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震动朝野的第三次报纸批评(五) 胡绩伟 (作者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新闻学会会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第四个特点,是一般性批评与重点批评相配合。  大家习惯的说法,把一般性的批评,或者对一般干部的批评,叫作“打苍蝇”; 把重要的典型批评,或者对高级干部的批评,叫作“打老虎”。在我们批评几个 部长以前,人们挖苦报社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其实拿苍蝇和老虎来形容 批评一般干部和高级干部,是很不恰当的。我认为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说。在解放 初期进行“三反”“五反”的时候,我们把贪污犯说成是“老虎”,把大贪污犯 说成是“大老虎”。全国都要打老虎,结果没有挖出大贪污犯,却伤害了很多人; 有不少人以后把高级干部也叫“大老虎”,影响很不好。而且把批评说成“打”, 也不确切;用苍蝇拍打苍蝇,一拍打下去就打死了。批评是治病救人,怎么能说 是“打”呢?所以我在几次讲演中都劝大家,以后还是不要说什么“打苍蝇” “打老虎”,还是说一般批评和重点批评为好。  应该承认,重点批评的问题比较大,也比较复杂,批评的对象又往往是大干部, 因而批评起来就比较困难,阻力也大,风险也大。所以在党的生活不正常的条件 下,报纸的批评总是绕开困难走,不敢批评重点典型,只是进行一般性的批评, 批评的对象只是下属干部,不敢碰高级干部,所以群众才讽刺报纸“只打苍蝇, 不打老虎”。  这当然是不正常的现象,这是我们党的生活不正常的反映。“文革”结束以后, 党的生活比较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逐渐恢复,我们报纸上如果还是只 批评一般问题不敢批评重大问题,只批评一般干部不敢批评高级干部,那当然就 不对了,当然就违背党中央的精神了。  当《人民日报》批评了几件大事,批评了部长、副部长,以至副总理、政治局 委员之后,这就引起了震动,产生很好效果,影响也很大。  但是,实际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很普遍的,是经常性的,报纸的批评就不能只 搞几件重点批评,必须进行更为众多的、更多普遍的一般批评,使众多的一般批 评同少数重点批评配合起来,在改进工作和教育干祁方面才能起到更大、更经常 的作用。  下层的坏人坏事,直接压在群众头上。从上向下看,似乎并不严重;但从下向 上看,“现官不如现管”,群众是深受其害,有切肤之痛。上级的报纸批评这些 下层的坏人坏事,广大群众也是拍手称快的。所以报纸千万不能忽视揭发批评下 层的坏人坏事。  很多一般性批评,虽然只说几句话,点一下要害,不指名的提一些普遍性的严 重问题,群众看了也觉得吐了一口闷气,感到满意。比如在人代会上和政协会上, 代表和委员的发言中提出很多批评和建议,过去的报道,只选表扬称赞的话,对 批评建议都不报道。有时只选一二件典型事件作深入的报道,一般性的就束之高 阁。在一九八○年八月召开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会议时,我想出了一个主意, 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发言也进行精选,每位发言编两三百字,每天登两大版, 人大代表发言摘要一大版,政协委员发言摘要一大版,以后对他们的提案也是精 编,一大版一大版的刊登。这一来引起了轰动,不仅是代表和委员欢迎,广大群 众更欢迎。那几天的报纸,很多人抢着看,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一边咬馒头一边 看报。  可以说,过去开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大会是相当封闭的,《人民日报》这样每 天一版一版的登,就使得大会的公开透明度突出了,这也是有开创性的办法。  我们的报纸大量刊登一般性的批评,在国外也产生了较好的反应。《北京晚报》 辟了一个小专栏,叫《古城纵横》,专门刊登读者来信中的小批评,批评的小人 物,是社会上比较小的不合理的小事,很受读者欢迎。 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位记者对这种短小的群众性的批评很感兴趣。她说:“你们有 些批评,西方就不能搞。在美国,骂卡特可以,批评一家公司、商店可不行。公 司要告你诽谤,它的保险公司也不答应。”她承认,中国能够这样广泛地展开批 评,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有时候一封短短的读者来信批评,还会起到影响巨大的效果。对于一些老大难 的单位,问题比较复杂,它的领导集团比较顽强,批评的阻力也比较大,我们就 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比如粉碎“四人帮”以后,“四人帮”的势力在北京市的 力量还很大,对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常常采取消极态度。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先刊登了一篇对北京市来说是一件比较 小的批评,题目是《揭穿一个政治骗局》。这是当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黄帅事 件”。“文革”中,《北京日报》刊登了《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摘抄》,吹捧一个 十二岁的小学生黄帅,敢于“批判师道尊严,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开 火”。 其实,这个小学生的信是假的,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也是有意编造的。这是当时北 京市的市委宣传部和北京日报的某些权威人物,为了制造事端来篡夺北京市委的 大权。“四人帮”还利用这个“小学生日记”搞乱全国各地的小学教育。在粉碎 “四人帮”以后,广大群众要求揭穿这个阴谋,《人民日报》才刊登了那篇《揭 穿一个政治骗局》的稿件。但是文章写得就事论事,没有揭露出当时在背后一手 策划这个阴谋和亲手编造这个假日记的后台,因而引起深知内情的北京市读者的 不满。 一位西城区的读者用杨西岩的名字,给人民日报写来一封信《捂盖子是谁》,信 中责问:“是谁竟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把事情掩盖了一年零八个月之久?捂 盖子是谁?”来信揭露:编造假日记的人,批准登《北京日报》的人,为《北京 日报》写编者按的人,以后为此召开“理论座谈会”来表扬推广的“市委领导 人”,至今只说了一个“警惕性不高”,都没有出来承担策划、编造、写编者按 刊登、开理论会吹捧的罪责。来信提出:北京日报“编辑部能不能也像小学生日 记事件来一个调查,使我们这些蒙在鼓里的广大群众明白底细,解开心头的疙瘩 呢?” 这时正是全国开展对“四人帮”的揭批运动,但北京市的动作很迟缓,很被动。 登载《揭穿一个政治骗局》就是一种督促。但是那些负有罪责的人,还是装聋作 哑,不作检讨。于是我们把杨西岩这封信登了出来,《人民日报》还登了一个编 者按,检讨我们当时被转载这个“黄帅日记”,是十分错误的。 我们还特别作了一个《捂盖子是谁》的黑体标题,全文加了一个花边,登在第三 版的版面上,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稿子。 果然,这一下引起了北京市委和北京日报的震动,“究竟谁在捂盖子?”“捂盖 子是谁?”的问题,大家都在问,都在寻找答案,实际上推动了北京市委领导层 的揭批运动。但是那些顽固的人还是不死心,他们打问到登这封来信没有送中央 审查,于是他们向中央告状,中央有的人也批评人民日报,说批评北京市委的稿 子,人民日报也敢自作主张,不先送中央审查。 对此,我作了口头检讨,承认没有送审,但我解释说,这不是人民日报写的批评 稿,而是登的一封读者来信,以往一般登读者来信是从来不送中央审查的。这事 传开以后,一部分人高兴,说人民日报受了批评,一部分人为人民日报辩护,当 时在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人民日报犯了一个推动北京市委前进的错误。”也 有人还说:“人民日报犯了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错误。” 一般性的批评(大家习惯叫小批评)是大量的,典型性的批评(或叫重要的大批 评)是重量级的。所以我在讲演中说:“一个报纸,如果只有一般批评,没有重 大批评;只批评小事,不批评大事;只批评一般干部,不批评高级干部,这个报 纸就缺乏原则性,缺乏党性,就是一种失职。这样的报纸就不能算是党性强的报 纸,不能算是人民的报纸,不能算是好报纸。因为这不符合实际,违背了实事求 是的原则。 客观存在的不只是简单的小问题,除了大量的小问题以外,还有很多大问题和重 大问题。客观上有这样的大事,有这样的大干部应该批评,他们办了大错事,犯 了大错误,对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报纸如果对这种严重危害革命事业的 大事、大干部不敢惹,不敢批评,那报纸的党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按照党的原则,按照党的生活准则,不仅要批评一般人,而且要批评比较 负责的人,要批评那些负有重大责任的人。要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中央要求整顿党风,严肃党风,一再强调对高级干部执法守纪要严。 党报的态度必须十分鲜明,如果只批小,不批大,那就违背了党的政治生活原则, 违背了中央的精神。”我又说:“党风的转变,关键在上面,在上级党委,在高 级干部。如果不抓往关键性的问题,也没有力量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我们要用好 的领导作风来带动全党的好的党风,用高级干部的好的作风,来带动全党的好的 作风。因此,我们党报必须抓大的,不批大的就达不到这个目的。实际上,一批 大的,就把一般性的批评也带动起来了。” 第五个特点: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门科学,是客观规律,天天挨骂说明人们需要 你,离不开你 我在讲演中还讲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门科学,是客观规律,十 分必要,非要不可,不是谁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这点,在我们干部中认识 很不正确。我把批评比作基本建设中的质量检查。修建任何一个工厂,都有一个 质量检查问题。一定要有一个部门来专门进行检查,从这个工程开始设计起,在 整个建设过程中,都要不断进行检查,发现什么地方质量不合规格,就得马上提 出来,马上进行改正。如果这个工程没有经常的检查,缺点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和 没有进行及时纠正,管它质量好不好。建成以后一定要出大问题,那就谈不上什 么百年大计,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全部报废。这种检查就是一种经常性的批评和 自我批评。  我又把批评比作制造一种机器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比喻为在机器运行中的保养、 检修。在机器运行中如果不及时发现大大小小的毛病,不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 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停工大修,不然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事故,生产出来的产品一 定不合格,甚至出现造成很大损失的大事故。  我把批评还比作日常生活必须的清洁卫生工作。这个地方脏了,赶快扫一扫, 那个地方漏水了,赶快修一修。一幢新大楼开始使用,如果十天半月都不打扫, 漏了水也不修,玻璃窗坏了也不换,新房子就会变成乱七八糟的破房子。我还把 批评比作医生治病。一个人不可能不生病,生了病如果不治,拖下去常常是小病 变大病,好人变残废,甚至一病不起,呜呼哀哉。 我还说,每天洗脸、刮胡子, 也是一种批评。如果十天半月不洗脸、不刮胡子,就会变成一个肮脏的乞丐一样。  我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带总结性的话:“所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我们报 纸工作人员凭空想出来的什么新玩意,不是我们别出心裁。任何一种事物,都要 不断地发现缺点错误和改正缺点错误。这反映在报纸上就是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 批评。因而报纸的批评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需要,不是我们想搞不想搞。如果办报 纸不进行批评,就没有全面反映实际,就没有全面反映人民对报纸的要求。 我们除了报纸等舆论机构以外,还有纪律检查机关,都不仅要防止和制裁犯罪, 而且要防止错误,不使小错变成大错,或者犯了错误以后,很快能够得到制止。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在矛盾中发展的。对任何事物既要 看到成绩方面,也要看到错误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果只看到有利方面, 看不到不利方面;只看到积极方面,看不到消极方面;只看到优点和成绩方面, 看不到缺点和错误方面;只有表扬而无批评,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因此,报纸 不能想批评就批评,想放弃批评就不批评。”  报纸批评开展以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同时,责骂之声也不断传来。特别是 那股顽固的旧势力,对人民日报和我更是切齿痛恨。那年八月,我正在上海采访, 老伴胡一哉忽然从家里打来长途电话,问我是不是出了问题?北京传说:“中央 已派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胡绩伟已被抓起来了。”我向老伴报告平安,请她放 心。她说:“你小心,不要再捅什么乱子!”可见反对的力量来自权威方面。在 这种情况下,报社的编辑记者,有不少同志沉不住气,受不了天天挨骂的精神压 力,而且更怕再来一场“反右派”运动,打算缩手,不搞批评性的采写了。  这些情况迫使我不能不在报社内部作思想工作。首先讲清楚,在报纸上开展批 评和自我批评,不是可有可无,想收就收。开展公开批评是党中央的决策,也是 报纸决不可少的职责。讲明批评是一门学问,不能随便想要或者不要,办一张没 有批评的报纸,就不配称为党报。  我还借用陈云同志对商业工作人员的谈话,专门讲了关于“天天挨骂”的问题。 一九五六年,陈云同志对商业工作人员讲话中说:“商业工作干部常常挨骂,这 说明商业工作有缺点错误,说明商业工作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广大人民群众关 心自己的生活,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和商业工作 有关系。因此,商业工作的好坏,对人民有极其广泛、深刻的密切关系,这说明, 商业工作是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件极端重要的工作。”  我说:“同志们想想,我们报纸工作何赏不是同商业工作一样,天天挨骂。这 一方面说明我们工作中不应有缺点和错误,另一方面说明报纸工作同人民群众有 很密切的关系。你们看,陈云同志从天天挨骂,就想到商业工作是极端重要,是 不可缺少的。那么,报纸天天挨骂,也还是说明我们的工作的重要。如果报纸工 作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人家管你干什么,骂你干什么,天天骂你,就是离不 开你,认为你重要。”  陈云同志还说:“天天挨骂好不好?我看没有什么不好。我不是提倡天天犯错 误,而是说,可以提高我们的积极性,从而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 有什么不好呢?应该欢迎群众多提意见,他们的意见就是对我们工作的好坏的评 价。我们不是普通的商人,不是小贩,我们是干革命的。做革命工作,不要计较 挨不挨骂,要看我们工作是否做好了。群众对我们的责备,就可以使我们不脱离 群众。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和意见,反映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陈云同志说:“我看挨骂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错误就有人骂, 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 错误加以改正,就可以不断进步,如果五年没有人说你有错误,到第六年,从五 层楼上跌下来,那就坏了。例如建设长江大桥,如果有毛病不指出来,一味地高 呼万岁,一下垮了就不得了。宝成铁路修通了,只高呼万岁,现在老塌方。”  介绍陈云同志的讲话以后,我说:“如果天天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报纸,自 己经不起批评,自己不能作自我批评的模范;强调批评只是对别人,不能对自己, 对人是一套,对自己是另一套,在群众中能有威信吗?......报纸要真正强调批 评和自我批评,自己首先要经得起批评,自己应该成为虚心接受批评的模范,成 为自我批评的模范。”  陈云同志的讲话,讲得深入浅出,产生很大作用,使很多同志心服口服,对待 各方面的批评也就比较心平气和了。  我还进一步阐明:“报纸要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模范,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既 要注意批评的原则要正确,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也要正确,在如何批评方面也要 日益改进,成为正确批评的模范。”  我在演讲中,强调编辑记者要向医生学习,学习他们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我 说:“可以把批评比作药,比作治疗。药和饭不同,人离不开饭,也离不开药。 但人吃饭是高兴的,愉快的,而吃药,却常常是勉强的,不愉快的。没有听说谁 喜欢吃药,更没有听说谁喜欢开刀。报纸是提倡批评,但报社很多同志也不喜欢 受到批评,常常一听到批评也不高兴。批评的特点就是这样:离不开它,又不喜 欢他;需要他,又不欢迎他。......医生为什么用糖衣包裹着最苦的药?动手术 为什么总用麻醉剂?无非要减少病人的痛苦而又达到治病的目的。 我想,毛泽东同志既然教导我们把批评比作治病救人,我们的报纸批评,为什么 一定要使人家十分痛苦,难于接受,为什么不可以向医生学习,尽量改进写作方 法,也采用一些糖衣或者麻醉剂之类的办法,就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用辞用句 上下功夫,使被批评者虽然不那么高兴,不那么舒服,但又不那么痛苦,还可以 承受。而且还要使他们冷静地想想,报纸批评是对的,是从爱护的观点出发的, 是为了推动工作前进的,周围的人大都认为批评的合情合理的。  我强调向医生学习是强调要千方百计地把病情诊断清楚。报纸批评,一定要深 入细致地作好调查研究工作,反复核对事实,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听取被 批评的人的意见,还要学习医生根据病情作出疗效最好、痛苦最少的治疗方 案。......我们就是要更好地修改稿子,讲究政策,还要讲究策略,斟酌用辞用 字。......写稿时更要冷静,更谨慎,更切实,更稳妥,不要急,慢一点关系不 大。......先是千方百计地把事实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千思万虑地把稿子写得合 情合理。  总之,人民日报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三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所以相 当成功,主要原因是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同时,对于批评那些重 大的事件和人物所进行的具体指导也是十分及时、十分正确和十分坚定的。这是 第一位的原因。其次,报社自己也千方百计地注意努力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 政策,而且千方百计地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说老实话,我对新闻单位所作的这几次总结性的讲演,对开展公开批评的确起 到了一定的坚定信心的作用,起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文完)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