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摘自郭汾阳、丁东《报馆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262 本书讲述的是本世纪上半叶报纸以及办报人的故事,不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些茶 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想回顾中国报业的一个重要传统:争取自由民主。这些久远 的故事,包含着前瞻的内容。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范长江的崛起 郭汾阳 丁东   中共党内最出名的报人是范长江和邓拓。   范长江原是奉行“四不主义”的《大公报》的记者,刚开始时名不见经传, 后来写旅行通讯,于是有结集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这两部中国新闻 史上的名作。尤其是报道陕北的《陕北之行》和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动荡中之 西北大局》,以其选题的重大和独家采记的难得,一夜之间“名满天下”。抗战 前夕与初期,“范长江”可以说是在中国舆论界熠熠发光、不径而走的三个大字。 他的通讯脍炙人口,传闻于世,许多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得以通过他传神的文 笔受到心灵的震撼,在世事昏昧中隐然得见曙光的绽露,许许多多的后方青年因 此而选择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很有意思的是,当时不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渴望 读范长江的文章并衷心赞叹的人比比皆是。如梅益回忆他在上海时心慕其人巳久, 乃至“1935-1936年我几乎每天都跑到八仙桥青年会图书馆阅报室去找 《大公报》,看是否有范长江同志的特约长篇通讯发表”(《在梅园相处的四个 月》)。就是征尘道上的红军将领和干部,也在亟亟寻索着长江的文章,如张爱 萍将军率军于长征途中攻占大渡河后的天全城,张与彭雪枫迅即在天全城内的图 书馆热读《大公报》上范长江的通讯,张将军说:“作者瑰丽的文笔、广博的知 识及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禁想起‘不尽长江滚滚来’的 一句古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毛泽东呢,既有与范长江陕北的一夜促 膝长谈,又见到范长江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而发表的一篇篇震聋发聩的报道, 也是心慕其人,他亲笔写信致意:“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后来 抗战始发,《大公报》之请迅即致电前线的彭雪枫代为表态:“欢迎《大公报》 派随军记者,尤欢迎长江先生”(《范长江纪念文集》)。   范长江的成名,除了个人天赋与才具之外,不能不说是《大公报》的培养。   《大公报》的“三巨头”----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他们不但在 “报风”、“报格”的矗立上为《大公报》奠定了基石,而且在为《大公报》培 养新秀也功不可没。他们非常重视奖掖、延揽人才,尤其胡、张两位老板和老总, 大胆提携新人不遗余力。也是出身《大公报》而名就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徐 铸成先生回忆:胡、张,“在他们两位的指挥下,手把意授,把来自五湖四海的 近30个青年--最大的不过30多岁,小的不到20,团结成为一个志同 道合的集体,各显所长,内容日见精益求精,使《大公报》在读者中的影响蒸蒸 日上”(《报人张季鸾先生传》)。感情的投入与融洽,徐铸成、萧乾、王芸生、 杨刚、徐盈、子冈、孙纪滢等等满坑满谷的优秀报人,还在于《大公报》职业准 则的坚和同人的相互砥砺。   从北大哲学系列到初涉新闻界,长江对记者这种社会角色还是陌生的。“这 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普通一个吃饭的事情,因此,我不知道怎样做才对得 起我的职务。”还是胡政之循循善诱的一席话才使范长江得以懂得何谓新闻记者。 1935年4月,范在著名的西北采访旅行之前,胡政之把手而言:“新闻事业 是国家的公器,新闻记者应当为社会服务,新闻是社会的缩影,新闻事业应当诱 导社会进步,然而社会是一个整体,别的方面不进步,单新闻界进步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事新闻事业的人,需要坚韧地、勇敢地站在社会的前面,用纸和笔为公 众开道。期间当然会有危险,有困难,招误会,犯口舌。只要我们不求利,不贪 名,诚实甘愿做社会的无名公仆,迟早是有成效的。新闻记者最需要有责任心, 不但发表意见,言必由衷,便是报告新闻,也须有真知灼见,否则对职务为不忠, 对社会为不信,对报国不义。”(《范长江传》)   《大公报》同仁为求“大公”岸然自守,《大公报》也就声名鹊起。194 0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授予其奖章,承认其为东方最优秀的和最严肃的报纸,这也 可视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公报》的一般看法,而范长江之崛起,自然是不能脱 离这个“语境”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