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一九四○年中央研究院院长的选举 李学通    一   成立于一九二八年的中央研究院,一直由其创建者蔡元培先生任院长。一九四 ○年三月五日蔡先生在香港逝世后,中央研究院院长继任人选问题颇为中国知识界 所瞩目。按中央研究院章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产生实行"提名制"。即由该院评议 会通过评议员投票方式,选出三位候选人上呈国民政府。由国民政府主席从三位被 提名的候选人中,圈定一人。当时中央研究院还没设院士,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 评议机构,除负责联络国内各研究机关,决定研究学术之方针,促进国内外学术研 究之合作互助,并握有推举院长候补人之权。评议会以院长为议长,设秘书一人负 责日常事务。为使本已处于战火之中的科学事业不再因主持无人而受更多的损失, 中央研究院三月中旬即召集评议员赴重庆开会,以选举院长候补人。    正式会议开始之前,负责具体主持评议会工作的评议会秘书翁文灏,即与在重 庆及已到重庆的评议员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周仁、竺可桢、汪敬熙、李四光 等,就院长候补人问题进行了非正式沟通,征询大家意见。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的 胡适,似乎是中研院院长最热门的人选。傅斯年致胡适的信中说:"我辈友人以为蔡 先生之继承者,当然是我公,又以为从学院之身分上说,举先生最适宜,无非表示 学界之正气、理想、不屈等义。"据说陈寅恪曾声明,重庆之行只为投胡适一票,但 是,翁文灏三月十六日接到一封陈布雷给他的信,说蒋委员长"盼以顾孟余为中研院 院长"(翁文灏日记)。翁文灏次日在中研院与傅斯年等会面时,原样转达了陈布雷 信中的意思。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傅斯年对此"颇表愤慨",认为这种事先指定的 做法"于(中央研究院组织)法不符"。汪敬熙、李四光也"主张应有Academic free spirit(学术自由精神)"。    翁文灏将众人的意见很快反馈到陈布雷处。陈布雷急忙对翁文灏解释,说蒋介 石只是在与他和张群谈及中研院时,提到中研院应归行政院管辖,院长不宜由评议 会选举,但也"未言决即更改";"对院长人选,曾提及吴稚晖、戴季陶、钮铁(惕) 生等,嗣又提及顾孟余"。陈布雷如此一说,好像反倒是中研院小题大做了。既然蒋 本人也只是非正式地提及,并没有一个断然的决定,除向陈布雷说明"盼能依法办理 ",希望不至破坏法律外,翁文灏也就没有再作更多的表示。此外,翁特意又走访了 陈布雷提到的,蒋作前述表述时的另一位在场者张群,似乎也没有探听到更多与陈 布雷所说不一致的地方。下午,翁文灏、傅斯年、任鸿隽、李四光、汪敬熙一起, 又与王世杰专门讨论选举院长事。据翁文灏日记载,当时王世杰只是表示,关于此 事,他本人"有二个consciences(良心)"。两个什么consciences?翁日记没记,王世 杰具体说没说也不得而知。到三月二十日,已有更多的评议员到渝,大家又聚在中 研院,酝酿院长候补人选,议论所及,主要有胡适、翁文灏、朱家骅、王世杰、马 君武及顾孟余六人。次日,在翁文灏举行的欢迎宴会席间,评议员们进行了一次民 意测验性的非正式投票。结果翁文灏得二十三票,胡适得二十二票,朱家骅得十九 票。     二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终于在重庆的蒙蒙细雨中,于三月二十二日正式开幕。第二 天,会议进行院长候补人的正式选举。到会评议员以无记名方式推举三名院长候补 人,结果翁文灏与朱家骅各二十四票,胡适二十票,李四光六票,王世杰四票,顾 孟余一票。按照有关规定,评议会将得票最多的前三人具名呈报国民政府。    按说此事的结果还算圆满,一方面学者们顶住了最高当局的"条子",显示了自 己的academic free spirit;另一方面,当局没有再强行施压,或搞暗箱操作之类,而 学者们选出的翁、朱、胡三人,也并不出当局意外。胡适旺盛的人气原本也只是国内 知识界(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界)一种情绪的表达与释放。陈源的态度可谓是最典 型的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当得,但是他"现在在美国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来 也是事实"。傅斯年说得更明白"实则我们之选与不选,先生之就与不就皆不相干。" 而且他们也没指望蒋会舍翁、朱而选胡。况且连胡适本人也"并不想做院长"。这在 他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说得很明确。他的夫人也不愿意,而且要胡适拿定主意,不 要把人格、思想毁在这个年头上。     三   按说接下来的事应该比较简单了。胡适是思想家,当时中国名气大得不能再大 了的学者,时任驻美国大使;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者,也是当时中国科学家 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时任经济部部长;朱家骅在三人之中学术资历最浅,但也算 是地质学家出身,作过大学教授、系主任,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三人之中圈 定谁都没有什么困难,甚至不久就已有人向在国内的胡适夫人江冬秀道贺:胡适要 当中研院院长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三月下旬直到九月上旬,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正式任 命迟迟没有下文。实际上,关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人选问题,自从蔡元培逝世以后各 方就一直在较量之中了。    最不愿意胡适此时回国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王世杰。用王世杰的话说,虽 然胡适算不上一流的外交家,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是容易被他国外交官转变的。但 他认为,美国外交政策中那些可以设法转变的,胡博士去做就比其他人有效。因此 他极力反对让胡适回国当院长。据信,蒋介石让陈布雷"下条子"举顾孟余的事,就 是王世杰的移花接木之计。没想到弄巧成拙,此事遭到学者们的强烈反弹,选胡适 的呼声反而更高。陈寅恪尤其大发学术自由之说,甚至明确表示:我们总不能单举 几个蒋先生的秘书。    最想且最有能力把胡适从美国调回来的,不是傅斯年,更不是陈寅恪,而是行 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孔祥熙是个对权力和财富欲望都很强烈的人,虽家 财万贯,仍聚敛不止,尤善假公而济私。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孔祥熙最为反感。傅 斯年多次在国民参政会公开攻孔,要求其下台。而胡适对傅斯年攻孔行为是不赞成 的。但是,一九四○年初,为美国第二次对华借款以云南锡矿砂作抵押事,胡、孔 产生矛盾。孔祥熙同意在先,内容对外公布后又反悔,责备条件太高,要求胡适重 谈。双方关系由此恶化,孔甚至必欲使胡适去之而后快。中央研究院院长选举之 后,孔祥熙找到了一条排挤胡适的正当理由。    很快,国内有关胡适将回国任中研院院长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驻美大使的继 任人选颜惠庆本人都已整装待发了。与此同时,孔则不断组织对胡适的攻击。"因为 他们攻击的次数太多",蒋介石也做出"还是请他回来吧"的表示。此时最觉尴尬的要 算是胡适了。虽然"并不想做院长",但此时若声明不干,那则有恋栈之嫌。因为在 知识分子眼中,中研院院长就像大学校长一样,毕竟属于学术职务,而驻美大使则 是政府官员。"官迷"的名声对于崇尚自由主义的胡适要算是最重的骂名了,因此他 一开始采取了"此时一切不过问"对策。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撑不住了。七月二十二 日,胡适致函王世杰,对外间盛传其将被免职事表示不快,且露辞意。收到此信 后,王世杰如热锅蚂蚁,他先后找陈布雷、翁文灏商议对策,又将信送呈蒋介石。 此事的最后决定者蒋介石,此时方正式表示由胡适继续任大使不变,并嘱外交部公 开否认外电所传胡适辞职谣言。二十七日,王世杰电胡适:"外传调兄返国,均由中 央研究院问题引起,政府觉美使职务重于中研院,迄无调兄返国决定。"     四   接下来院长的人选只有在翁文灏、朱家骅之间选择了。一直到蔡元培先生逝世 半年有余的九月十八日,国民政府才正式公布派朱家骅为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的任 命。    据张群讲,中研院院长人选问题,蒋原意是想让胡适回来,后又想任命翁文 灏,直到最后时刻才决定改由朱家骅暂代。朱家骅明明是合法的三位候补人之一, 为什么不正式任命而只付以暂代之名呢?这大概就是王世杰的conscience。王不想让 胡适此时离任回国,但又觉得胡适因此失去中研院院长牺牲太大,于是欲留此位以 待之。故说动老蒋,此时只让朱家骅暂代。朱骝先此时心中虽颇为不悦,但中央研 究院代理院长对他也还是个颇有诱惑力的职位,最后还是同意了。不过胡适从朱家 骅手中接掌中央研究院,则是十八年以后在台湾的事了。    (摘自《万象》2002年第4期) ◇◇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