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评美国高教独立性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条件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梁戈   摘 要: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之一。美国高等教育有其鲜明的独立 性,它的由来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性、大学   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是指大学在其知识领域内,自我管理、自由研究和教学并追求知 识真谛的权利。本文之所以把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独立性”是 高等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它对高等教育本身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高等 教育丧失“独立性”,不仅本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实质上也是对人的一种“奴役”。美 国高等教育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 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美国的文化传统   现代美国文化是杂乱混和、兼收共存型的“熔炉文化”。在其形成时,却有孤立封闭、 清而又纯的一个核心构造——清教思想。这一构造坚固细密、凝聚力强大。是统治新英格兰 地区长达百年的泛宗教意识形态。它在资本主义精神和工商经济催化下发育为北方“扬基文 化”。与此同时,南方“骑士文化”也在切撒匹克海湾殖民地(指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带)和黑 奴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长成扬基(Yan kee)与骑士(Cava-lier)合成了美国民族文化的雏形,触 发革命,自成一体。南北战争中,扬基文化击败骑士文化,取得正统地位,又兼并吸收了残 存的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和各种移民文化,造成了开放型的文化复合体。所以,清教—扬 基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中心和主流,作为维系一统、衔接历史和派生其它的关键机制延续至今 。   清教—扬基文化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母体文化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造成它分离的历史原 因是16世纪宗教改革和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334年英国教会向罗马教皇宣告独立,自 称国教(Anglicanism)或新教(Protestantism)。157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发国教教义《三十九 信条》,宣布宗教改革结束,但激进派坚持改革,要求进一步清除腐败,纯洁教会组织—— 这一派即所谓清教(Paritanism)。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 ,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清教徒 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激进派,在新大陆立足未稳,就急于创办举世无双的纯净教会实施政教 合一高压统治;他们身为资产阶级革命先驱,靠反叛和分裂树立起崭新权威。刚找到一片自 由乐土,便身不由已地排斥异已,捍卫正统,容不得他人侈谈改革和分离。这种现象被美国 史权威米勒认为是历史规律的无情所致——正如法国新教思想家加尔文以抗拒罗马教皇成名 ,历尽艰辛创立了日内瓦神权共和国之后,他自己却也成了新教教皇,不但敌视平民教派, 而且滥施压迫,处死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等50多名异端分子。殖民地百年开发史上,三代 清教领袖秉承中世纪的统治术,设计出一套政教关联的清教教义——美国史界称之为具有“ 质朴风格”的“新英格兰规范”(the New England Way)。这也是孤立无援、自生自灭的险恶 环境下唯一明智的出路。否则,美国民主在它成型之前就早已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文 化更不会有今天的开放和自由。清教社会的组织,用米勒①原话说,是以“教会(Congregat ion)为内涵,以契约(Covenant)为形式”—这也是清教—扬基文化的核心构造。   清教徒的“圣徒教堂”,是按天国模式(Invisible Church)竭力仿造,从严控制。每个 教堂,先由5~7名圣徒(Saints)串连认同,组成教堂支柱。经支柱们审核,逐步吸收居民中 的合格者入教。清教教规重视“应选证明”,即思想真正皈依的神圣经验。申请入教者由老 教徒认真考察,确认无疑后交教会审议。还得当堂答辩,投票表决,诚恳悔过,庄重起誓。 清教徒深知,教会庞杂了,有损清名,难以控制;而教会置大群非教徒于不顾,他们又会另 立神坛,供奉邪说。必须有一种无所不包、政教兼顾的宽大理论,明白规定每个移民的责任 和自由范围,协调社会管理与个人权益的关系——这便产生了被称为“联邦神学”的清教契 约思想(Covenant Thought)。   契约说源出于上帝与亚当之约——上帝造人,允其幸福,人则以服从天意为回报。中世 纪基督教强调“赎罪契约”(Covenant of Redemption)即亚当毁约,犯下原罪,人类因而 苦海无边,世代忏悔,以赎其罪。宗教改革中,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偏重抨击天主教的 集权和教阶制度,揭露它骄奢淫佚、繁文缛节等腐败现象,并呼吁新教徒反省自身的劣根性 和堕落本能。另一著名神学家拉莫斯则引进新柏拉图主义的人道观,在加尔文的“因信得救 说”基础上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万物皆表天意”人能够通过上帝造物的安排理解神 旨,争取获得解救。由此生成的“恩惠契约”(Covenant of Grace)便认为耶稣牺牲表达了上 帝拯救人类的仁慈意愿。尽管人性邪恶,天意仍会引导少数选民超越俗念,精神至上。   清教徒受加尔文和拉莫斯理论影响至深。他们渡海逃生,鬼哭神泣,无疑是“同上帝吵 架”。老天会如何处置他们呢?也许降灾惩罚,也许容其将功折罪。于是选民们在恶风狂浪的 大海上纷纷下跪祈祷。清教徒们乘机抛出比“恩惠契约”更进一步的公众契约。男女老幼, 为图得救,全体向上苍起誓合同:“苦我心智,劳我筋骨,不谋私利,共赴大难;成功是因 天恩浩荡,神明保佑;失败则甘愿受诛”。②此风一开,人人服从集体,事事公议表决。圣 徒与庶民骈胁并肩,“同是契约中人”。接着村镇自治,推选代表,拥戴温斯洛普组建马萨 诸塞殖民法院(不久健全了英式两院制度),总揽神俗万务。公众契约思想成为清教统治和日 后美国文明的牢固基石。其后著名的达特默思诉讼案就是根据公众契约思想中的契约的约束 力不容践踏的原则,裁定该校的设校许可证是合同性质,立法机构不能废止,从而维护于私 立学院独立存在的权利。   二、移民不忘教育   在美洲殖民地的办学过程中,清教徒最热衷于兴办教育。他们对于教育的兴趣源于人性 的观念。清教徒认为人的本质是罪恶的,已经陷落在亚当的罪恶之中。人是罪恶的,必须阻 止撒旦成为人的主宰,学校将为人类指出克服罪恶本性的途径,把堕落中的人类拯救出来。   起初,清教徒坚持认为教育应由父母负责,然而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教育,1642年,马 萨诸塞州的议会颁布命令,要求所有的户主和家长负责孩子的教育,一段时期以后,这个命 令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议会在1674年颁布了著名《老魔鬼撒旦法》。在前言部分,该 法阐述了要求开设学校的宗教动机,随后规定凡满每五十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教师来 教孩子阅读和写字,教师的薪水由儿童的父母、师傅或全体居民支付。该法要求凡满一百户 人家的城镇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为青年进入哈佛作准备。拒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到 罚款五英镑的处罚。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洲殖民地共开设了九所学院。这些学院主要是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 剑桥大学设立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当然只有统治阶级的后代。课程除了深奥一些外,还要求 学生阅读艰深的拉丁文选编读物和希腊文作品,神学是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学院不传授科 学知识,甚至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英国的人文运动。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美洲殖民地移植了 宗主国的教育模式,但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几乎是没有的。殖民者尽力注意把移植来的教 育模式与美洲殖民地的新环境融合在一起。初等学校、拉丁文法学校,甚至哈佛学院都不是 英国模式的翻版,它们在移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经历了或多或 少的变化。例如,在整个英国,当时只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拥有颁授学位的权力,它们的 垄断地位是全面和绝对的,任何学院没有进行考试和颁授学位的权力。然而,英国这种古老 的垄断性教育制度,无论是它的长处,还是它的缺点,都未能移植到大洋这边来,英国“大 学”和“学院”之间的区别,一到美洲殖民地就丧失了任何意义。哈佛学院早在1642年就开 始颁授学位,虽然直到那个时候,它依然是一所学院,而且谁也没有授予它颁授学位的权力 。到独立战争爆发的时候,殖民地的九所学院都在颁授学位,而那个时候的英国还只有牛津 和剑桥两所大学有权颁授学位。在另一方面,殖民地大学从建立那天起,就跟整个社会保持 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校外人士组成校董事会控制高等学府的领导体制。   三、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各种学科知识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 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措施范围内,教育应为什么服务这一问题成为大学学术界的争论 焦点。争论的一方坚持知识价值独立,不要涉及应用,因而高等学府应有其超脱世俗的地位 ,只有这样才可以结出智慧之果。争论的另一方本着当时社会发展趋向,猛烈抨击纯学术派 的观点,认为知识的价值依附在其应用的功能之上,因而主张学以致用的大学教育方针。   186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詹母士·麦柯殊(J·Mc Cosh)教授便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有些 人竟彻底地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对他以后的生活毫不相干,但一定要足以磨练其思维官 能。这样,即使学习那些枯燥乏味而且毫无用处的拉丁文句子也认为理所当然。……难道你 竟不能意会,当儿童开始努力运用心智,那种刻板晦涩的学习可以造成心智厌倦,以至它永 远讨厌正经的学者?……我认为虽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思维官能,但是这些官能不可能通 过一些无用或对生活无益的东西得到改善”。③除了学者对传统的烦琐课程尖锐批评外,工 商界领袖亦公开地表示他们对大学教育的不满和缺乏信心。1889年一位著名的银行家深感当 时大学教育的空洞玄虚,公开发表谈话,宣布不聘用大学毕业生在银行界担任任何工作。著 名的工商业巨子安德尔·卡尼基(Andrew Carnegie)所发表的抨击更为直截了当:“虽然一般 大学努力学习一些远古野人的琐碎争端,又极力要掌握一些早已没落了的语文,他们所得的 知识似乎只适用于另一星球世界。以商业事务来说,未来的领袖应以经验学习去锻炼自己, 以求获得成功所需的实际知识……现行的大学教育实是商业工作的绊脚石。”④   对于大学教育的功能和内容,工商界赞成实事求是,以知识应用为依据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他们着重生产、功利和办事的实际效率。对于同样的问题,学术界人士的争论是更呈 激烈和多样化,所顾及的层面也多,其中一派主张一种改良的普通文艺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 ral Arts Education),确认青年大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内获得一种较为全面的知识,然后再 在全面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专门知识技艺,后者是属于研究院的课程范围。在另一方面,一些 教授却主张专门教育(Specialist Education),认为博雅教育过于空泛和脱离生活实际,大 学毕业生应有一技之长的才能贡献于社会。而且,人类知识飞速增加,学生不可能同时涉及 许多学科而获得任何收获,倒不如掌握一个专业。当然,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出现许多较为 中和的安排,即在大学本科课程内尽量多设学科,任由学生去设计选修个人的学习内容。喜 欢接受普通教育的,可以广泛选修不同的学科。喜欢专门的,可以集中选修同一学科的各种 科目,以求得到一种深入的专长学问。此外,学生也可以选择主修和副修,或同时攻读两种 主修学科。然而,追究起来,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准的规定还是由学校决定的, 这些都受到一定教育思想的影响。   关于大学教育应该着重什么,又应该训练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争论,以十九世纪中叶至 今,毫无退减的迹象。各家主张不但难分优劣,而且有时还在观念上纠缠着何为大学和专科 学院的定义上的分歧。一百多年来,美国大学便在这种热闹气氛中发展开来,各间大学坚持 自己独立宗旨和课程内容。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同一间大学也会因领导人所持的教育思想 不同而有所改变。大学与大学之间各自标志着特点,互相进行健康而文明的竞争。   总之,契约思想、移植教育和社会关注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独立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由于公众契约思想的确立使得政府、大学、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之间谅解、容 忍的默契。当政府、社会对大学进行干预时,大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团体与政府、社 会谈判协商,捍卫公众自己应有的权利。移植教育使得美国早期的高等学府,承袭了西方高 等教育大学自治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高等学府较大的自主权。而社会关注大学教育 所引发的争论,产生了各种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使得美国大学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它实质上是美国高等教育“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