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眼中的“少林方丈”海灯 张 扬    一、海灯的政治躁动与赵朴初的稳健持重   人一旦成为神,就“异化”了。海灯被吹成“少林方丈”之后,你想指出他不是少 林方丈,指出少林寺至今仍无方丈也不行;甄秉浩就有过这种遭遇,投书投稿四处碰壁 。   甄秉浩通过当时的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同志,把情况反映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 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那里。赵朴初对海灯的态度和看法无疑是极具权威性的。然而,他同 时又是统战方面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个人涵养因素外,地位和处境也相当微妙;他 必须含蓄,策略,讲究分寸,顾全大局。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对“海灯现象 ”的洞察,以及他对海灯本人的轻蔑。   海灯原在全国佛教界、武术界没有什么名望和地位。1979年夏拍摄《四川奇趣录》 后,海灯“崭露头角”;又借着《少林寺》上映后掀起的狂热,他内心躁动,希望再度 出去闯荡,不过当然不是像五六十年代那样摆摊卖艺或当个什么县政协委员,而是要搞 得名气越大越好,地位越高越好。要达到这种目的,他认为必须借助赵朴初。海灯巴结 、讨好、吹捧赵朴初,可谓不遗余力。他在一首七律中颂扬赵朴初“文章俊逸惊当世” ,堪称令人肉麻!赵朴初是书法家,旧体诗词也写得不错,但是否“惊当世”,最好还 是留待后人评说;赵朴初还有这点自知之明,所以在接到海灯寄上的照片及七律二首后 于1980年2月13日回信(打印)道:   “大作笔墨精妙,惟过蒙奖饰,殊不允当。”   “过蒙奖饰,殊不允当”─这是对海灯那些吹捧之词的含蓄批评和坚定拒绝。至于 “大作笔墨精妙”,真是天晓得!海灯此信1980年3月12日写于重华,信和诗都是请一 真正“笔墨精妙”者誊抄的。   笔者手头有海灯写给“朴老法眼”这封信的原始抄件。信中说:   “灯拟北京者,非关名闻利养,实为法业进步栖迟希决耳。昭示(张按:赵朴初曾 回信海灯,要他推迟赴京)已同南针,故不敢再扰清神……俟维摩工余之暇,静聆梵音 ,以定行止。因拍摄《四川奇趣录》影片中之武术(二指禅)用功过度,手略不适,恕 不敬意。”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什么呢?第一,如果海灯生于1902年,那么他比赵朴初年 长5岁;从信中措词、口气看来,即使不算奴颜婢膝,也算得上过份谦卑了,有失身份 (好在他本来也没有什么身份);第二,“拟北京”者,既可解释为到北京一游,亦可 理解为到中国佛协捞个什么职务。后者更合情理,否则就不用表白什么“非关名闻利养 ”“实为法业进步”云云,此地无银三百两了;第三,时时提醒别人别忘了他拍过电影, 他会做“二指禅”。也难怪,这是他唯一的本钱。此外,捎带说说,他那二指畸型有伤, 是事实,但却不是拍电影时“用功过度”所致。电影中的“二指禅”本是用绳子捆住脚 倒吊着做的,别说二指有伤,哪怕二指都没有乃至十指都没有了也能做!弄虚作假,有 什么“武术”?用了什么功?    二、从刘学文日记看卑微矮小的海灯人格   为了海灯这次北京之行,刘学文先后三次赴京,跑腿的事全靠他。笔者手头有一部 1980年4─5月间的刘学文日记,下面作些摘录和分析──   4月16日:“直到昨天师父还没达京。我每天去火车站跑几趟,几乎累出一身病, 又不敢与佛协明讲……”   4月17日:“今早得到贺积勇电话,方知师父已于15日64次到达北京,今天一大早 又到香山玩去了,可恼!这样捉迷藏似的,使我难以了解他的用意,搞得我在佛协处境 难堪。”   4月18日:“师父年老昏聩,傲得太过火了!……他坚决不自去佛协,还想佛协赵 朴老亲自随车来迎接他呢!开口闭口都说:‘我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名声!’可盼望数年 的北京佛协之行到底又是为的什么?……真是口是心非。”   什么“非关名闻利养实为法业进步”,什么“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名声”──还是刘 学文一语道破:真是口是心非!   4月19日:“对师父我终于扔出了最后一张王牌:‘如你再不去佛协,我明天就要 回四川了!’他忽然软了……但条件是必须有小汽车接他。这我可不敢保证,我可没有 汽车啊!”──小汽车在1980年的中国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从海灯对小汽车的渴望, 可以看出这位“出家人”精神面貌的无聊卑下!   4月20日:“师父又变卦了。他说最好等赵朴老从扬州回京以后再去为好。估计赵 朴老要在本月25日以后才能回到北京。”   好了,赵朴老终于从扬州回来了。   4月25日:“师父果然耐着性子一直拖到赵朴老从扬州回京后的第三天才动身去佛 协。赵朴初回京后,我向他老人家讲起师父……想趁朴老有空来佛协拜访时,朴老说: ‘请他来吧。你明天去接他,我上午10时到佛协。’但朴老不但没有亲自去,也没有派 小车去迎接。还是在我的引路下,今天早上乘公共汽车(转了二次车)来到了中国佛教 协会。同去的还有莲弟和邦泽。”   ──不能说赵朴初不“礼贤下士”,只能说他这位中国佛协会长对海灯这类人物太 知底了。   然而,个人“知底”是一回事,顾全大局是另一回事。   “朴老在佛协贵宾室接见了师父。中午乘车去北京素菜餐厅为师父洗尘。在座的有 巨赞法师、观空法师、明真法师、陈秉之先生和赵朴老。法尊法师身体不好不能来,正 果法师出差未归,算来中国佛协的大人物都到齐了。这个面子不小啊!   “在贵宾室和宴席上,我的担忧终于成为残酷的现实。我早对师父说过,见到赵朴 老不要自吹自擂。少谈自己的成绩,多讲一下佛教事业。可他全给忘了,一个劲地谈自 己几十年的表演武术次数,观众人数,得了多少锦标……几位很有学问的老法师一言不 发,静静地听他高谈。当时的情景,真有目中无人的味道。   “席间,当招待员请厨师来见赵朴老徵求菜做得是否满意时,师父忽然站起来,从 怀里掏出‘二指禅’照片,叫莲弟送给他们每人一张,一时乱了套。赵朴老不知发生了 什么事情,几位老法师也目瞪口呆。当终于平静下来后,我见赵朴老轻轻地一笑,几位 老法师表情十分稳重沉静,仿佛什么也没看见似的。而师父高兴极了!我回过头,腮边 火烧一样,泪水在眼中几乎掉了下来。”   4月28日:“赵朴老安排我们一行住在法源寺已经三天了。这里地处宣武门外,离 闹市区较远……墙壁还未全干,住的房间十分湿润。   “伙食是自己拿饭票去食堂买……我们大家都不习惯,早上睡懒觉,三天有二天没 吃早饭。在庙里紧闭门,师父也很难受……赵朴老原说会见日本武师宗道臣的事也没有 消息,约的时间已过,师父纳闷不安,望眼欲穿,冷落寂寞的情态使我也受了感染。我 心里明白为什么赵朴老取消了和日本武师的会见,既然师父不敢答应表演‘二指禅’, 借故推托,当然朴老也就觉得没有必要了……  “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天……没人问,没人理。虽然有来参加法会的南方僧人听说师 父住所来拜见访问,也不能扫去师父心中的一片愁云……   “最使师父难受的是赵朴老前天陪客人来法源寺,可是过门而不入。师父虽在窗口 看见朴老一行人,也不能冲出去拦驾。昨夜他对我十分感慨地念了一句诗:‘为君哪知 臣辛苦!’这很能表白此时他的心情。难道就这样冷下去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境? 原因非常明确:师父给赵朴老留下的印象未必好!那天席后我听见巨赞法师的侍者说, ‘巨法师说你师父的江湖气太浓。’这话并非是攻击性的。”   下面,在4月29日的记载中摘取一句:   “我对师父是尊重和怜悯的,但还没有达到事(是)非不分的程度。”   再摘录一段:   “今天我离京暂去邯郸茂生家玩二天,师父大有不放我去的意思。他说如果你走了 又要会见日本武师怎么办?(他还在作梦,这出戏演不成了!)听了他的话,我心中涌 出可怜之情。”   这又使我想起了敬永祥在《海灯现象》中写的一段话。一位曾经在重华乡插队落户 时同海灯交往较多的女知识青年说:   “海灯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压抑了自己的感情,扭曲了自己的生活,当年 我在农村时,很可怜他。后来他被吹成名人后,我仍然可怜他。”   刘学文“可怜”他。那位熟悉海灯的女知青也“可怜”他。我在摘抄上述日记时, 同样可怜他。相信每位精神状况正常的读者在阅读上述日记时也会有同感。   三、赵朴初复韩树英信──对“少林海灯”的无情判决   赵朴初原信用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信笺。全信如下──   韩树英同志:   来信奉悉。   海灯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理事,会武功。几年来,许多报纸对他的宣传报导,甚 至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专题影片,做得过度。不仅少林寺方丈问题,还有其他的事,也 不免失实。但事情已经过去,现在甄秉浩同志写稿澄清,有些不够及时。似以在报纸上 再有这类报导时,以读者来信方式针对发表为好。   以上意见,供参考。   即致敬礼   赵朴初   85.12.16   信纸下方有甄秉浩亲笔签注的如下字样──   原先的意见稿寄给了中央党校校长韩树英同志,韩校长转给了赵志,赵志的信韩校 长又寄了来。   1986年元旦   甄秉浩揭露海灯曾遭受巨大压力。大概自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后,他的稿件才得 以发表并被许多报纸转载。   1985年底的海灯,已经被吹捧为“神”,既是当代高僧名僧,又是身怀绝技的武术 大师,还是少林正宗、少林传人、少林活佛、少林法老和少林寺住持(即方丈),海灯 本人在《人民日报》上也被称为“少林寺副主持”,等等等等。有人曾宣称谎言重复一 千遍就会成为“事实”,海灯似乎就是这样编造自己的“少林海灯”形像的。可惜赵朴 初的信兜底推翻了这堆谎言。海灯“是中国佛协的理事”,不是名誉会长,副会长,也 不是常务理事,这等于指出海灯在佛教界地位寻常,不是高僧名僧;海灯“会武功”─ 这种评价可以放在数十万城乡习武者和江湖卖艺者头上,从而否定了他“身怀绝技”的 说法,否定了他的“武术大师”或“著名武术家”身份。   海灯师徒1982年底窜到少林寺后,所作所为堪称不择手段,甚至拉来中央新闻纪录 电影厂为他拍摄专题片《少林海灯法师》,以后又拿着这部作伪甚多的影片去美国招摇 。赵朴初实际上是对宣传舆论战线上的这种歪风邪气提出了批评。此外,除《四川奇趣 录》外,在另外的纪录片中也采用种种弄虚作假手段吹捧、神化海灯师徒。为海灯专门 拍摄电视连续剧三部:《海灯法师》、《海灯大师》和《海灯舍利之谜》,为海灯专门 出的书有《海灯法师传奇》(作者丁学书)、《海灯法师》(作者刘孟洪,范曾配画) 、《海灯恩师》(作者署名范应莲),以吹捧海灯为主调的书还有《海灯疑案》等以及 有关海灯的许多连环画;歌颂海灯的电视剧主题曲录音带到处流传,《海灯法师》电视 剧还获得一项音像“金奖”。   赵朴初直截了当否定了“少林寺方丈问题”;“还有其他的事”,从前后语气、文 字和逻辑判断,主要也是指与少林寺有关的那些事,即《敦请书》,1946年聘海灯为“ 国术教授”,1982年12月请他回少林任方丈等等,赵朴初一言以蔽之:“也不免失实”!   赵朴初最后指出:今后再有对海灯的这类神化吹捧,或再有海灯式的人物出现,“ 应以读者来信方式针对发表为好”─“针对”就是针锋相对,“发表”就是公开披露。   赵朴初这封信,是一纸无情的政治判决书!它宣告了海灯可以是这种人或那种人, 但他绝对不是、从来不是少林人,不是“少林海灯”!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