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语文教学的叛徒 冯玥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期末考试结束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在家焦急地等分数,或为寒假补课 找老师,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年级3班的学生,却在班主任黄玉峰老师的带领 下,踏上了“学古人风度,察今人民情”的’99寒假浙东文化学旅……   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游玩。出发前,黄玉峰老师从《史记》、《文苑 精华》、《中国六朝山水诗选》等古籍和现代作家作品中,挑选了两万多 字的诗文,印发给同学,要求大家仔细研读。   为期8天的旅程中,从绍兴沈园的“东风恶,欢情薄”,宁波天一阁的 风雨,到张岱、郁达夫笔下西湖的不同风致,从三味书屋、兰亭到王国维 故居,同学们循着名士大家的文字和足迹,在以山水自然为师的天地大课 堂中,心驰神醉。   黄玉峰说,这也是他上的“语文课”。   两年前,刚刚收到复旦附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久,3班的同学又收到了一 封短信:   “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 的现状而共同努力。”署名是“你的朋友黄玉峰”。   信是用毛笔写的,漂亮的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   同学们收到信后非常激动,都说没收到过老师写给自己的信,没想到 还有用毛笔写信的人。   让他们更没想到的,上了快10年的语文课,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两年来,除了统一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 不做各种模拟试卷;   教材里的某些课文,老师不讲,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却在课本之外, 补充了古今中外的数百篇文章;   几十位沪上知名的学者专家到班上开设讲座,讲述他们读书、治学的 心得以及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现;   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   每星期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在他们那本印制精美的班刊《读书做人》创刊词中,我看到了这样的 句子:“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其实,这真正的“叛徒”是他们的语文老师黄玉峰。    “以素质教育对应试”   黄玉峰,复旦附中高级教师。一位教了30年语文课的老师。他说自己 越来越不知道中学语文课该怎么教了。   “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 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了‘习题人’。”   黄老师参加上海高考阅卷已有10年,前几年还担任阅卷中心的主任。 他说,这么多年,每次阅卷都会因为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问题, 和阅卷的人吵,和出卷的人吵。   按规定,阅卷中心的人要在批改前先把卷子做一遍。这里面有大学教 授,有比较好的中学教师。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5个人中,3个人和2个人 答案不一样,或1个和4个不一致。还有几次5个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结果 一看标准答案,他们全错。“连老师都摸不准的题目,让学生怎么答?”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高考现状 不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扎扎实实在实践中寻找出路呢?”黄老师说, “我有一个想法,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 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   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1997年的高一年级3班成了复旦附中首届 文科加强试点班,学生由随机分班组成。黄玉峰说:“我们不是文科班, 也不是重点班,只是在语文教学上,我用了点特殊的教法而已。”    “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   高一年级开学第一课,黄老师提了3个问题:   “过去9年语文学习存在着什么问题?”   “学习语文是为什么?”   “怎样学好语文?”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很多人都说“对语文没兴趣”、“怕语文, 尤其怕作文”。   黄玉峰说:“这都是蹩脚的语文教学留下的弊端。”   为了适应考试,小学语文从二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 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地造句,机械地抄写。到了五六年级,又要做 所谓的“阅读分析”,学生既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又缺 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只能死背教参和习题集中的标准答案。   到了初中,仍然是整天被泡在莫名其妙的“分析”中,阅读量少而又 少。“如果高中3年那么好的年龄,再全部投入到做一些无聊的习题里,听 凭一些蹩脚的老师把已经嚼得毫无滋味的东西喂给他们,真是迫害他们!”   “有些文章,不是内容不好,但是不适合放在语文教材中。”他说。 对那样的文章,让学生自己看,意思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多讲。“省下的 时间,让学生多看点好东西。古今中外,好文章太多了,教材中都没有。”   黄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中外许多作家、学者关于学习语文的观点,印发 了叔本华、朱熹、胡适、朱自清等人论学习的文章。师生达成共识:学语 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   黄玉峰说:“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天天让学生有收获。我自己讲课,1课、 10课可能很生动,但我讲一学期,未必就课课生动。让学生自己看书,和 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不懂的来问我,我知道的告诉你, 我也不懂的,和你一起探讨,或者给你介绍更有研究的老师,这种学风才 是最重要的。”   在教材之外,黄玉峰两年来补充给学生印发的文章超过100万字。从 《论语》、《大学》、《庄子》、《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西 汉鸿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到国外蒙田、茨威格等人的文章。开的书 目就更广泛了,从《红楼梦》到《射雕英雄传》,从《简爱》到《共产党 宣言》无所不读。   黄老师还为班上每个同学都办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并和学校 周围的书店联系,给学生买书优惠。“我的学生已经不再只会买教学参考 书了。”   在3班教室,我看到同学的课桌上除了教材、习题集,还有《万历十五 年》、《朱元璋传》、《国学概论》。   “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觉得, 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他说,“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 桶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积累到一定的量,自然会产生表达的冲动。 黄玉峰说,读与写,读是根本,写是读以后自然达到的阶段。为写而写, 就像让没有吃足桑叶的蚕宝宝吐丝,实在是强人所难。   看看那本由同学自己写作、编辑的班刊《读书做人》,除了有感而发 的散文、随笔、读后感之外,还有不少研究性的论文:《试探李商隐诗风 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周作人人文主义思想讨论》、《狂与逸——李 白人格浅谈》、《从〈复活〉看批判现实主义意义》、《试述希伯来民族 不灭的信仰原因》,实在不能让人相信,这都是出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手。   黄老师说:“也许在真正的研究者看来,他们的东西还很幼稚,没关 系。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 成就感,这就够了。”   在这次寒假的浙东学旅中,有一站是上虞的春晖中学。20年代,在中 国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言,当时许多的知名学者文人都曾来在此 代课任教。   “蔡元培、郁达夫,叶圣陶、夏丐尊到那儿讲课。”黄老师激动地和 我说,“这些学者肯去那么一个偏僻地方,可见当时人对教育的重视。弘 一法师、丰子恺在那里教音乐美术。看看现在,美术音乐课都是什么人在 教?”   黄玉峰在留字时写道:舌耕杏坛半生心,我在春晖愧为师。“和这些 人比,我们有什么资格做老师?”   “其实,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到中学任教办讲座,在原来是有传统的。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接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1993年开始,黄玉峰就外请作家、学者、科学家来给学生开讲座。 这两年,更是有计划地邀请了几十位学者专家来3班。讲座的内容除读书治 学,还有不少专业性很强的题目,如: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少数民族语 言与汉语的关系、文化地理学简介、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黄老师特意和专家说,要讲你自己的研究,最有心得的,不要泛泛而 谈。“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同学们就算不能完全领会也没关系,时间长 了,他们的眼界和判断力就会不同。”    “语文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我问3班的同学:“黄老师的语文课,和你们以前上的语文课,最大的 不同在哪儿?”   “自由、大胆!”他们脱口而出。   老师讲得大胆,不受教材、教参的拘束;学生想得大胆,什么观点都 可以讨论,老师绝对不会说你错了,应该是什么。   比如怎么讲鲁迅。   鲁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在教材中也选得很 多。但是,很多中学生都不喜欢鲁迅。   “因为教材中的鲁迅并不是完整的鲁迅。而且,学生心中的鲁迅,大 都是经过教参解释过的鲁迅。”   黄玉峰说,教材中选鲁迅文章,大都是锋芒毕露的政论文,像《文学 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好像没有宽容精神,不可亲近。   “再加上教参中的误读。”黄老师转述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钱理群的 一段话:“中学语文教参对鲁迅作品,很多分析十分烦琐,观点也大多是 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包含着许多对鲁迅的神化、曲解和简单、机械、 庸俗化的理解。实际上,近十多年来,研究鲁迅的学术界,已经对这些做 过科学的清理,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而中学语文教学却仍然停留在 五六十年代的观点……”   为了让学生接近一个完整的鲁迅,并理解他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与大恨, 黄老师向同学介绍了不少教材之外的鲁迅文章。   《文化偏至论》是鲁迅5篇文言文之一,当时写作此文时作者不过20多 岁。但他对世界各国宗教、文学、政治、经济的熟悉与把握,文中那些现 在看来还闪着很多火花的观点,让同学们看了非常吃惊,他们感到真正接 近了一个伟人。   讲《祝福》,黄老师也不是按照教参所说的“四条绳索”去分析归类, 而是在同学看过文章后问了一个问题:“看到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然后 根据学生所说,一共列出了祥林嫂的14悲,再看看这些现象在现在社会中 是不是还有?   黄老师说,“我希望学生能带着感情学习。语文不仅是教识字,还要 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而我们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完全失落了。”   还有的课,基本是由学生主讲,大家一起讨论。黄老师说:“我是辅 导员,不是说书人,应该把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那么这种“自由大胆”的语文课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呢?   “我开始喜爱读书了,那些装订成册的纸张有无穷的魅力。”   “我坚持每星期背诗。”   “语文应该是大语文。我变得更关心社会、关心人了。”   “以前我以为语文就是字词、语法,而现在我领悟到了语文的真谛, 那就是读书和做人。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会感到无知。”   “我渐渐浅浅地摸索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我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   “也许这个班并不能把我们的文学、书画、篆刻水平提高到专业程度, 但它培养了我们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兴趣。”   对黄玉峰老师来说,最让他高兴的,是“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长大了, 感情更丰富了,有了更强烈的爱憎、更强烈的责任感。独立的思考、自由 的精神强烈了。”   这正是黄老师心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做真的人。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教学改革上的尝试,稍微迈出了一小步,会 有这样大的收获。一年半的时间,学生的飞跃让我惊讶,而且逼得我自己 要不断学习。”   “他们现在很厉害的,常常向我发难,把我问倒。”黄老师乐滋滋地 说。   “有没有被学生问得很尴尬的时候?”我问。   “我不大会尴尬,我不懂就说不懂。”黄老师一笑,“我觉得在学生 面前要老实。”他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要超过老师,像对电脑 的熟悉,接触的信息量之大,学新东西之快。   “现在很多老师还能吃饭,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压制着学生,让他 们不能自由充分地发展。”   黄玉峰曾经送给3班同学每人一本《爱的教育》。他觉得目前的教育, 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一种淘汰的教育,不断淘汰,淘汰大多数,大多数人 都是灰溜溜的“被淘汰者”。而不能让学生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在黄老师心里,有这样一种境界:暮春三月,像孔子与他的学生那样,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有时候是老师高明点,有时候可能是学生高明。   “你担心不担心,这些学生适应了你的这套思路,将来却不能适应高 考的要求?”   黄玉峰推推眼镜,信心十足地一笑,“对分数我一点儿也不担心。”   “教了30多年的书,对付高考我不是不会。”黄玉峰曾应邀在《文汇 报》开专栏,专写高考之前的复习。他说,到高三之后,教学方法上肯定 也会有所改变。而且学生们很聪明,他们也知道什么不适合表现在高考考 卷上。“这都是技术性的操作,很方便。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能应付考试, 还能超越考试。”   实际上,3班这两年来的考试成绩,也一直在年级前列。语文、外语成 绩始终名列前茅;校生物竞赛,3班同学入选最多;10名被特批提前参加复 旦大学文科基地班考试的同学,有3人达到录取分数线;学校艺术节,他们 拿了三分之二的奖状;计划中的第六期《读书做人》,将是数理化与外语 专刊……   “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眼前,或是明年的高考,还可能 发生在10年、20年后。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 理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变得不一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 和教授说。 中国青年报1999.4.22.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