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中国孝心调查 杨都海 姜艳萍 申霞艳 蔡燕娟   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最新统计,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亿。 老人问题已经并越来越成为一个极为复杂且紧迫的社会问题。值此99 国际老人年到来之际,我们特此对首善之区北京、孔孟之乡山东、商业 城市广州和移民城市深圳就老人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选取了一个 特定的视角--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怎样看待 “孝”这个传统道德 观念?     “孝敬”这个词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孝敬”的含义,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杨先生指出:“孝敬孝敬”,其实就是顺从和尊 重。像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父辈、祖辈以 及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 再苦再累都得对得起良心,服侍老人从来都是顺着,也没觉得烦。   38岁的出租车司机纪某说:“孝敬”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儿都 小,你只要心里有数,表面上哄着,顺着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这 么挤,做儿女的应该带头造个好气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爱帮着你 买菜做饭看小孩,分担家务,这不都好吗?   在校大学生小李觉得“孝敬”骨子里应该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 子女对父辈的爱的基础上的。“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养育我 们,双方有了感情,也就有了爱,也就有了孝敬,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 心的冲动,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麻木的机械的操作。”   看起来,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因中“孝敬”的观念早已被教得根 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为 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青年人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 敬,总有那么点审美的意味。     “孝”与“不孝”   怎样算“孝”,怎样算“不孝”,这里应该有个标准。   80多岁的陈奶奶笑眯眯地夸起了她的儿媳妇:60多了还伺候 我,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的,没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不知道 的还以为我们是老姐俩呢,这孩子真孝顺!   退休工人王大爷提起他儿子眼泪就下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不 怪他。他工作那么忙,我这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的,净给他添事儿! 他爱骂就骂两句吧,反正别不管我就行。问到他儿子算不算“不孝”, 老人连说:不算,不算。   对此,儿孙辈也有话说。   医院护士陈某提起她婆婆就摇头:她身体比我还棒,就是爱支使 人,什么都命令你干,她就舒服。你累了反应慢点儿,她立马骂你懒、 骂你不孝,她真不知道体谅人。   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城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 在。从服侍的满意程度上对“孝”与“不孝”加以区分,其实颇不容 易。然而,从对老年人赡养与否的角度看,这二者似乎倒能“一目了 然”,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将“养不养父母”作为一条衡定“孝”与 “不孝”的标准。   然而,养为“孝”、不养为“不孝”,养老院岂不是失去了存在的 必要?   未来社会里两个独生子女成家后要赡养两家四位老人,也不知会是 怎样的情景。   “孝”的日常表达   在行为层面,后生晚辈怎样的举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留下 “孝”的印象呢?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周日都 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下厨做顿饭,一起喝点酒,大人聊聊,孩子 闹闹,大家都挺高兴。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 孤独、爱热闹,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 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天天住 一块儿,互相见短找茬儿,亲情也就淡了。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惟一的儿子现在美国定居, 并娶妻生子。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懂事特孝顺,知道 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寄张卡回来。其实寄 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   为父母设生日宴搞金婚纪念之类的“表示”早已成了今人谈“孝” 最经常的话题。那么,为什么在一起住着老人反而不容易感到“孝”的 存在,而分开来住儿女的某些举动却能让老人那么激动呢?   “孝”的日常表达更应该是平平淡淡的真情,还是意想不到的惊 喜?     专家观点   吴泰昌(文学评论家):   我认为“孝敬”就是子女在情感和物质上对父母尽义务,含有敬重 的意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完美的“孝”应当在内既是 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真爱,在外又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尽义务的行为, 两者达到统一。当然,也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也应理解子 女,双方在情感上达致某种良性的互动才有意义。   我更欣赏意外惊喜式的“孝”,父母子女如天天住在一起,因为不 是一代人,必然会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也就会有矛盾。 而分开住后互相能想着,有空再聚聚,感情就会更深。当然如因为条件 不允许的缘故,住在一起,父母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不要在生 活习惯上强求一律,来家长那一套。   我对“孝”的前景是乐观的。我认为老年人自身也要调整心态,依 赖性不能太强。像我的儿子,事业上忙,我理解他,但他每年年三十都 要陪我一起过,特别开心,说明他同样理解我。“孝”是一种感觉,来 源于相互间的理解和爱,这关键是需要双方调整心态,靠一方硬压另一 方是逼不出“孝”来的,那种亲情纽带没了,一切也就都成了形式,就 没有意义了。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孝”是发展 的,不能固守僵化去强求子女无条件顺从。我觉得以旧标准去说什么 “人心不古”并没有什么意义。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认为“孝”这个词的含义应该是一种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态 度与回报行为,这里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关怀,也有精神上的慰藉,但与 二十四孝图中的那种“孝”不同,决不是那种无原则的顺从。孝敬能带 来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个词本身的世俗色彩在增强,伦理律 令的色彩在日益淡化。说到所谓“不孝”,可能大家印象中最典型的三 种情况便是:1.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而拒不援助父母;2.子女在情 感上虐待父母,不尊重他们,刺激他们,使其感到压抑和愤怒;3.上 述二者兼而有之。我认为判定“孝”与“不孝”的标准可能应该是看这 两代人是否相处得和谐;如果不和谐,是否责任在子女一方。   对“孝”的前景我还是抱持着一种较乐观的态度,因为随着社会服 务体系的完善,家庭服务的社会化,将为父母和子女确立某种新型的和 谐关系奠定基础,人们对“孝”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情感意 义可能会得到强化,而经济意义反而可能淡化。   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舆论上,某种对 “孝”的规范性维护也还是存在的,这是必然的,也合乎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     大学生们的理解   袁家照:孝敬父母经济上一定要有所体现。我父母是农民,将来年 纪大了不能种地,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现在对父母只能是回家时多陪陪 他们,特别是过节时一块看看电视,聊聊天,他们就很高兴。在家里我 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从小教育我要争气,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给她带 点礼物,她虽然嘴上说不用,可心里挺高兴。将来自己工作了,经济上 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担些。   林晓勇:我认为经济方面很重要。上学给家里造成很大负担,兄弟 姐妹中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多,将来也应该负最大的责任,特别是对 父母经济上一定要保证。农村一个村考上大学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学 给家里树立了地位,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关系到父母和家族的声望,这 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父母眼里这才是最大的孝顺。现在我觉得责任心 很重,压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后自己跟家里人一样,干农活、 做饭、洗衣服、挖土,样样都做。   郑卫华:自从上大学以来,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对家、对父母的感 觉逐渐淡了,以前写信一次写几页纸,现在一页也写不满。因为学校里 的事比较多,去年放假就没回家。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大意是说孤独是 对老人的最大伤害,我看了以后感觉很内疚。   修美丽:现在讲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 节假日打电话问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们聊聊天,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济上不可能给予他们。将来工作不在父母身 边,回家机会少,要多跟父母通通电话,尽量回家看望他们。如果有条 件,与父母共住是很好的尽孝心的机会。   小峰:我觉得“孝敬”就是尽量与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你记着他 们,至于经济上的东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现在都还在工作,老是问我需 要资助不,所以,再给他们钱似乎有点假惺惺的,还不如多打几个电 话。我主要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一个人在外地过得挺好,让他们互相照 顾,别牵挂我。我有时回家给家里添置一些小东西,记得那次我买了一 块厚塑料桌布,妈高兴得要命,说儿子懂事了,会给家里买东西了,并 将它拿到邻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给家里买东西,后来,想 到妈那么高兴,我就每次都注意家里缺什么,然后带回去。     父母的期望   陈常明(编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学习好,能独立,有立足于社 会的一技之长。孩子能自立于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父母对子女 全身心地投入,当然希望孩子能以关心回报,不过也没有太多的要求。 现在孩子还小,能帮我拿拿东西,累时捶捶背,感觉就很满足。有时她 在家里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里也很高兴。现在的孩子 太顺了,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感觉上不如经过生活困难时期的孩子孝 顺。那时父母与孩子共度难关,感情很深。不过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态 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而变化了,不像从前那样要求孩子承 担太多,减少了对孩子的依赖。将来孩子的工作压力要比现在大得多, 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们经济上比较宽裕,不想增加 孩子这方面的负担。只要过生日、生病时,孩子能打电话问候一声就满 足了。与孩子的关系上,希望既有威严,也能保持一种朋友关系。生活 方面,将来年纪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单的家庭生活 没有意思,不如去过集体生活。有人认为进老人院显得孩子不孝顺,自 己没福气,我不这样认为,孩子的爱代替不了老人之间沟通的需要,这 样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有什么不好?   叶兰青(高校管理工作者):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与子女在思想 上不断沟通,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够统一。我们生活不成问题,更渴望 亲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时子女能关照关照,有不能做的事帮帮 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与我们聊聊天、说说知心话。希望子女理解、 尊重我们的意见。以顺为孝的传统总的来说还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则问 题儿女可以让步,尽量让老人高兴。老人有自己的脾气,作子女的要尊 重他们。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父母都原谅了;父母也可能 犯错误,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差错,儿女也要原谅。     关于距离   大多数作为移民的深圳人,离开了老家的亲朋戚友,也免去了许多 人情债的追索,关系相对比较“清白”,父母则成了他们最主要的遥远 的牵挂。由于距离的关系,他们与父母有时一年也见不上面,惟一可以 提供给父母的,只有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为了弥补距离的缺 憾,很多人表示,他们会经常打电话给父母,关心父母的近况。在节日 或父母生日的时候,一般也会有所表示。   离开父母家乡,到一个理想的城市开创自己的事业,开始独立的人 生,这是许多深圳人当初的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已经是对传统孝 道的一种超越。   在调查中,多数人认为,与父母关系的理想方式是分开来住,不时 去看望他们,或有时接来住住。子女希望自己有相对自由的时间、空 间,也认为自己最好不要占用父母的时间,应该让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安 排,而不必把时间都花在照顾小辈上。与此对应,已有成年子女的父母 有不少人也表示希望与子女分开来住,乐得清静自在。这表明现代城市 中人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已经反映到父母子女的关系上,这也 是大家庭日趋瓦解,小家庭成为潮流的原因。另一方面,这又反映了人 们对美好亲情的一种明智追求:与其运用紧逼战术而使代沟冲突频频爆 发,或因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对抗引起龃龌不快,不如讲究点距离 的艺术,一开始就营造宽松的两代之间相处的环境,避开冲突,尽享亲 情。     和谁的父母住在一起   当然,除了和父母分开来住的情况,也有人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 但对一对夫妇来说,他们究竟会选择跟谁的父母住在一起呢?在调查 中,不少的受访者表示,可以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但不愿意或者说 不知道是否愿意与配偶的父母住在一起,虽然,无论与自己的父母还是 配偶的父母住在一起,都会感觉不自由。当被问到和长辈住在一起有什 么希望时,有些人表示希望父母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家庭,有了孩子以后 能帮忙带带孩子分担点家务。林小姐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以后自嘲地说: “看来自己是很自私了,既觉得和父母在一起不自由,又希望他们能照 顾自己就算与父母住在一起也是有私心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令人头痛的婆媳关系问题。虽然婆媳之间的 不平等关系已经结束,但由于代沟的隔膜,或由于某种微妙的心理感 觉,婆媳相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更多的是出现不肖媳妇的传闻)。得 风气之先的深圳,也摆脱不了这个问题。大家干脆采取“距离战术”, 以求相安无事。不过,一般来说父母喜欢到女儿家住,而不愿住儿子 家,深圳就存在很多这样的家庭。当然,调查中我们也碰到婆媳相处融 洽的情况。   有关人士指出,婆媳之间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之所 以出现不快,主要是因为婆媳之间缺乏一种在母女间存在的宽容、体谅 和信赖的气氛。期望太高也是原因之一。已经懂得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 许多沉重的传统的深圳人,正在学习以同样轻松的心态来对待这样的一 个问题。     关于孝顺观   在中国传统的孝顺观中,父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服从父母是子女 孝顺的一种表现。   时至今日,这种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虽然有些父母还在 一厢情愿地支撑着他们的权威。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维护 父母的权威不是孝顺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关系已在现 代家庭中普遍建立。被访者同时表示,虽然不认为父母是家庭的绝对权 威,但会尊重父母的意见,毕竟父母见识长于自己;如果有不同意见, 会以委婉的方式表达,甚至有人表示会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以顾 全父母的面子。可见,上下尊卑的观念对现代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调查中, 大多数人对西方人的家庭观念表示不能完全赞同。虽然他们认为养儿育 女应该是父母的责任,并不需要以同等的付出作为回报,也基本上不赞 成养儿防老之说,但他们还是认为子女有义务关心老年父母的生活,需 要的时候还得照顾他们,而不应把年老的父母推向社会了事。   当被问及对子女送老人住养老院的看法时,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住 养老院并不是不孝顺,甚至表示,在父母乐意的情况下,可以让父母住 养老院,因为养老院里有老人圈子,而自己因为忙并无法很好地照顾他 们。同时,大概是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也有一部分人表示自己 不会送父母住养老院,虽然他们并不否定送父母住养老院这种行为。 (原载《深圳风采》周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