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东北新的“三大怪” 解国记 陈凯星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反穿皮袄毛朝外”。旧中 国流传甚广的东北“三大怪”现象,新中国成立后渐渐绝迹。窗 户改成了双层玻璃,姑娘们摒弃了长杆烟袋,精制的皮大衣、皮 茄克取代了老式皮袄。   老的“三大怪”走了,新的“三大怪”又层出不穷。   “上汽车用脚踹”   “‘自行车把朝外,上汽车用脚踹,掏钱包解腰带’,是6 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三大怪’。”家住哈尔滨道外区的陈 盛和老人说。   那时自行车等商品极其紧张,小青年弄到一辆车子就美得不 得了,故意将车扭个把朝外,躬背猫腰趴着骑。一是因为哈尔滨 的路上下坡多,蹬车费力;二因当时商店稀少,买东西要骑很远 的路,正常骑车姿势太累;三也是为了标新立异,让人家注意和 羡慕自己有辆自行车。现在商店林立,再也不用那样费劲,谁也 不稀罕自行车了,车把又改过来了。   那时公交车也就几条线路,客流高峰时挤得满满的,车关门 后外面的人还要上,就拿脚猛踹。踹一阵子后,车门开开再挤上 几个。车厢里面最多每平方米站10多个人,脚都不知道怎么摆 放的。现在公交车由解放初的不足10部发展到4000部,还 有7000多部出租车;市民坐车有了选择,可挑剔啦。   那时候人钱少,治安也不好,上街总怕被掏包。为了保险起 见,许多人外出时将那点儿小钱缝在里边裤头的兜里。挤着买东 西时要先解裤带。麻烦不说,有的地方还闹出“耍流氓”抓人的 悲剧来。“如果那时候有现在这‘卡’那‘卡’的,哪会有这等 事情?”陈老汉不胜感慨。   “喝啤酒像灌溉”   “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拎着录音机逛街来。”这 是进入80年代后流传的“三大怪”。   改革开放以后,物质富足了,吃的、喝的、穿的丰裕了,人 们说不清怎么享受好了。   近百年的商业老字号秋林公司保留了俄罗斯风味的果木烤面 包,这种面包特别大,3公斤左右,像个大锅盖一样。它的名字 还沿用了译音“列巴”。冰城人投亲访友带上一个“大列巴”, 让朋友惊讶,大家吃个一团热闹。   喝啤酒更没说的。东北人对啤酒亲得不得了。街上大排档, 酒店饭桌上,不是大杯大杯地饮,就是对着瓶子“吹”。据说有 关部门曾统计过,哈尔滨市民平均每人每年喝掉啤酒75到10 0公斤,居全国之最。   哈尔滨人爱音乐,过去是从收音机上听,后来录音机大量上 市,许多人除了在家里放带子听以外,出门办事也想边走边欣赏 点流行歌曲、轻音乐,于是不少人把个录音机在街上拎来拎去, 走着听着,曾一度风靡。后来,高级音响、随身听出现,录音机 才悄然遁去。 “走出国门当老外”   时代发展到今天,善编“三大怪”的东北人竟然一下子总结 不出新的“三大怪”了。记者曾到处采风,甚至把包括师胜杰、 刘流、冯永志等著名相声演员和作者,召到一起凑“段子”,他 们也感到为难。原因是“现在社会色彩斑斓,别说‘三大怪’, 就是‘六大怪’、‘八大怪’也有。‘怪’太多,见怪不怪,不 知道咋收集整理了。”   可不是嘛,现在的“怪”也真不少。有继续反映人们生活变 化的,如“唱戏的朝靴女孩踩(姑娘穿特厚底子的鞋),时髦服 装扔得快(淘汰更新快),家庭小院种野菜,冰城活鱼煮着卖… …”,还出现了反映人们对精神、对下一代素质提高追求的“怪 ”:“酒店里面摆书卖,走出国门当老外,自己的孩子别人带”。   酒店本是喝酒、吃饭的地方,但人们进去之后却要看书、买 书。在哈尔滨卫星城阿城一家不大的饭店里,每个房间都摆有书 架,不少客人是冲着书去吃饭的,以书会友还真带来了生意红火。   黑龙江与俄罗斯有约3000公里的边境线。沿边开放以后 ,黑龙江一下子成了开放前沿,不少市县设了口岸海关。近水楼 台使黑龙江人出国学习、经商、务工,成了家常便饭,年年都有 大批人员走出国门,成了外国人心目中的“老外”。   年轻的家长们为腾出更多的精力创业,也为孩子能学到特长 ,纷纷将孩子送到外语、音乐、美术等教师家中,孩子们只在节 假日才被接回去团聚。   东北的“三大怪”多,东北的“三大怪”有味。即使人们见 怪不怪了,但它仍是那样地耐思、耐品。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