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ISBN 7539617462 这是李泽厚沉寂近十年后的又一新作。儒学在构筑汉族文化心理中起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而儒学经典著作《论语》自然功不可没。在李泽厚看来,《论语》 是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它具有半宗教半哲学性质,在此书中,作者注 重语录的意义普遍性,作哲学性阐释,力求在新解中有所重建,澄明儒学的原始 状态下的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即儒学的“情本体”。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解构中国文化符号 □李泽厚   时日如驶,马齿徒增;岁云暮矣,能无慨然?但既然还有点时间,却来 译、注、记这本已有多人译过、注过、记过的《论语》。为什么?   我认为,尽管我远非钟爱此书,但它偏偏是有关中国文化某种(心魂)所 在。   于此,我有些疑惑。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 种工作,这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   近日读白牧之、白妙子新著(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论语辨》,深 感此书乃继崔述以及Aufhur Waleg等人辨析工作后之空前力作,为数十年来所罕 见,已有誉者称其打破传统旧说之惊人成就,将使中国古代哲学因之重写。   此书逐章翻译《论语》,引证近人著述,加以己意论评。另半则逐篇解 析《论语》不断扩充增大之具体历程,以及考证孔子家世、家族、弟子等等。 此书认里仁第四前十七章(第15章为后羼入者)为孔子死后最近原意的最初记 录,其他则依篇次而下(置学而第一于卫灵公十五之后,为政第二于子路十三 之后,八佾第三于先进十一之后)为弟子、弟子学派而特别是鲁国的孔氏家族 不断扩充撰述,历时230年(479-249BC)至鲁亡后始完成之结集。其中不但因时移 世变,如经历封建制废除等等,使各种新旧观念纷然并陈,因而各篇章均大 有歧异和冲突;而且还多羼入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反对它们的各种观念, 也包括儒家自身的不同学派的争论。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素称难 解,白书认为此乃后起之儒家崇礼学派反对先前之讲仁孔学而撰是语。又如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素以为孔子语,白 书认为此乃在鲁孔学为反对荀子而作。如此等等。其论颇繁,其文亦辩。   但这样一来,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既绝大部份为后人撰造,那所谓 孔子也者,实际也就不复存在,虽考证出生卒家世,孔子亦只一空洞人名而 已。从而,所谓《论语》乃孔子对谈录之说岂不纯属本质主义之虚构?因 之,《今读》之作岂不多余且可笑也哉?   唯唯否否。当然,如传统旧说所承认,《论语》一书并非当时记录,乃由 各派弟子特别是再传弟子追忆而成,其中不乏后人羼入、扩展、修改成份, 好些篇章也确有矛盾、出入、难懂、不可解之处。这些当然值得继续仔细推 敲和研讨,这对了解《论语》形成及原典儒学无疑大有裨益。   但是,过犹不及。如白氏此书竟能一气到底逐篇逐章敲定或推论出二千 余年之准确年代、学派、编者、含义,貌似雄辩,实则证据薄弱,颇嫌武断。 如以一章推定一篇之成书年代,如以许多篇章属于针对墨、孟、荀、庄而发, 等等,即如此。相反,如不带偏见而纵读《论语》全书,虽不难发现其中确有 若干牛氐牾矛盾处,但总体来看,无论就思想、内容、文辞、风格、氛围、情 境说,均仍同大于异,一致多于分岐;除少数章节,全书仍可融成一体,作为 孔子言行之近真写照,较之其他著作特别是战国典籍(白书实际将《论语》视 作战国著作)大有区别。因之,似仍如《今读前言》所云:今日求考证出哪些 篇章、言行确乎属于孔子,哪些不是,已极为困难甚至不大可能(将来地下发 现古本或可有帮助)。重要的是,自汉代张侯《论》以来,《论语》和孔子就以 这样的面貌流传至今。而这,正是《今读》的出发点。   《今读》与《论语辨》各有其译、注、记,二书亦有殊途同归之近似论 点,如均揭示孔子颇重出仕参政,并非个体内圣之学;曾子学派则确有宗教 倾向,等等。但分歧当然更大,如《今读》强调孔子以仁释礼、礼仁并重,且 与孝相连;《论语辨》强调孔子只提仁,礼考均后起,非孔子原意,等等。其 主要不同,在《论语辨》重语录的具体情境性,《今读》重语录的意义普遍 性;一为考据性分疏,一乃哲学性阐释;一吻合学术新潮,彻底解构《论 语》,抹去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孔子形象,一率仍旧贯,又力图新解以重建。 确乎旨趣不同,方法有别,方向迥异。二者或应并行不悖,但究竟若何,不可 知也矣。后现代时髦正炽,或亦能摧解《论语》于碎片。然耶?否耶?愿提请读 者思量,亦本后记二所由作。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作老师了。 【注】   《朱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 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 【记】   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未来殷鉴,乃此文明 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 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辩,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实用理性在某种 意义上,便正是历史理性。思辨理性(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 历史理性。宜乎据称康德晚年有历史理性批判的著作想。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