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摘自李辉、应红编著《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大象出版社, ISBN 7534723302 在这部著作中,李辉、应红与王元化、邵燕祥、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 林贤治等人就“五.四”精神、现代化、人文传统等问题展开对话,学界中 人尖锐的思想锋芒直刺问题的积弊,叩问下世纪的未来,读来大有斩获, 思想上的启迪将令你深省。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面对千城一貌的尴尬--阮仪三访谈录 问: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在文化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 大的问题就是城市文化的保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 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 呼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你多年来致力于建筑学 研究和城镇的保护工作,我想听一听你的意见。你认为,中国当前在城市 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阮仪三(以下简称阮):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的意识问 题,包括领导的、知识分子的、青年学生的和老百姓的意识。他们认为保 护古城、古建筑就是保护“落后”,而现代化只能是高楼大厦。其实古城 保护非但没有抵触现代化,相反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只有尊重 历史和传统,现代化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些人对现代化的理解是 肤浅的,难道现代化非得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吗? 问:看到今天城市中一座座大同小异,不仅难看有的还是怪里怪气的 建筑在不断地拔地而起,我一直有个疑问,造成这种局面的是因为我们中 国建筑师的文化修养、设计观念和设计水平问题呢,还是另有原因? 阮:当然有这些因素,但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建筑 师,包括学建筑的青年学生,他们根本不愿意静下来认真思考和研究设计 方案,有些设计师简单地画画图,几十万元就能拿到手了,但出来的是个 豆腐渣他也不管,只管把房子盖起来就行了。这里面就有一个利益驱动在 中间。 问:看来对于他们来说还不是观念问题,他们是懂的。 阮:他们当然懂的。他们知道一样的东西,如果认真做是要花好多时 间的。到上海外滩的老房子去看看,那些老房子当年是不可能一年设计出 一座来的。但现在的建筑一个月要设计几十座,这怎么可能会有自己的风 格?只能是你套我、我套你,你抄袭我、我抄袭你。现在用计算机做设计 太容易了,很多东西摆在一起,抄吧,要国际饭店的顶,要和平饭店的窗 子,要什么建筑的底座,切切割割就拼凑成了。他们没有理解建筑是艺 术,是由色彩、平面等很多技术问题组成的。而我们今天的设计对内在的 东西考虑得很肤浅。 问:难怪现在的中国,从小县城到大城市,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形成 了“千城一貌”,毫无风格和特色可言。 阮:的确这样。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滨,建筑都是一个模式。 我到拉萨站在布达拉宫一看,全城这几年建了很多新房子,全是平顶建 筑,颜色全是南方的色彩,奶油色、咖啡色、湖绿色。其实西藏由于受高 原气候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传统建筑上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即色彩 十分强烈,是由红、黄、黑、绛、金、白等色彩组合在一起的。窗是黑 的,墙由于高寒都很厚,布达拉宫的墙有两米厚。这种建筑上的风格是由 于民族、宗教、文化诸种因素造成的。可是现在的建筑这些因素都不考虑 了。所以我说过,中国现在是“千城一貌,万屋一面”。然而在这些方面 欧洲国家就做得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的城市和建筑包括许多现代城市和建 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法国的幽雅,德国的精巧,全能体现出来,北欧 的色彩深,越往南越淡,北欧的是红屋顶,往南的是灰色屋顶,再南面就 是白色的了,非常清楚,让人一下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因为它们继承和 体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但今天的中国却是从南到北一个样。其实 过去不是这样的,比如苏州和扬州,虽然离得很近,但是它们两地的厅堂 建筑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扬州的厅堂既有北方之拙又有南方之秀,而苏州 的厅堂则是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 问:为了城镇保护工作,这些年里你已经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 了吧? 阮:跑了有上百个城市吧。我在六十年代初,跟我的老师董鉴泓做 《中国城市史》,当时就跑了很多城市,每年假期全在外面,今年东北, 明年西北。当时中国的城市真是漂亮,多式多样,很多的城市都是完整 的,山西那一带城市都没有被破坏,比平遥更漂亮的城市还很多,可惜后 来都拆了。 问: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就立志要做中国城镇的保护工作,做 中国名城的守护人? 阮:是的。当时正好八十年代,北京几位老先生在搞世界文化名城, 我跟着他们工作。他们说:你多做一点具体工作,看一看怎么弄法。这 样,大中小城市我都搞了,同时也亲眼看到江南水乡轻工业的兴起,对水 乡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有些地方一天就毁了,拆房填河,修马路,这样 做是不行的。当时先发展起来的地区都这样做了,而远离交通干线、不发 达的地区做得慢一点。记得我1984年、1985年去周庄时还十分不便,从上 海需要走三天,换车换船的。 问:谈到你在古城保护方面的功绩,最著名的就是你“刀下留城救平 遥”的故事,此事在学术界传为美谈。 阮:我六十年代跟着我的老师董鉴泓去过山西平遥,当时的平遥,包 括附近的太谷、介休、榆次、祁县都是非常完整的古城,里面的十字街、 井字街,中间的钟鼓楼等都很完整。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有的寺庙可以 追溯到宋代,平遥甚至还留存了唐代的寺庙。但是到八十年代再去看时, 就破坏得差不多了,有的城已经完全没有了。1980年时我带了一些学生在 榆次搞总体规划的教学试点,当时平遥的规划做好了,就送到省里去。很 巧,省规划处的处长是我的学生,他给我看了平遥的一个规划图。规划中 把城市的城墙拆掉,然后开了井字大马路,中间的钟鼓楼造了一个圆圈, 圆圈中间是鼓楼,外面一圈是车行道。按照这样一份“破旧立新”的发展 规划,这座中国当时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将在推土机的肆虐下荡然无存。这 时候,推土机已经把平遥古城撕开了一个纵深180米的缺口,100多间明清 建筑被毁,其中28幢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我提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 主张,但被认为“多此一举”“阻碍建设”而遭到拒绝。于是我赶快回到 同济大学,当时正好放暑假,我就招兵买马,说,你们跟我去那里是要吃 苦的,也没有报酬,但做出的事业是伟大的。当时有30多个学生报了名, 我就挑了最棒的11个,连我一共12个人到了平遥。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作 调查,不久,一份“新旧分开、确保老城、开发新区”的规划编制完毕。 我带了规划只身进京,向当时全国政协的几位老专家陈述自己的意见。在 当时的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文化组组长罗哲文等老专家的呼吁 下,山西省的主要领导同意了这份新规划,要求平遥县的建设照此规划执 行,并马上拨款7万元恢复已遭破坏的古城(据说当时平遥县一年的城建 经费才8万元)。1986年,保护下来的平遥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1997年12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把平遥古城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 问:近20年里,由你参与保护的名城除平遥,还有绍兴、商丘、潮 州、雷州、扬州、苏州、安阳、九华山直至上海的外滩、南京路和老城 厢。听说你当年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和出了名的制图快手,依你的 水平和名气,你完全可以在建筑设计和规划方面名利双收的,但你却选择 了古城保护这项功名淡泊的事业。能谈谈你为什么那么钟情于这项事业 吗? 阮: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巴西1956年 决定在高原上新造一座首都巴西利亚,代替拥挤的老首都里约热内卢。 1960年这座现代化的新城市建成,当时的设计和规划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 的评价。但到了八十年代巴西实行双休制的时候,每到周末,巴西利亚的 人就像逃避瘟疫一样离开这座城市,回到里约热内卢,留下一座空城。当 时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做了一个引起轰动的新闻标题:“巴西利亚的人到 哪里去了?回家去了!”这篇报道这样写道:“巴西利亚的人说,他们要 回到老祖母那里去,在昏暗的灯光下,喝一杯自己研磨的热咖啡。”由此 我感到,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 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 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建筑作为文化、传统的具体载体,就是一种物化的 感情,这种感情从家庭、家乡推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八十年代后,整个 世界建筑界都在反思,现代化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比战争更厉害。这种 错误的倾向不能再继续,城市和建筑也不能再搞纯功利主义。除了要满足 人的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感情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护古城和古 建筑,就是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情感。 问:现在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包括不少的领导,他们说应当根据中国 的国情,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问题。保护这些破破烂烂的老 房子,是根本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他们认为旧城保护只 是一些知识分子的清谈,而他们拆旧建新才是真正替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 益着想,不知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阮:我也听过不少这种说法。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总的说 来,他们说得不错,为官一任就要解决人民的温饱,这是你的责任。但是 不同对象要不同对待,一般的房子,像那些棚房区当然是要拆的,而对于 有历史价值的房子就应当看到它本身的价值,这与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是不 矛盾的。假如这个地区又要解决温饱,但建筑又有历史价值,那就该用具 体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而不能搞一刀切。比如我们 当时在周庄保护古镇,当地所有的人都是反对的,他们说你们同济大学的 人说这里的房子好,那你们来买吧。我说你们的房子以后会发财的,没有 人相信,说我是在吹牛。后来我引进了一个旅游公司到周庄来开发了一个 旅游项目,周庄当地的老百姓卖水卖面都挣钱了,三年下来每户的收入从 180元提高到1000元。这几年当地人的观念就变了,现在如果你要拆他的 老房子,他要跟你拼命的,他会告诉你这房子是明代的拆不得。有些房子 当年改造过,现在又全都改回了过去的样子。他们认识到新的式样没有人 看的,越老才越有价值。 问:现代化是不是一定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 阮: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时代 必然要带来一个时代的东西,问题是你采取怎样的措施、采取怎样合理的 方法和适当的途径去减少这些负面的问题。缺少理智和知识就会导致恶劣 的破坏,缺少合理的规划就会产生无序的建设。有比较、有清醒的头脑, 才能既有序建设,又取得经济效益,还能留下文化价值。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