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解读少年班:机会模式成就 董建江 本报记者 汪雷 《江淮晨报》 2002-03 背景资料 中科大少年班创办于1978年3月,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中 培养少年大学生的基地。她的创办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创举。 少年班的学生进校后首先中在少年班接受两年左右的大学基础教 育,侧重加强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和综合素 质的培养。尔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并提前参加科研工作。 在已经毕业的727名学生中,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有300余 人,他们正在国内外各项事业中施展才华。 少年班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它诞生以来,关于它的是 是非非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勇为人先, 创办中国最早的少年班,效仿者虽接二连三,终又相继偃旗息鼓, 唯中国科大少年班一路欢歌地走来,一枝独秀。因而八方聚焦, 备受关注,也是在情理之中。多年来,中国科大对于少年班,一 直是做得多说得少,甚至只做不说,外界视之如雾里看花,难免 有太多的猜想和臆断。中国科大主管教育的副校长程艺教授曾经 自豪地说"少年班24岁了,他已逐渐长大成人",鲜明地透露着 丰富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昨天,就与少年班有关的话题,程艺副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少年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 开办:创造一个机会 他们只是比同龄人更早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创办少年班,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需求。程艺副校长介绍说, 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由于文革中全国高等教育遭受重创, 国家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同时,有很多青少年由于家庭背 景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文革期间基础教育几乎瘫痪的情况下, 通过自学,确实产生了一些天资聪慧、出类拔萃的学生,在这种 情况下,中国科大破格招收了这些学生。因为相对普通大学生来 说,他们年龄较小,因此就将他们集中编班,取名叫"少年班", 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后来社会舆论也很关注,把他们抬得很高, 称他们为神童。 程艺介绍,他是1978年春进科大学习的,和少年班的学 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内,并没有感觉到他们有什么特别,他 们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区别,只是比同龄人更早地掌握了适合他们 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有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这是最关键 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内的 一些著名科学家提出,应该对那些特别有天资的小孩给予特殊的 教育。那时候,邓小平同志很关心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议在少年 中培养专门从事软件业的人才,也鼓励其他学校仿效科大创办少 年班。于是,很多学校都出现了少年班。根据1986年国家教 委的有关统计,当时全国有13所高校办了少年班,近年来,却 都陆续停办了。程艺副校长说,当时他在国外学习,不清楚各高 校纷纷开办少年班是否做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这种一窝蜂上马 的现象给他的感觉是太仓促了。 程艺认为,中国科大少年班一以贯之地办了下来,一个重要 的理念是,科大开办少年班不是为了制造"神童",也不是为了培 养什么天才,而是从整个教育角度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创造一种具有补充性和灵活性的教育机制。中国教育的计划性是 非常强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没有很多灵活 的方式,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那么多的青少年中, 确实有一些学生在高二甚至更早一些就把中学的知识全部学完了、 学好了。开办少年班就是创造一个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如果 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就具备了进入大学学习的良好基础和较强的思 考问题能力,那么给他们创造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能超越通常 的模式连贯地继续自己的学业,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他们"减负"。 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在大学办少年班,不是追求轰动效应,如果 一味地追求少年班的年龄,恨不得招到七八岁的小孩,创一个纪录, 那就偏离了根本。科大关注的是,应该对少年班采取哪些灵活有效 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模式,以及探讨它对整个大学教育产生的影响和 作用。 选材:创设一套制度 高考只是初试,之后还将进行复试 少年班选材经历了由经验选拔到科学选拔的发展过程。程艺副 校长说,当初选材是老师带着几份卷子,听说哪里有聪慧的少年, 就去那里考他,觉得不错就把他招来。这种方式当然不够规范,也 比较粗糙。后来,中国科大就逐步地把这种方式细致化、科学化。 现在的选材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利用高考作为初试,再进行综合 性的复试。 复试的内容包括三轮。首先是数学、物理、英语三科的测试。 通过这种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对这些学科理解的深度、广度以及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些试题还有一定的背景,内容与高考的内容有 较大的差别,而且并不适合一般高中生去做,只是为一些思维较好、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准备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测试。其次是请大学 教授们给这些学生上课,主要是数学和物理,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一 些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然后马上进行测试,检测这些学生对新 知识的接受能力。最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们的心理 成熟度。三轮测试完毕之后,综合这些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再进 行一次筛选,留下的才是正式的少年班学生。去年,中科大少年班 通过高考初选64人,经过三轮学校复试,最终实际录取了50人 。实践证明,利用高考进行初步的筛选,再经过学校的复试选拔, 录取的学生的质量是非常优秀的。 成就:创建一种模式 夯实基础,再让学生依据志趣和潜力自主地选择专业 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20多年来,从统计数字看,85%以上 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并且在社会各领域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 究院院长张亚勤、网大总裁黄沁、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的卢征天、"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周逸峰、被誉为"纳米博 士"的秦禄昌等一大批杰出英才,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 很高的。但是,程艺副校长认为,中国科大少年班最大的成功还在于 创建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模式,这才是中国科大少年班区别于其他 少年班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如果少年班的学生招进来后, 就固定到各个系或专业中去,那么这些学生除了年龄小,与其他学生 就没有什么区分。中国科大重视探索适合少年大学生的特殊教育方式,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是提供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的机会,这是借鉴国际高等教育 先进经验,同时结合科大自身特点,在中国高等教育现行的大一统模 式情况下,尝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少年班学生进校后,先 打基础,不分专业,等学生学习一至两年后,对大学里的学科、专业 及其发展有所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潜力,在教师的指导 下,自主地选择专业。这种选择与高考填报志愿完全是两码事。学生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的同时,就要选择专业,严格说来是不符合教 育规律的。因为当今科技发展远不是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的,而且他 们填报志愿还会受到社会、家庭、老师等多方面的影响,经常会出现 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的现象。像现在计算机热,于是高分考生 都要填报计算机专业,其实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或适合学习计算机 专业,只是他高考分数很高,在外力作用下他必须选择计算机。而无 数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己的志趣去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内在的求 知、创造的动力,才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其他学校可不可以借鉴、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呢?程艺分析说,这 取决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理念。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可以在全 校范围自由地选择专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科大所有专业的学生在 前期教育中虽然略有侧重,但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特别是数学、物理 、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相同,这就构成了一种相对平衡 的基础知识的平台,为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少年 班这种成功灵活的办学机制和经验,近年来在科大全校范围内得到快 速推广,学校各学院的学生,可在院内不同系、专业之间重新自主选 择,在学院之间重新选择的机会也明显增加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少年班也成了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中国科大少年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办学特色,比如,采用少年 大学生和教改试点班(00班)学生混合编班,实施同一的教学、生 活方式,就起到了优势互补、彼此促进的效果。科大教改试点班是 1985年在总结少年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办的,其学生主要是当年 录取的高分新生,也有一部分保送生,他们学习成绩优异,思想相对成 熟,处事能力较强,还能在生活上为少年班的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程艺一再强调,办少年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当然方法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大学可 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灵活的教育机制,使之适应 不同群体受教育的需求,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模式。 也许有一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完全能够普遍地达到上述目的, 那么少年班这种办学模式也就不再特别了。 程艺副校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有较强的滞后性,教育成功与否 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并且评价教育应该注意 用统计的方法,不能因一人失败而否定全盘,也不能因一人成才而沾沾 自喜。只有一切从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吸收和借鉴他人成功的办学经 验,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一种符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