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乐黛云:“文化自觉”:反对两种“主义” ——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 高昌   现场 乐黛云先生和她的老伴汤一介教授一起出现在哪里,都是一处美丽的风景。 他们的爱情是在北大这片独特的土壤中萌芽开花的,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美好和 芬芳。汤先生曾经幽默地说道:“在中国过去的传统,比方说都是主张男主外女 主内,对不对?可是我们的家庭是男主内女主外,真的,每天早饭是我做,屋子 是我收拾,她不管。她管的是什么?就是弄电脑,了解各种信息,然后告诉我有 个什么事,所以她是主外我是主内。这个呢也说明我们能够和谐相处,因为我愿 意主内,并不是被迫的,我是自愿的。” 当记者提出采访乐先生的时候,汤一介教授就回到卧室睡大觉去了。 印象 安详地坐在沙发上。娓娓而谈。在那段荒唐的岁月里,乐先生曾经被打为 “右派”,饱受磨难。可是,冰霜似乎并没有在这位古稀老太的心中留下丝毫阴 影,她的脸上依然是美丽的微笑,阳光般灿烂,孩子般清纯。 乐先生个子不高,身穿有暗花的黑色上衣,就像一朵青黛色的自由自在的云 彩,随处播撒着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她那充满智慧的目光,清澈而又深沉,令人 久久难忘。注视着她,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她的一句话:“生活应该燃烧,不应 只是冒烟!” 背景 8月23日至25日,在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暑期研讨会上, 92岁的费孝通老人作了近一个小时的发言,阐述了“文化自觉”的命题,他认 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 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 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人贵 有自知之明,一个文化也不能没有实事求是的自觉意识”。此一论述,引起与会 的李宝光、张岂之以及来自香港的卢恩成、周国正等人的共鸣。记者同乐黛云先 生的谈话,也由这一理论命题而引发。 声音 乐黛云告诉记者:费老“文化自觉”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很及时,跟我的 想法一致。让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的建构,互相沟通、互相理解,遏制文化冲 突带来的悲剧,这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用当代人的话语铨释古代人的思想,这本 身也是文化自觉。费老及时提出这个事情,用很精炼的四个字,把我们过去做的、 现在做的和将来要做的聚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力量。 我现在主要在做一个跨文化课题研究,以前我们认识世界是从主观了解客观, 现在要从另外一种角度,“他者”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既反对“文化割据主义” (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假借各种名义掩盖文 化霸权,比如“人权大于主权”)。文化割据主义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 了本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只强调它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的交往,结 果必将是本身文化发展的停滞。而文化霸权主义,强调“文化吞并”“文化一体 化”的企图则只能带来灾难性的悲剧结局。 在“9·11”事件之后,世界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化霸权主义” 和“文化割据主义”愈演愈烈。此时再想一想“文化自觉”这样的理论命题,特 别发人深思。 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前不久,在第7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上,您再次当选 会长。在您担任会长的未来3年中,比较文学的理论走向如何? 乐黛云(以下简称乐):主要有以下三点工作要做,一是将100年来跨文 化对话的历史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和整理。二是建立一套话语系统。三是将比较 文学研究和世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由于文化转型,由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原来互不相干的三个学术圈子——汉学研究、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目前正在 迅速靠拢,并实现互补、互识、互证。 记:有一种论调,说21世纪是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纪,尤其是认为21世纪 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您怎么看? 乐:我认为这是主观愿望。不同文化的接触必然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但 这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而是促成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两方面 来看:一方面是为对方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另一方面,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 另一种文化之后也有可能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 2000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 化传统以及印度文化传统和后来的阿拉伯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今 的人类社会。 我在参加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班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讨论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我记得,当时有个美国学生说,她喜欢卖弄 风情的三仙姑,她认为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而那个村干部却是管得太宽了。 由此,我感受到这种看法所体现出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实际上, 正是这种不同的解读,使作品的生命得以拓展和延伸……这个讨论班给我提供了 很多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使我在后来的教学中,论及接 受美学原理时有了丰富的内容。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宝库,经 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 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 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同中互相促进,才能创造新物,如果全然相同,就不可能继 续发展。如此在不同选择、不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新物,不再有旧物原来的“纯 粹”,但它仍然是从旧物的基因中脱颖而出,仍然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之处, 因此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乃至“混一”如热学第 二定律所规定的,冷热水混同的程度不断加大,终于成为温吞水而完全停滞不动。 记:近年国外的汉学研究有什么新发展? 乐:过去,传统汉学研究大部分只是单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介绍,往往 处于学术界的边沿,很难对西方主流文化直接发生影响;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 影响往往需要通过并非汉学家的主流学者如伏尔泰、歌德、莱布尼兹、荣格等方 能实现;二次大战后新起的“中国研究”也是将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对象,单方面 地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研究,寻找对策。近年来,国外的“新汉学” 与过去欧洲的传统汉学和美国的“中国研究”完全不同了,新汉学强调“互为主 观”“互为语境”“互为他者”,在参照中回归对自己的认识,既重新建构自己, 又重新建构对方,直接进入双方文化的主流。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写了一 篇论文,题目就是《为什么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 记:您最近正在忙什么? 乐:主要是主编两套丛书,一套是介绍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的《进入》 丛书,介绍伏尔泰、荣格、白壁德以及奥尼尔、庞德、赛珍珠等人,一套是《他 们在中西文化之间》,介绍钱钟书、林语堂、闻一多、陈铨等人。另外就是撰写 《中国比较文学100年》一书,估计2003年年底能够交稿。 载2002年8月30日《中国文化报》第一版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