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名存实亡的公共图书馆 为什么在国家图书馆借书也这么难?   在全球阅览室的背景下,中国图书馆却因循守旧、闭"馆"锁"柜"。不是越来 越多的人不愿去图书馆,而是图书馆越来越变成了资料馆而不是资讯馆,变成了 档案库而不是数据库。 文/张洋 新周刊   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王楠现在一家媒体工作,他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到国家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证,但这个证小王办得并不痛快。他抱怨说:" 我真是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借阅馆内的所有藏书,虽然我不一定真的全去借,但我 有这个权利,可是如果要办理所有的借阅功能,就要首先拿出1220元钱,这其中 包括 20元读者卡工本费、1200元押金,而像我这样不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 称、处级及其以上行政职务、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中国公民,还不具备办理所 有借阅功能的资格......"最终,小王花了120元钱,拿着有效期为一年的国家图 书馆读者卡,悻悻地离开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并从此在心里给国 图打上了一个问号。   越来越多有关图书馆的理念冲突、表象矛盾,正戏剧性地向这个"中国首席 图书馆"集中。   国家图书馆≠国家公共图书馆?   事实上,"国家图书馆"这个称号,带来的不仅仅是每年几千万的财政拨款, 也同时承载了必须成为中国各级图书馆"标杆"的命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的"生活"却未必是幸福的。当国图发现自己竟 因为要兼顾对公众开放这样的"公权要求",而愈发同余秋雨笔下的"未知结构中 永远的两难选择"相似时,各种各样的问责已经从四面八方汇来,纳税人质问:" 图书馆是公共的,凭什么给读者设那么高的门槛?"而国图人反问:谁说我们是 公共的了?   正如国图内部错综曲折的通道让人迷茫不已一样,国家图书馆的名分也让读 者和国图自己困惑不解。有位网友曾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关于读者对图书馆的 投诉,有一半以上集中于国家图书馆,投诉对这座独一无二的图书馆种种措施的 不满。对于这种独一无二,国家图书馆宣传科王燕在面对记者时直言,"我们已 经尽全力去满足读者的要求了,再有不满,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和公共图 书馆是不同的。"   关于这个"不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曾作过解释,"国家图书馆的服务 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为国家政府立法决策提供大量资料,二是为重点教学、科 研生产服务,第三才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国家图书馆就不是为 普通老百姓开的,它不是公共图书馆。   去过国图的人都知道,每天不论是阅览室还是外借处,楼上楼下到处人满为 患,据资料显示,按设计每天可接待8000人次的国家图书馆,实际上日均接待读 者人次已达1.36万,大大超出了其可以承受的范围。   大量的读者从何而来呢?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一语道破:"由于目 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太少了,所以国家图书馆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公众开放, 部分承担起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而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声音是:"由于我们位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的海淀区, 而整个海淀区竟没有一个区级的公共图书馆,所以我们甚至还承担起了海淀区图 书馆、高校图书馆的职责,这附近的市民和大学生都到我们这里来借书、看书。 "   当然,此言没有具体数据佐证,但之前8000与13600的巨大悬殊已足以让我 们感受到,国图似已"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正是"公共图书馆"的这 项兼职,把国家图书馆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国图觉得很委屈,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却给他们惹来了那么多麻烦。很 多措施相继出台,从放宽读者年龄至18岁以上,到对外地读者的外借图书放开限 制,新增2000多座位的二期工程也紧锣密鼓,一切只为缓和读者的不满情绪。   而这些措施除获得零星好评外,据统计,在到馆阅览的读者中,本科及以下 学历的大中专在校生占51%,普通市民占22%,而国家图书馆原本设定的主要服务 对象——党政机关公务员和研究型读者——却仅占27%。不管怎样,独一无二的 国家图书馆暂时只能如此,尴尬地存在于中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顶端。   公共图书馆:一张空白地图   国内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是使国家图书馆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是最能体现图书 馆的含义的,是一个国家图书馆发展水平的标志。"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共 有公共图书馆2709家,藏书4亿册,人均0.3册,而这个数字要远远低于国际图联 人均两册的标准。   早些时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披露,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 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角钱,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 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相去甚远。难怪曾有人戏 称,倘若在中国地图上只标注公共图书馆的话,那将与一张空白地图无异。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副处长白雪华坦言,这种情况是由国情决定的。 他认为,从1998年开始,因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图书馆整体上已经 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各级图书馆进行一次评估,评出 一、二、三级,这对促进各级政府提高对公共图书馆重视是一种很大的刺激。   而正是这个评估,又评出了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教授范并思告诉本 刊,"促进是促进了,但促进的大多都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很多区县领导为 了政绩,把区县图书馆建得又大又豪华。"而最近的一次评估结果,据范并思透 露,虽然一级馆的数量增加了100多个,但另一方面,根本就不参加评估的也多 了几百个。"因为他们根本养不活自己了,还参加什么评估。"   事实上,很多区县级图书馆每年从属地政府获得的经费只能做到养活自己的 职工,像青海、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很多基层图书馆十几年都没有进过一本新 书。所谓地区性公共图书馆,只是勉强维持,现状堪忧。   "不是只修得又大又漂亮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公共图书馆的问题关键还在数 量的缺乏。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各级政府应着力增加区县级以 下社区图书馆的数量。"范并思说。   2004年10月,暨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继武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自己为借 阅一本典籍而屡次受挫之遭遇,引起轩然大波;同年12月,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 的赵毅衡先生也撰文,抱怨自己居住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望京小区,拥有30万 人口,附近竟没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今年初,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在为了借阅 一本只有苏州图书馆才有完整保存的善本,而与该馆苦苦交涉了半年之久后,终 于宣告放弃......   被市场经济抛弃,长期遭漠视,中国图书馆沉睡太久了。面对各种窘境,不 久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出感慨:中国需要更多的公共图书馆,中国的公共 图书馆建设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争议之外的争议   高校图书馆到底姓"公",还是姓"私"?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久。   千里迢迢从贵州赶来北京考研的杨祈,一直听说北大图书馆比国图的书全, 所以一直希望能办一张北大图书馆的借阅证,可没想到却遭到了多次的拒绝。而 他原本以为,像北大这样著名的学府是会对各类读者一视同仁的。   为此,北大图书馆馆长戴龙基一再强调,北大图书馆只有530余万册的藏书, 与国图相去甚远。但事实上,这已堪称全亚洲高校图书馆之最。   有人指出,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本来就少,而高校图书馆紧闭大门,其丰 富的图书资源可能被处于一种闲置状态,如拒绝校外读者的使用,则有资源浪费 之嫌。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就此指出,高校图书馆虽与公共图书馆一样都 是国家投入,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是固定的,国家按照该校规模及招生人数等 兴建及投入经费,以便保证在校师生的正常使用。   那既然都是国家投入,也就是说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那占绝大多数的校外 读者为何无权享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呢?   戴龙基告诉记者,目前,北大是有限度地对外界开放,校外读者凭有效证件 (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介绍信等即可办理一次性借阅,但不能携书出馆。 他坦言,作为高校图书馆,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是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帮助的, 但要做到彻底开放,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高校图书馆本身有它的职能 范围,就是主要面对师生,它的资源有限,环境能承受多少人、藏书能提供给多 少人、服务能兼顾多少人都是一定的,所以要首先保障自己主体任务的完成。   可公共图书馆的代表——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坚持,"即使资源没有闲置, 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对全体公众开放"。他说,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你可以到任何 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去看看,无论是简陋还是豪华,在入口处都有这样一个告示 牌,即"校外人员使用场馆须知",当然,其中包括所需费用等一系列条目。   像这样,把在高校内性质几乎相同的图书馆与体育馆相提并论,相信不难窥 见一斑。"业内关于高校图书馆是否应对外开放的争论仍在继续。"倪晓建说。 (XYS2005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