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夜读随笔 钱伯城            关于“桃园经验”   刘源、何家栋合写的《“四清”疑团》一文,收入郭家宽编《你 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第1版, 至2001年1月已第五次印刷。 2001年2月3日的 《文汇读书周报》 以 《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刘少奇》为题,转载此文,更受读者注目。文 中谈到“桃园经验”由中共中央批转推广的经过,是这样叙述的:       毛泽东看了《桃园经验》,很欣赏,将这份总结批转全     国,以示推广。还推荐给江青和身边工作人员看。毛多次鼓     励王,让她到各地去讲,在中央的会议上要刘少奇根据《桃     园经验》修改“前十条”。后来,毛更推出陈伯达在天津小     站搞的经验:陈一下去,就搞出三个“反革命集团”。什么     “夺权”、“黑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词汇都是     从这里创造的。毛多次举例表彰,批转全国,倍加赞赏。   早在1998年11月20日的《南方周末》的《解密》版,就发表了该 报驻京记者高晓岩对刘源(刘少奇之子,时任武警总队副政委)、何家 栋(时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顾问)的访谈录,报道了他们关于刘 少奇、毛泽东和四清运动这一历史公案的回忆、考证,所谈“桃园经 验”推向全国的经过,与上引记述同;在访谈录最后,何家栋又独自 发表了对“桃园经验”的评论。访谈录写道:       何家栋认为:四清,早巳成为历史,但桃园经验却散发     着活力。王光美的这份汇报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共产党人     的调查,简洁生动的叙事,细致、直追真相的工作方法,实     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我看还没有一部能超过它的纪实作品,     在当代可以作为纪律检查部门的必读书,还可以作为记者采     访的入门书。毛泽东的所谓形“左”实右,作为当事者,也     许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在内,难以看清想透是可以理解的。作     为后世的学者专家,甚至当年的省委书记,至今回忆评价,     仍是一团浆糊,甚至间或还夹着私情私怨,真正还是四不清,     这就难以正确总结经验,难以警醒后人了。   据上所述“桃园经验”推出经过,应涉及下列三个问题:   一、“桃园经验”系受毛泽东欣赏推荐,以中央名义批发全国。   二、在后,陈伯达“小站经验”报告,亦受毛表彰,批传全国。   三、“桃园经验”评价,访谈录提出可作当代纪检必读书和记者 采访入门书。这是新颖的一家之说(2000年7月出版的《“四清”疑团》 未见此一提法),未知纪检与记者部门有无照办。   按“桃园经验”正式名称,为《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的经验总结》 ,是王光美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于河北省抚宁县 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蹲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的总结,并 于1964年7月5日在河北省委工作会议上作了报告。“桃园经验”的内 容, 《刘少奇年谱》 1964年8月19日条云: “其主要内容是:先搞 ‘扎根串连’,然后搞‘四清’,再搞对敌斗争;对待基层组织和基 层干部是‘又依靠,又不完全依靠’;‘四不清’干部不仅有受地主、 富农和资本家影响这个根子,还有上面的根子,不解决上面的根子, ‘四清’就搞不彻底;‘四清’的内容已经不止是清工、清账、清财、 清库, 而是要解决政治、 经济、思想和组织上的‘四不清’。”从 《年谱》所概括的“桃园经验”主要内容看,这个“经验”充分体现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照这个“经验”搞下去,势必走 向“扩大化”。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薄一波是四清运动的执行者与参 与者, 他指出自1964年9月至11月的三个月中,刘少奇以中央名义下 发了多份文件,进一步促使了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发展,“其影响 最大的,是‘桃园经验’和天津小站地区夺权的经验’” (《若干 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123页) 。并指出由此发生的“打击面过 宽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自杀等事件在各地屡有发生” (《回顾》, 1114--1115页、 1125页、 1127页) :刘、何的文章说:桃园工作组 “没有开过一次斗争会,更没有打过人,也没有抓捕一人” (《你所 不知道的刘少奇》,110页)。倒是进一步证明斗争会及打人捕人这些 事件的普遍性。当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近年回顾四清运动, 也说:“1963年至1965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认为刘少奇同志的 做法有些‘左’(集中体现在‘桃园经验’上),对于把农民养几只鸡 生几个蛋,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也有不同的看法。” (向明《任 仲夷反省历次政治运动》,2000年8月17日《南方周末·解密版》)薄 一波和任仲夷是当时中央和地方的高层领导,对四清运动都有切身的 体验,他们的回忆与论述,不仅亲历,且有文件与可凭查证的事实根 据,比起一般的听闻传说,自然可靠可信。   关于“桃园经验”与毛泽东的关系,毛对这份“经验”的表态, 目前所能看到的已公开的中央档案,  仅有1964年8月27日毛在印发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的批语及有关注释 中可以看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144--145页)。毛泽 东的批语道:       此件先印发此次到会各同志讨论一下,如果大家同意,     再发到全国去。我是同意陈伯达和少奇同志意见的。   据注释, 这个批语是因刘少奇1964年8月19日为报送代中央拟的 转发“桃园经验”的批语稿给毛泽东并中央的信而写的。刘少奇的信 是这样写的:       王光美同志的这个报告,陈伯达同志极力主张发给各地     党委和所有工作队的同志们。王光美在河北省委的记录稿上     修改了两次,我也看了并修改一次,现代中央拟了一个批语,     请中央审阅:如果中央同意,请中央发出。这个报告确实很     长,但不难读,各地同志和工作队同志愿意要这样详细的材     料,不愿意压缩过多(《刘少奇年谱》600---601页亦载此信,     但末段删略。)   刘少奇为批转王光美的“桃园经验”报告,在信中特别强调陈伯 达的“极力主张”,不能不使人感到他为了推出王光美和她的报告, 加重其分量,所以不惜借陈伯达以自重,以此避开偏向老婆之嫌。然 而,尽管如此,刘少奇仍无法不叫人看出这个问题上的“软档”。毛 泽东的批语就颇堪玩味,他不直接批示“同意少奇同志意见”,却在 “少奇同志”前面加上“陈伯达”的名字,而且表达的句式为:“我 是同意……的”云云,语气并不自然,带有勉强意思。刘少奇大概只 看了毛的“同意”二字,很快于1964年9月1日签发,正式将“桃园经 验”下发,中央的批语即刘少奇所拟稿(分见《文稿》第十一册,144 页;《年谱》下卷,601页;《回顾》下卷,1122页)。10月24日,刘 少奇又起草了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问题的指示》,“转发了由陈 伯达一手搞的、以天津市委名义写的《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 (《回顾》下卷,1122页)。指示提出:“凡是被敌人操纵或篡夺了领 导权的地方, 都必须进行夺权的斗争, 否则,要犯严重的错误。” (《年谱》下卷,608页) 这也不能不使人感到,刘少奇为了酬报陈伯 达“极力主张”推出“桃园经验”之功,而迅速推出了陈的“小站经 验” , 不自觉地陷入了陈伯达为求推出自己的“经验”,利用刘的 “软档”而设下的圈套。应该指出,这时毛泽东退居二线,刘少奇主 持中央工作,有权签发除非他认为有必要向毛请示以外的一切以中央 名义下发的文件,并代拟批示。“桃园经验”因是王光美的报告,为 尊重毛的意见,所以写信请示,表示不是自作主张;陈伯达的“小站 经验”,无此顾虑,就径行签发了。当然,这样径行签发的多了,请 示少了,毛会觉得管的事也少了,有了失落感。因此发生有一天他拿 着《党章》和《宪法》到会(1964年12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 责问:“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如果算的话, 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 准不准许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回顾》下 卷,1131页)   因此,从现有的有关资料看,以中央名义下发的“桃园经验”和 “小站经验”,都是由刘少奇而不是由毛泽东签发的。关于毛泽东曾 对“桃园经验”有过某种口头表示或推荐给一些人看,虽然有此可能 (出于欲擒故纵的策略考虑),但决不会大加欣赏,并要求到处宣讲推 向全国。相反,从江青对待“桃园经验”的态度,倒可窥见毛的一二 心态。1964年底,时任广东省委分工负责工交企业的曾志(陶铸夫人) 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据她回忆:“会议期间,少奇同志让陶铸去跟李 雪峰同志讲一下,由李雪峰出面召开一个会议,听王光美介绍‘四清’ 运动中的‘桃园经验’。参加会的绝大多数同志都去听了,江青则在 屏风后走来走去地听着。看样子江青对此不满意。” (《一个革命的 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下册,431—432页)。按江青的“不满意”, 实质反映毛泽东态度。曾志提供的亲身经历见闻,可澄清毛曾欣赏并 推荐“桃园经验”之说。如此次为大区书记安排报告会,即非毛的主 意。而刘少奇积极推出“桃园经验”及其报告人,以求前台效应,殊 不知适得其反,是一条取祸之道。   由“桃园经验”产生的是是非非,且至今评说不一,我以为当前 历史学界在审视或研究当代历史时,不应回避如下两个相关的重要问 题: 一是开国高层政治生活中存在的“老婆关” 现象,另一是后人 (特别是名人的后人)如何尊重历史、叙述诚实的历史。   什么叫“老婆关”现象呢? 我请大家一读黄伟经著《文学路上六 十年——老作家黄秋耘访谈录》,这本书记录了“这位充满了爱国激 情的老革命家和老作家”(季羡林序中语)黄秋耘的谈话,其中谈到开 国初期有丈夫作正部长、妻子做副部长的事例时,说:“‘夫荣妻贵’ 呀,这样的人一般都是不可一世的。”(《文学路上六十年》,77页) 黄老快人快语,却一语道出了历史真相。不过还可加一句,叫“夫败 妻辱”,这就完备了。丈夫与老婆,家庭地位平等,但丈夫是主要一 方,政治权力在握,常会有意无意地分权老婆,让老婆分享权力,或 增加丈夫权力。这就叫“老婆关”。越是有大权力的丈夫,越难过这 关。毛泽东早觉察“老婆关”现象,他曾告诫说:“我一向不赞成自 己的老婆当自己的秘书、办公室主任。你们是不是夫人专政啊?”(汪 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75页)遗憾的是,江青不 听毛的警告,不仅长期做毛的秘书,文革初起即被放出后院,执掌大 权,最终身败名裂,贻笑千古。倘使江青懂得一点循规蹈矩,安守本 分,隐居后台,即使在毛身后,失去庇护,但“毛夫人”这顶桂冠及 其尊贵身份是无人敢加非议的。这正是吃了没有过好“老婆关”的苦 头。   刘少奇也曾预感“老婆关”问题的重要。据王光美记述,“有几 次他(指刘少奇)谈过:‘在工作上,老婆的话应少听,党内早有教训。’ 听到这话,我的自尊心真有些受不了,就说:‘我也是一个党员嘛。’” (《与君同舟,风雨无悔》,载《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33页)但在 实际行事中,刘少奇却明知故犯,一再委派王光美下去蹲点,出头露面, 炫才扬己,为人所忌,招致羞辱。“老婆关”之不易过,有如此者!   林彪、叶群就不用说了,夫妻二人都是权欲狂,子女至以“首长”、 “主任”称父母。林彪深居简出,叶群前台指挥,原以为“接班人”、 “副统帅”名位已定,天下唾手可得。殊不知庐山会议,毛泽东玩弄 二人于股掌之上;于是惊慌失措,仓皇出逃,命丧沙漠。林彪之过不 了“关婆关”,是不足为奇的。   什么叫诚实的历史呢? 简单说,凡叙述出来备人阅读的历史,必 须是是即是,非即非;有则有,无则无。不容许有所粉饰、想象或推 演。最怕的是把没有第三者在场,或虽有第三者在场,但均已亡故的 “死无对证”的对话,写得出口成章、活灵活现,像写小说一样。名 人的后代,写回忆录或回忆文章,追念先人业绩,尤忌以感情代替事 实,好事拉上一大堆,塑造一心一意为人民,高大完美形象。——但 是这却成了近年无数出版的有关名人回忆录和回忆文章的通病。   刘源、何家栋合写的《“四清”疑团》这篇回忆文章,有两句话 说得很好:“作为后人,必须尊重历史。”然而,为亲情所限,正如 在这两句话前面,作者又有一句话:“任何人都无法、也不可能脱离 他所置身的现实”,这篇文章所能做到的,顶多只有他所要求的一半 (收集在《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 这本书里的十多篇文章,皆可作如 是观) 。这做到的一半,基本上为刘少奇洗刷“文革”中所受诬陷不 实之词,同时并不讳言刘少奇主持四清运动时的某些过左失误,以及 对毛泽东以整人为乐的批评,等等,都表示“作为后人”的作者对历 史的尊重,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另一半没有做到的部分,关于一些 具体细节的描叙,却存在不少足以使读者引起或多或少的疑问,或者 如人们对某事怀疑时所说的“将信将疑”。仅举一个例子,如文中所 记述的1962年7月上旬某一天, 刘少奇去中南海的游泳池畔,与毛泽 东的一次单独会晤与谈话。“刘也要一吐为快:‘饿死这么多人,历 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 90页) 这下面附有一条注释:“除了刘源回忆刘少奇的叙述,另载于 《访问王光美的谈话记录》(1994年6月7日)和王光美的《与君同舟, 风雨无悔》文章。”我很相信这一事实确曾发生,但倘从史学角度论, 这段记载有着明显的缺憾:第一、这次谈话缺少必要的旁证;第二, 刘少奇在毛面前竟会如此慷慨陈词,与所有公私记载中的刘的性格不 相符合。因此,这仅能说是一种亲人之间的传闻,作为史实采信,还 需再作点考证。其实,真有爱于民的伟人,不需要依赖神化美化来拔 高形象。             关于康生   当前,有一股开国领袖和元老们的后代纷纷写书的热潮。最近, 伟大毛泽东的孙儿毛新宇和女儿李敏,也分别写书了。毛新宇的书叫 《我的伯父毛岸英》(长城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李敏的书叫《我 的父亲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文汇报》2001 年2月14日于《新书摘》 版,摘录了毛新宇的书,题为《毛岸英识别 康生》,透露了一些外部所不知的康生与毛泽东和毛岸英也就是与毛 家的关系。   过去大家一般只知道康生与江青有同乡之谊,毛江的结合康生有 撮合之功;现从毛新宇的书中可以知道,康毛二家关系远不止此,毛 岸英从小即是由康生带大的。据本书所记:       康生当年从法国把我伯父毛岸英接到莫斯科,通过在莫     斯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驻地的生活与交往,我伯父对康生     的印象不错。他自小缺少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康生对他嘘寒     问暖,出于人的自然本能,一种亲和力便从心底油然升起。   康生与毛岸英这些不同寻常的经过,若非毛新宇此书的披露,外 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了解到的。毛岸英归国 (不知是否1937年随王明、 康生、陈云那次乘苏联专机同返,那是被毛泽东称为“喜从天降”的 大事),先在中宣部任职。1947年,去临县参加康生领导的土改小组。 本书记载:       康生为了在毛泽东关注的事情上捞一点儿政治资本,便     要求下去参加土改。康生到临县后,与晋绥分局商定到郝家     坡搞土改。他组成了一个土改小组,包括晋绥分局的副书记     张稼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此时毛泽东让我的伯父毛岸英     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试点。康生     便把毛岸英也要到这个组,化名为小曹,对外称是曹轶欧的     侄子。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说明康生与毛岸英不仅有养育关系,而且还 有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康生老婆曹轶欧与毛岸英也有不同于 一般的关系,毛岸英化名不叫小张、小李,却叫小曹,而且对外称曹 轶欧侄子,表明了曹毛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康生教导下工作,毛岸英增加了对康生的钦佩;康生同时也通 过毛岸英增强了与毛泽东的联系。书中转述了师哲(毛泽东俄文秘书) 的一段回忆:       师哲在岸英参加郝家坡的土改时,出差路过那里,见到     毛岸英。师哲回忆说:我离开时,岸英送我,我们边走边谈。     岸英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跟着康生学到了很多知识,“真     好”,“真有趣”。我问他同父亲有无联系? 他说,康生要     他每周给爸爸写一封信,主要谈他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即     康生这个组的工作。   书中又写,“毛泽东同意毛岸英参加山西临县郝家坡的土改,后 来也同意他随康生到山东渤海整党”。可见毛泽东是有意识地将毛岸 英多次托付康生,给以培养锻炼的。   以上这些叙述,可信都有事实根据。但是由于康生现在已是被否 定人物,反面角色,公认的奸臣、佞人,书中对康生的描写,所用的 词语, 便免不了都要加上“捞一点” 、“兜售”、“老奸巨猾”、 “巧舌如簧”等贬责性形容词。同时为了表现出毛岸英与康生的区别, 书中强调毛岸英很早就识别康生(还有陈伯达)缺少政治水平了。书中 写1948年5月毛岸英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回到父亲身边,父子之 间的一大段对话。毛泽东问毛岸英渤海的领导思想、作风和群众情绪 怎样,毛岸英谈了康生处理一件反动会道门事件,要派两个团去轰平 村子,连同农民老乡在内。本书有如下描写:       岸英原原本本地叙述了这件事后,评论说:“康生同志     太粗暴,缺少政治家风度。”而在一年前,他还以为康生有     水平呢!       对于儿子的思维和辨别力的提高,毛泽东是看在眼里,     喜上心头,但他却没有流露出来,只是平静地说:“我们还     是要看老同志们的优点和长处呀!”       岸英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父子对谈,虽然写得生动传神,但却令人生疑:如是写小说,越 生动越好,务求神情毕现,口吻毕肖;如是记历史,这次谈话谁听到? 谁记录?诸如“喜上心头”、“平静地说”、“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这样的细节,不是身临其境的当事人,隔了几十年的后人又是隔开两 代的孙儿辈,如何像亲眼看到一样? 这里不能排除想象的成分居多。 若说毛泽东父子早在开国前已觉察康生的政治品质不纯,毛泽东后来 对康生的信任与重用便不合情理。   关于康毛二家的关系,李敏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没有反 映, 仅有一处提到曹轶欧。那是1959年8月29日李敏结婚一天,请的 客人中,请了三位夫人:蔡畅、邓颖超和曹轶欧。请曹的原因,李敏 的说明是,“当年江青曾认为我的画画得好,请曹轶欧给找人帮忙辅 导一下,就这样认识了,这次也请她了”(《我的父亲毛泽东》,276 页) 。曹轶欧能找到辅导李敏画画的,自然是康生了,名字则讳而不 提。但在书前所印的结婚合影照中,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只标出了蔡 畅、邓颖超的名字,站在邓旁边的曹轶欧,虽保留形影,却隐去了名 字, 显然是受丈夫康生之累。 这也是遵循开国以来“夫荣妻贵”、 “夫败妻辱”的——条不成文法。   按康生此人,非等闲之辈。虽多行不义,人神共愤,死后受开除 党籍之报;但生前多谋善变,坚守“以阶级斗争为纲”,日以督责罗 织为能事,始终处于得宠不败之地。且才艺双绝,精于鉴赏,书画尤 见擅长。常用“鲁赤水”名作画,这个名字是有针对性的,意与“齐 白石”并驾争驱。1961年,中央重提双百方针,《人民日报》创学术 版,报头“学术”二字即由康生题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印《宝 晋斋法帖》,亦请康生题署书名,颇见别功。对《聊斋志异》版本有深 研,曾用笔名写考证文章,在《文学遗产增刊》发表,中华书局上海 编辑所据以出版《聊斋志异》新版本。田家英是党内高层“秀才”中 最有才气、最具正义感的一人,平生少所许可,但对康生独致敬佩之 意(见李锐《庐山会议实录》)。中国历史上像康生类型的人,最早的 是李斯(指惨酷一面),他是助秦始皇行督责术的老祖宗。宋明清以来 有名的是秦桧、严嵩,王铎也可算上一个,皆以书法名,但骂名也是 长远传世的,所谓“遗臭万年”吧。康生看来将与他们为伍,当然是 后来居上。   2001年2月25日,于上海观景楼。 (《随笔》2001.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