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上篇《禅宗与佛学》             三、禅宗概要           (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其次,一般讲到禅宗,以及研究禅宗的资料,都在宗师们的语录 ,以及语录的汇书,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 等著作里,寻找或欣赏禅师们悟道机缘的公案,与机锋、转语的妙趣 ,认为便是禅机,便是禅宗的必要。殊不知禅宗既然号称是佛法心宗 的中心,关於佛法所有的修持行为,如戒、定、慧等细行,岂有完全 略而不谈之理,所以只认机锋妙语做禅宗的,便入於元、明以後狂禅 的流弊,甚之,使明儒王阳明之学,也连带受此冤诬;同时,因为阳 明之学的流弊,更使禅宗连带受谤。事实上,如果用心研究历代悟道 者前後的言行,只要仔细留心历代高僧禅德们的传记,以及专记宋代 以後禅师们言行求的《禅林宝训》一书,便可了解真正禅宗宗师们关 於修行的品德,是如何的有肃然可敬的风范,并非徒事室言,专谈机 锋便以为禅;亦非专以默照(沉默)静坐,便是禅的究竟法门。而且由 此可知唐、宋以来禅师们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思想的精神,它是如 何的配合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何以会形成末代儒家理学的原因所以 了。   现在为了简便,暂且举出禅宗的佛学思想,与北宋开创理学几位 大儒的理论,作一比较,大家便可知道他们受到佛学思想薰陶渊源的 所自了,但是我说的影响与比较,并非就是照钞或翻版,只是限於影 响,而且更没有批判他们优劣的意思,这点我须有慎重而保留态度的 声明。不过,宋代理学的大儒们,在他们毕生治学的历史记载上,都 有过“出入佛老”若干年的纪录,然後又有好像憬悟知非的警觉,认 为入禅为逃禅,入道为遁世,便又翻身入世,归於儒家思想,以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态度,不管他们後来是如何的推排佛 、老,但在他们治学的过程中,有互相吸收融会的地方,那是无可否 认的事实。   例如:周谦溪的学说,如他的名著《通书》,及《太极图说》等 ,骤然读之,完全在阐扬《周易·宗传》与《中庸》的内义。实际则 为融会佛、道两家学术思想,尤其偏向於原始儒、道不分家的道家, 与老子的思想。   程明道(颢)的名著《定性书》,如:“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 定,无将迎(出庄子语意),天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 以己性力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於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 内?是有意於绝外诱,而不知其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 又乌可遽语定哉……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昭无物之地,是反监()而 索照也”等语,大都揉合《庄子·齐物论》的内义,融会禅宗三祖僧 璨大师《信心铭》的道理。   《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 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 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 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 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 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 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 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 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 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 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 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 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 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 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 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 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 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 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 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 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 宗。宗非廷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 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 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 心。言语造断,非去来个。   程伊川(颐)的名著《四箴》,除了发挥孔子的仁学以外,所有内 外功用的内义,大如套用志公禅师等的偈颂相似,恕文繁不录,容待 以後有机会,另作专题的研究。   至於张横渠(载)的名言: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众生无边誓 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是 辙迹相同,车轮各异而已。此外,张横渠的名著《东铭》与《西铭》 ,与明教契嵩禅师法语的精神与宗旨,可以互相发明:。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 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 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 之,而人皆怒。是故学者患造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 月,自然可成。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 明。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辩於人者,不知将何以禅助性地,成 日新之益乎。   明教曰: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觉置 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原者 ,始也。尊崇贪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 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 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且圣贤 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後世尚有恃利相欺,伤风败教者何限。况复 公然张其徵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不薄,其可得乎!   明教曰: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无形之恶,害人 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所以游晏中 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邻巷中有戎狄。自非圣贤, 绝之於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亦甚乎!   邵康节(雍)的名著《皇极经世》,它的《内篇》举出元、会、运 、世的规律,做为推测数往知来,关於历史与人事演变的数理,与象 数的公式,与他的《观物外篇》等篇的理论实际都是融会道、佛两家 学术思想的结晶,汇通於易学理、象、数的范围。元、会、运、世所 用的三元甲子,循环往复,演变成为观察历史人事的中心,便是佛学 成、住、坏、空四大劫原则的发挥,用以说明人类众生世界分段灾劫 的道理。不过,他以中国历史做中心,推算大劫中的小劫过程而已。   以上所举是有关禅宗影响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例子。为了研究参 学禅宗与宋、明理学同学们的注意,切勿徒以口头禅语入或以机锋妙 趣,认为便是禅的极则,现在拣要选录禅师们的几则言行如下:。   大觉链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品期之。或问 :何自而知之?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 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   仁祖皇佑初,遣银(左玉右当)小使,持绿绨尺一书,召圆通讷 住孝慈大咖蓝。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招。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 ,恩被泉石,师何固辞?讷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 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 久居,何日而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当,避名全节,善 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定课,曾不 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 戒。予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 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 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宏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 。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不 存其实,徒炫虚名,无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 渝,虽夷险可以一致。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 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 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造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 ,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炫其华(左食 右希),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 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   演祖曰:师禽初住杨歧,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幕,雪霰 满床,居不遑处。讷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 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 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   演祖曰: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 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於已然,不能见於未然。止观定 慧,防於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於已然之後。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 ,止观定慧所为难知。惟古人志在於道,绝念於未萌,虽有止观定慧 ,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於本末者, 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日:监收未得人。 晦堂遂荐感副寺,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曰,化待者 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若秀庄主,有量而忠。灵源尝问晦堂, 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 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戒之。   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後, 返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褥暑,确志不移 ,然後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之不暇。小 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 ,有暇生内,必见於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 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   晦堂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育万物,无有不备於道者。众人之道 ,如江河淮济,山川陵谷,草木昆虫,各尽共量而已。不知其外,无 有不备者。夫道岂二耶!由得之深浅,成有大小耳!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恋,人情不 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   黄龙曰:住持要在得众,得众要在见情,先佛有言:人情者,为 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必因人情。情 有通塞,则否泰生。事有厚薄,则损益至,惟圣人能通天下之情。故 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泰。乾上坤下则曰否。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 益。损下益上则曰损。夫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固乖 矣,而返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宾处下,义固顺矣,而返 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万 事不和。损益之义,亦由是矣。夫在人上者,能约己以裕下,下必悦 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已,下必怨而叛上矣, 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 。情之得失,臣容易乎!先圣尝喻人为舟。情为水,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水顺舟浮,违则没矣。故住持得人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 则全兴,全失则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 贯球。兴废象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   黄龙谓王荆公日: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 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 亦无措足之地矣。   黄龙日,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 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问,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 得矣。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之要, 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潘延之闻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子敬,今日 之规训,後日之模范也。譬治诸地,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 於千仍之山,吾亦与之俱。因而极於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 ,妄之尽,彼则自休也。又曰,构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 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可乎!   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 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 之切当。由是竟习浮华,计较毫末,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 莫肯为周岁之规者,况生死之虑乎!所以学者日鄙,丛林日废,纪纲 日坠,以至陵夷颠沛,殆不可救。嗟乎!可不监哉! ---- 输入:哈吉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