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保护莫高窟 李絮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偶然发现。丰富精美的敦煌 文书和壁画震惊了世界。但是,被发现的同时也是被破坏的开始。从 此,敦煌文书大量流失,壁画被不断破坏,更有无情的沙害、病害时 刻威胁着莫高窟……   研究敦煌学,保护莫高窟。这是几代人为之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 事业。    敦煌研究院:边研究,边保护   6月20日,就在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前夕,我亲赴敦煌莫高窟。此 行的目的本在于感受敦煌的艺术魅力、了解敦煌学的研究历程。但出 人意料的是,真正吸引我的,竟是长年坚守敦煌,从事莫高窟保护工 作的人们。   1944年,常书鸿等人在敦煌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即现敦 煌研究院前身。当时,莫高窟一层洞窟已被流沙掩埋,抢救和保护刻 不容缓。从那时起,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了抢救、修复莫高窟、 临摹敦煌壁画的工作。   这种边研究边保护的工作方式成为一种特殊传统。今天敦煌研究 院的人们仍沿袭这一方式,在进行敦煌学研究的同时,投入巨大精力, 不断摸索和实践科学保护莫高窟的方法。他们防沙治沙、加固崖壁、 复制洞窟、挽救病害壁画。事实上,敦煌研究院承担着学术研究、文 物保护,和公园管理等多方面职责。这些职责使得他们的工作比国内 其他任何研究机构的工作都更复杂和沉重。现任院长樊锦诗女士曾说 过这样一句话:“保护敦煌就象照顾一个有病的孩子,你总得惦记着 他。”   站在莫高窟主体建筑“九层楼”的崖顶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敦煌 研究院的公墓,最大的墓碑就是老院长常书鸿的。沙丘上星星点点的 18座坟茔,背靠三危山,面向莫高窟,仿佛在默默凝视、放心不下。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前仆后继地工作着。 为了防沙,保护所治沙站的4名工作人员取消休息日,守卫在莫高窟崖 顶的沙丘上。夏天沙丘表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而他们却需身着长衣 长裤,以防皮肤被灼伤。他们的饮用水也是咸苦腥涩,难以下咽,但 我在采访中没有听到一句怨言。    带钥匙的讲解员:讲解之后就“锁门”   参观莫高窟,当然是先去第17窟——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的洞 口就在16窟甬道的北侧,大小刚好能容一人进出。100年前,当晚清道 士王圆偶然发现这个洞窟时,这里堆满经卷、绢画、法器、石碑和 塑像,但是很快,王道士就将这些无价之宝贱卖给了英人斯坦因、法 人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们。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只剩一尊唐人洪 和尚的塑像和满墙斑驳的壁画了。   欣赏艺术、喟叹历史的同时,我注意到莫高窟讲解员的与众不同 之处。这里的每名讲解员都带有一串钥匙。他们带领游客来到石窟前, 开锁让游客鱼贯而入,并对窟内情况逐一讲解。讲完以后,他们则要 求全部游客走出石窟,然后很小心地将洞窟的黑褐色铝合金门锁好, 这才带领游客来到下一个洞窟前重新开门。   工作程序如此繁难,可谓事出有因。据了解,敦煌研究院曾于 1991年做过一个实验,即让40名学生在第323窟内滞留了37分钟。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人在这段时间呼出的气体使窟内的二氧化碳和湿气含 量迅速增高。而要使这些空气散尽则需6个小时。有关人员解释说,二 氧化碳和湿气对壁画的破坏作用相当大。那次实验使他们更清楚地认 识到问题的严重,因此他们采用了这种参观之后窟内不留人的做法。 就是为了减少参观为文物保护带来的危害。此外,莫高窟的400多个洞 窟现采取轮流开放的办法,而且每批只开放十几个。    崖顶治沙站:用绿化带和尼龙网阻挡风沙   与二氧化碳和湿气相比,更大的破坏来自病害和沙害。目前,除 防治洞窟自身酥碱、起甲、霉变等病害外,防沙治沙已成为保护莫高 窟最重要的工作。据治沙站工作人员詹鸿涛介绍,防治莫高窟沙害的 主要屏障,就是绿化带和尼龙防沙障。据统计,自1990年崖顶开始种 树并设置了尼龙防沙障以后,每年吹向莫高窟的沙粒已由1990年的 3000立方米减少到了现在的几十立方米。   绿化带就从“九层楼”崖顶的治沙站小屋两边开始延伸,两排绿 化带总长1850米。事实上,这些被詹鸿涛称作“树”的梭梭、花棒和 沙拐枣,在平原上只能算是“草”。它们没有明显的树干,浅绿色的 叶子也都退化为柔软的针状。这些“树”大多不到半米高,生命相当 脆弱,仅靠根部人工埋藏的滴管一滴滴地渗水而存活,所以治沙站的 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照顾它们,“但是”,詹鸿涛欣慰地说,“它们 防沙固沙的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沙站与“九层楼”之间,有三层长达3240米的尼龙防沙障。 在第一层防沙障的两侧已堆起了半人多高的沙子,侧面看就象一道沙 筑的小长城。而离莫高窟最近的一道防沙障两旁,积沙就已经非常少 了。据了解,从1990年至今,防沙障已积沙21000多立方米。这个惊人 的数字不容置疑地说明了尼龙网的重要作用。   除绿化带和尼龙网以外,治沙站的工作者还在“九层楼”的崖壁 上喷涂了硅酸钾,用以防止崖壁上的沙粒滑落,起到固沙作用。詹鸿 涛说:“目前看来,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目击山洪:每年一次的洪水威胁莫高窟   威胁莫高窟安全的,还有“水”患,这包括下雨和山洪。石窟管 理科龚鸿鹏说:“石窟崖顶因喷涂过硅酸钾,所以不会因雨水而造成 大面积滑落,而且洞窟内也不会渗水。但是,如果雨天开放石窟,游 客脚下带进的水就会使壁画受潮,容易发生霉变。因此,下雨后的第 二天我们往往都会闭馆。或者在下阵雨时闭馆一、两个小时,雨停以 后再开放。”听说有游客因这种临时闭馆而抱怨研究院的人“不懂经 济”、“不会赚钱”,工作人员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保护文物是 他们的首要责任。   与下雨相比,山洪的危害就大得多了。莫高窟前有条大泉河,河 床长年干涸,但只要一下雨,就会导致山洪爆发。据说,大的山洪每 年都要有一次,而我正好目击了今年的洪峰。   6月24日晚8点,山洪爆发了。大泉河水发出巨大的吼声,大浪裹 挟着粗大的树干树枝冲向下游。莫高窟内一片忙碌。石窟外的防水设 施——渗水井已被灌满,水漫到了地面上。有的工作人员在用水泵抽 井里的水,有的铲土将易进水的洞窟门缝堵住,还有人在查看水情、 检查河堤,或是抢修被小股山洪冲毁的要道。一时间,气氛相当紧张。   晚9点,距莫高窟九公里处的一座桥梁被冲垮,通向外面的唯一公 路被切断。人们密切关注着断桥附近两座泵房的安全。因为如果泵房 被毁,莫高窟就失去了水源,研究院及山上居民就将面临吃水困难的 问题。研究院陈秘书说:“1997年的山洪比这次还要大得多。当时洪 水就要漫过大泉河的桥面,莫高窟面临着进水的危险。是樊院长亲自 带领全院的人扛沙袋一起加固的河堤。”   直至我离开敦煌,这次山洪仍未退去。看来,保护莫高窟的工作 的确复杂而艰巨,任重而道远。 中华读书报2000年07月19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