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安葬胡耀邦 顾葆孜 死后被埋葬在共青城的红土地中 最后瞬间的拍摄人痛失良友 一个生性好动的政治家,静悄悄地在一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红土地上安歇 了。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五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他的骨灰被 运离北京,乔石到机场送行。 初冬的北京,寒风萧萧。雾气还未散尽的清晨里,人们匆匆的脚步又走进 新的一天。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匆忙中,谁也没有注意有几辆轿车正悄然 驶出中南海,急速地向北京机场驶去。 这是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五日,这一天,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的骨灰 将由他的亲属们陪伴着登机南下,埋葬在他生前寄予热望的“共青城”- -江西省德安。这位生前极为好动,充满活力,驱车走遍中国79%贫困 县的共产党人,将永远长眠在那片青山绿水间的红土地里。 此时,胡耀邦猝逝已一年又八个月。和他逝世时不同,新闻界对他的骨灰 安葬一事未做任何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到机场,为当年的总 书记送行;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与胡耀邦的亲属一起扶灵到“共青城” 参加安葬仪式。胡耀邦遗像摄影者杜山应胡耀邦夫人李昭的邀请,也登上 了飞机。 如洗的阳光透过机窗照射在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上。李昭一身素装, 虽然身边有不少人却仍显得孤单。她默默凝视着丈夫的灵盒,没有抽泣, 没有哽咽,平静的外表下掩抑着巨大的悲痛。她的旁边是长子胡德平,他 酷像父亲的脸庞挂着男人深沉的悲哀,他用双手捧着父亲的大幅遗像,也 就杜山拍摄的那张父亲“最后的瞬间”。 杜山的视线落在了胡耀邦的遗像上,照片下面清楚地写着“一九八九年四 月六日摄”。这真的是耀邦留给人们的最后瞬间。四月十五日,他心脏病 复发,猝然逝去,走得那样匆忙、急促,甚至都来不及审视一眼自己留下 的相纸上的身影。但是,他的最后身影却久久地留在了杜山的记忆中。 后门通向中南海,前门开向老百姓 进中南海东门,沿着朱红色的围墙往前走不远,就会看见一个灰色石台。 嵌在高大的围墙上,一扇鲜红的门映进眼帘。通过这扇门,就能来到胡耀 邦的住宅。 八十年代初,胡耀邦搬到了紧靠中南海东门的一个胡同里,普通的四合院 和红墙紧贴。当了党中央的总书记后,他没有搬进中南海,为了工作方便 ,他因地制宜在红墙上开了个门,这个门可以直接通进他居住的后院。这 样一来,他家的后门和中南海连通,而前门一如既往开向平民百姓居住的 胡同。 六十年代,专为中央领导人拍摄新闻照片的摄影记者杜山,镜头里留下过 不少胡耀邦年轻、矫健、充满活力的身影。一九八二年胡耀邦担任总书记 时,杜山离开了工作十六年的中南海。他的镜头和耀邦多次失之交臂。 一九八九年胡耀邦离开了总书记的岗位,杜山也卸去了中国图片社副总经 理的头衔,离休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杜山由他的一位老朋友引路, 跨进了胡耀邦家通向中南海的后门。 “老杜,我认识你,你是中南海里有名的老摄影记者嘛!” 杜山还没有站定,手已经被耀邦直率的手紧紧握住。杜山与很多领导握过 手:毛泽东的潇洒随意,周恩来的专注亲切,而胡耀邦的手是那么的热情 而又不失庄重,让你感到你是他熟悉的朋友!一股滚烫的热流迅速涌向心 房,他来时的拘谨刹那间被这句话融化了。胡耀邦是个爽快的人。 杜山不再犹豫,开门见山讲了他的意图:请耀邦为他的作品集题写书名。 说着,他将自己带来的三十多张放大的二十英寸领袖照片依次铺在客厅的 地毯上,顿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还有陈毅、徐 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胡耀邦全 神贯注,一张张仔细观看,直到香烟燃尽,烫灼指尖,他一惊,才收回视 线。在此之后,他又一次握住杜山的手:“拍得好,传神!” 对于杜山的请求,胡耀邦没有假以虚词,爽快地答应了:“为你的摄影作 品题写书名,没问题!” 谈了一会,胡耀邦起身,提议大家一同来到他的书房。书房不大,书架整 整占满一面墙,他在一张宽大的书桌前坐下,铺开宣纸,慢慢捻笔添墨, 运思下笔的感觉。 一时,屋子里静极了,杜山和老朋友都屏着空气,生怕出了响动,打破这 宁静的空气。片刻,一行苍劲有力的字体在胡耀邦的笔下一挥而就:杜修 贤作品选。胡耀邦侧着头看了看,不满意地推到一边,又写了一张,看看 ,又不理想,再写,竟一连写了六、七张。杜山和朋友在旁边连连劝阻, 直到要抢他手里的笔,他才停住。他从中选了两张交给杜山:“我这是第 一次给人写影集书名,写得不好,见笑了。”他谦和地笑道。 摄取永恒的瞬间,居住在春意非常的地方 走出书房,阳光金灿灿地洒满了庭院,这时,杜山才注意到,胡耀邦的庭 院竟如此之小,只有二、三十平米,不过一间房子大小。再看看四周低矮 的房子,也是北京典型的老式四合院,虽然经过装修,但仍然显得陈旧、 狭小。 不起眼的小院子,在耀邦眼里可是大绿洲。他从不小看他的小空间,他喜 欢绿色,喜欢自然,小院里满是花草,一片茂盛,让人感到春意盎然。院 子中央还有个一米见方,绿苔爬壁的小小鱼池。一池清水,盛下了蓝天和 白云。池子旁,岔出几条鹅卵石铺就的羊肠小径,密密匝匝的冬青树围着 院子四周,紧紧箍了一围。春光下,郁郁葱葱的绿枝任意地生长,生气勃 勃,透出一股倔强的气息。胡耀邦站在树前,用欣慰的眼神望着眼前的绿 色世界,脸上浮现出笑容。这是一个多好的镜头!杜山心里一喜,不能放 过之个好机会。他向胡耀邦提出拍半身照的要求,胡耀邦理了一下身上的 中山装,点头笑了。 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洒在胡耀邦饱经沧桑、深沉的凝重的脸颊上,他的身后 是齐人高的冬青树。“咔嚓”,胡耀邦凝重的神情被摄入镜头,杜山放下 相机。这时,胡耀邦提出要换西装再照一张。对此,杜山当然求之不得。 一般来说给首长照相都是穿什么照什么,不会有谁中途提出换衣服的,而 且大都是穿中山装照。穿西装?说不定还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呢? 果然,一身西装的胡耀邦从屋里出来,显得格外精神。 可是,杜山哪里知道,三天后,一九八九年四月九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 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突然倒下,他痛苦地紧闭双眼。本来并不严 重的心脏病突然严重地爆发了,病魔像一只巨大的手死死地捏住他的心..... 照片造成无尽的遗憾,这成为摄影一直的难受 胡耀邦四月九日发病时杜山正好在中南海内的一座楼里,他得知胡耀邦在 怀仁堂突发心脏病正在抢救时,吓了一跳。 愣怔了一会,他猛然掉头往楼下跑,二话没说,叫上车就回家拿出留有胡 耀邦身影的照相机,不顾机子里的胶卷大半还没照,“哗哗”倒了出来, 送到图片社冲洗,他要亲手将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头,不然,这会成为他 永远的遗憾! 照片很快就出来了,杜山的眼眶红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视着他,那执着 眼神,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这样逼真地写在他沉静的脸庞 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颗心。可是另半颗心仍然悬着,胡耀 邦还没有脱离危险。 好容易捱到了十二日,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了,但是还不能起床活动。 杜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踏实多了,准备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好,就将照 片送给他。那几天,也不知什么原因,杜山似乎有点魂不守舍,他总是打 听着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点再见到他。 十五日,不幸的消息传来,胡耀邦的心脏再次复发,与世长辞。胡宅承受 着巨大的不幸,也承接着全国人民深切的爱戴和哀思。“公则明,廉则威 ”。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自觉络绎不绝地来到 胡耀邦家,在前院的灵堂前,对着耀邦的遗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着悲痛,心头出现一种失去有恩于已的亲朋好友的悲痛。他带着遗 憾,带着一种成功在即却转而突然失去的遗憾,连夜将胡耀邦穿中山装的 和西装的照片各放大成二十四英寸照片。 四月十七日上午,在胡耀邦家,李昭含着泪、颤抖着双手刚刚接过胡耀邦 的照片,两行清泪又涌了出来,只哽咽了一声:“这张最像他......”就再也 说不下去了。 泪水无声地落在照片上,旁边的亲属们也抑制不住泪水,阵阵悲泣声令人 心碎。李昭止住泪,说:“这张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们家属建议追悼会 上的遣像用这张!”她的建议立即使得到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赞同。 后来,经过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亲属们的意见。胡耀邦的巨幅遗 像连夜制作。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而且这张照 片是在室外的拍摄的自然照。 四月二十二日,胡耀邦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庄严肃穆,邓 小平等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 杜山也来到追悼会会场,他站在自己亲手拍摄的照片前百感交集,心里装 着沉甸甸的悔恨,如果知道胡耀邦会这样匆忙离去,他说什么也要将照片 交到他手里,让他看上一眼......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胡耀邦闭上了双眼, 走了,永远地走了! 影集可以不出,但名字不能去掉 一九八九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杜修贤作品选”本应在一九八 九年底正式出版发行,可是有人要求杜山从封面上抹去胡耀邦的名字。一 向随和、不提什么要求的老摄影师这次怪了,对于这样的要求就是不肯让 步,他的道理很简单:“老百姓都懂,人家胡耀邦活着的时候,我请人家 写书名;人家一死,我就不用,这显然不合适嘛!”出版社提出他们的担 心,杜山更困惑:“人家胡耀邦是中央作了评价的人,和动乱有啥关系? 有人要利用,这不能怪胡耀邦嘛,怎么能把棍子打在一个无辜的人头上? 你们没道理,没道理。影集可以不出,但是名字不能去!” “作品选”一搁就是三年。共和国领导人的200多幅历史照片也因此不 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作品选”等待了三年,终于在艳阳高照的一九九二 年金秋时节出版发行了。胡耀邦题字印在红色的封面上,这将成为他最后 留在世间的字迹。 建立自己独特的丰碑,埋葬在共青城 胡耀邦的陵墓背依郁郁葱葱的富华山,面朝浩浩荡荡的鄱阳湖。胡耀邦去 世后不久,李昭就向外界公布了胡耀邦身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 上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 巨大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上方刻着胡耀邦浮雕像,旁边依次排列着中 国共产党党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喻示着墓的主人 与三个政治团体的特殊关系以及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耀邦少年时投身中国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时献身共青团, 成为一代杰出青年领袖;晚年致力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 的麾下冲锋陷阵,死而后已。“旗角”刺向广袤的蓝天,“旗子”下面还 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耀邦同 志的生平和评价,落款:中共中央委员会。 安葬仪式结束后,杜山仍久久伫立在墓前,他感叹这墓碑独特的形状、非 凡的气势,也欣慰碑志铭对胡耀邦客观、公正的评价。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