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如何从制度上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导考博”之我见 马各(南京大学博士生) 关于“博导考博”,最近网上议论纷纷,或者揣测考博者的心里动机,或者借此指责现行学 术机制中的问题。不过,笔者以一个在读博士生,而且是正宗的应届硕士直接考取统招博士 生的角度,冷眼旁观这场讨论,则发现论者似乎被“博导”这个刺眼的词汇所误导,将关注 的焦点集中在了“博导考博”这种个别现象上去了,相比之下,一个存在面更广的问题却被 忽视了。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大家知道的“博导考博”事例,并不算多,可以说是个别现象。正因 为这种现象很少见,因此,在近几年“考研”、“考博”热的烘托下,就显得特别,经媒体 一推,便俨然什么大事。就是正教授考博士,相比于另一些考博的人来说,也还是少得多。 这另一些人是指谁呢?当然不是指那些应届毕业生或硕士毕业没多久又继续考博的人,而是 指那些四十岁上下还来考博士的讲师、副教授(以及一些正教授)。对于这些人,同学圈内 有一个戏称,叫做“大龄青年”。他们大多来自国内二、三流的高校。相对于应届毕业读博 的“小年轻”,这些人阅历更丰富,社会活动能力往往也更强。他们读博士的目的,也更加 直接,多是为了现实利益的考虑,诸如评职称、换工作什么的。 当然,这些人在学习上并不见得偷懒,由于大多深知读博机会的来之不易,有的人甚至比 “小年轻”还用功。不少人经过博士阶段的几年苦读,毕业时,学术水平并不比“小年轻” 更差,胜过后者的也不是没有。 但是,平心而论,这些人虽然已经是讲师、副教授,但许多人的学术水平,确实与小弟弟、 小妹妹们有着差距。而且,他们中不少人,或者由于个人事务繁多,或者本就不是为了提高 专业水准,进来之后并不能安于专业学习,甚至于博士论文都将就着对付,因而,几年博士 “读”下来,却让导师和学校在让不让他毕业一事上左右为难。正因为这样,在一些一流院 校,不少讲求学术质量的博导,更愿意招收本校毕业的年轻硕士,却不太愿意招收这些“大 龄青年”,尽管后者这几年构成了强大的生源基础。 这或许不能完全归罪于这些“大龄青年”,他们也有各自的苦衷。且不说他们中还有不少汲 汲致力于学术事业的优秀者,就算只为改变个人的生活境况而来读博士,本也无可厚非。但 这样的博士生多了,确实将降低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甚至给整个学术事业带来不良影响。中 国目前的国情,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总的来说,毕竟还是出来要比进去容易(以前是 “严进宽出”,现在似乎连“严进”也谈不上了)。既然招进来了,一般而言是要毕业的。 但倘若博士生在读期间就未能好好学习,业务水平事实上未达到合格博士标准的(这固然不 容易界定,但学术界还是有大致的共识的),又怎么办?这几年各个学校的博士生招生数增 加了不少,却极少听到有因为学业不合格而未能毕业的事例。但愿这是博士生培养在“量” 和“质”上的双丰收。然而,圈内人都知道,这确实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真实的问题 并不因为愿望的美好而自行消失。 其实,应届硕士也好,讲师、副教授也好,教授、博导也好,再去读取一个博士学位,都是 个人的自由选择,旁人不便、也不必对个体现象多作评论。而且,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增长 和终身学习趋势的展开,读博士的人也还会增多。因此,对于学术界而言,重要而且必要的 是,进一步探讨如何从制度上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则“博导考博” 这类事情,或许就不会成为众“议”之“的”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