的工资,两年有一次探亲假,这种待遇,在那年月是无论 如何也不能算差的。正因为插队的条件太差,所以后来招工 时都是招的插队知青。当插队知青都差不多走完时,农场知 青的地位就降到了底层。这中间闹着要回去的有好几次,不 但在当地闹,也有回到城里闹的。上海在七四(七五?)年时就 有一次大闹(主事者叫滕沪生?),当时老毛还在,没闹成。 到七八年这一次,一方面是在前途绝望的心情驱使下闹得特别 凶,如卧轨,(这还是文革初期王洪文他们在“安亭事件”中传 下的招数,再远一点,应该是“二七”工人大罢工传下来的) 另一方面,对越战争迫在眉睫,前线地带不能留下这些不稳因 素,因此得以成功。 那时我已离开元江,到了玉溪,就是出红塔山香烟的地方。那 红塔就在我们校园背后。回城知青经过玉溪时,我们看着他们 喜色匆匆地回家,饭店里满堂的乡音,音量特大,正能体会到 他们“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心情,让人好生 眼羡。 这些知青回城时,昆明火车站一天要检几十个婴儿,婴儿的兄 前留张纸: 爸爸是知青, 妈妈没良心, 送给亲人解放军。 故事就这样又有了续篇。也是在九十年代初,有一个连续剧叫 “孽债”,讲的是这些被抛弃了的孩子长大后到上海找亲生父 母。又是一段段让人叹息不已的故事。 这些孩子现在也是二十出头了,当年他们的父母拼死要回家, 现在这些孩子恐怕是拼死要离家出国了吧? 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