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南方周末被毙头条:6.23民间保钓行动始末   (方先生,如有可能,请务必发一下,谢谢!)   题:6.23民间保钓行动始末   本报驻沪记者 刘建平 谢春雷 发自浙江玉环   2003年6月24日11时,“浙玉渔1980”渔船驶回浙江玉环县坎门码头,中国 大陆民间发起的第一次“保卫钓鱼岛”行动结束。   6月23日,参与这次行动的冯锦华被日本军舰从中国领土钓鱼岛附近赶回了 中国。去年的这一天,他已被日本政府从日本国土上赶回过中国。2001年,留日 学生冯锦华因为在日本涂鸦靖国神社而在国内外名声大振。   “真像是一种宿命!”注意到这种巧合后,冯不禁感慨。   所不同的是,这次被赶回的不止他一人——还有14名与他一样试图登上钓鱼 岛宣誓主权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同胞。岸上还有焦急等待他们的8名后勤人员。   小标题一:6月22日2:00—7:40 出发   一直以来,在爱国者同盟、中国918爱国网、中国保钓网等网站上的爱国网 友早就有将中国大陆的保钓行为付诸行动的想法。   2003年4月4日晚,冯锦华、李南、尹冬明、彭国辉等几名爱国网友在北京碰 面,商定在今年5月4日实施登钓鱼岛行动,以此来宣誓主权。后来行动因非典而 搁浅。   6月15日,冯锦华等人再次议定在6月20日前后实施“保钓”行动。此时,行 动的经费已通过网络募捐等形式,筹集了9.2万元人民币,2620美元及200加元, 足够租用两条渔船出海了。   为了尊重捐款者,满腔热血的保钓人士将每笔募捐资金均在相关网站上公布。   出海的地点最终定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此地离钓鱼岛仅200多海里,还 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者尹冬明是台州仙居人,便于联系船只事宜。尹于是早早 辞了工作来此筹备。   参加行动的营员也在自愿报名的200多人中确定了23名。   6月21日,23名营员全部到齐,大家决定次日早晨出发。但租用船只还是出 现了问题,即使他们以出海游玩为由,“浙玉渔1980”的船主还是不放心让价值 30多万的渔船出海。后来,温州籍保钓人士虞海泽将自己价值40多万元的汽车作 为抵押才解决了问题。虞为了保钓此前曾捐款5000元,还用两个小时说服他11岁 的儿子捐款5元人民币,那是他儿子近两周的零花钱。   租船费用为1.8万元,燃油费预付1.5万元。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渔船最多只能上15名营员,每个人都想去, 让哪8个人留下成了难题。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6月22日凌晨2点才解决。   留下的后勤人员是:彭国辉、陈荣和、张旭飞、萧世宽、杨红波、周永柱、 陈根岭、郑志坤(港)。   上船的营员是:冯锦华、尹冬明、钟声、李义强、殷敏鸿、王喜强、张立昆、 李南、虞海泽、王勇强、方卫强、谢向东、牛力丕、罗就(港)、曾海丰(港)。   考虑到香港的3名保钓人士远道而来,罗就和曾海丰获准上船,55岁的罗就 是香港保钓协会负责人之一,经验丰富。55岁的香港出租车司机郑志坤则成了一 名年龄最大的后勤人员。   几乎一宿未眠的保钓人士在6月22日5时30分开始向码头进发,至7时30分, 15名营员分三批全部登上渔船。   7时40分,渔船晃动离岸,送行的彭国辉看了看表,记下了这一刻。   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发起的首次“保钓”行动正式开始。   小标题二:6月22日7:40—6月23日7:35 反复   海上的风力达到了七级,“浙玉渔1980”在浪尖上左右摇摆,船身倾斜超过 45度。   10点刚过,钟声趴在船舷上吐了起来。   15人当中,大多数没有过出海的经验,在随后的时间,晕船反应迅速蔓延。 李南吞了两粒事先准备好的晕船药,但根本没有用。“那感觉就跟有人抓住了你 的胃,像抖毯子一样,胃里所有的东西全被抖了出来。”   北航博士牛力丕吐晕倒后,和队友开玩笑说,“什么叫度日如年,什么叫生 不如死,这回我算是知道了。”   15名营员中有9人出现了呕吐症状。香港人士罗就和曾海丰已有几次保钓行 动的经历,途中安然无恙。   外号黑皮的王喜强是户外运动的教练,也出过海。刚上船时,他就十分有经 验地在船舷的栏杆之间拉上了两道很粗的绳索。事后证明,这对船员的安全起了 很大作用,如果不是扶着这些绳索,受晕船和风浪困扰的营员很难在甲板上行动。   天气十分晴朗,钟声看着太阳,觉得日头特别高。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出海 的这一天是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傍晚,船停了。船老大跑过来说,附近海域有一艘渔政船,因为正是休渔期 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先停一段时间再说。   船在海上漂流。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依然没有动静。   船老大会不会临时改变了主意?到现在为止,他们都没有和船老大表明此行 的真正目的。   晚上8点,冯锦华和虞海泽决定向船老大说明他们这次租船的真正目的,并 说服他将渔船开往钓鱼岛方向。   “船老大,我们这次是想上钓鱼岛去。”   “什么?你们不是租船到海上来玩的吗?钓鱼岛?我不去,那里有日本军 舰。”   “那里是我们中国人的地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到那里打 渔?就是因为日本人欺负我们,有一天,我们将它夺回来了,你想什么时候去打 渔就什么时候去,想打什么鱼就打什么鱼?”虞海泽和船老大耐心地做起了工作。   在一旁,负责掌管财务的牛力丕怀揣3万元现金,随时等船老大开价。   但船老大已被虞海泽和冯锦华的言行打动。他向营员讲起自己当年也曾经去 钓鱼岛打过渔,现在日本军舰将那里包围了起来,他再也不能去了。虽然只是一 个开船的渔民,但是他支持营员的行动。   天色尽黑。在夜幕中“浙玉渔1980”重新发动,驶向目的地。   冯锦华和等候在外面的营员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冯锦华和其他几名队友躺在船尾,透过蓬布上的破洞,他看见了 满天的星辰,特别近,特别亮。   晚上10点,“浙玉渔1980”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向钓鱼岛方向驶去,对于 明天,他开始按奈不住地期待。   小标题三:6月23日7:35—13:15 对峙   5:36,一只飞鱼窜上了甲板,不幸“落难”。虞海泽率先发现了它,忍不 住当起“解说员”。   6:00,营员们开始筹备登岛。他们脱掉便衣,统一换上印有“保卫钓鱼岛” 的白汗衫,头扎当中有国旗标志的红色布条。   7:15,卫星定位系统显示,渔船距离钓鱼岛还有37海里。   7:35,第一架飞机出现在渔船上方。“嗡”的一声,飞机呼啸而过。营员 起初以为那是架民航客机,但飞机很快折返了回来,低空盘旋。殷敏鸿拿着摄象 机爬上船顶,仰面拍摄下了这架前来侦察的飞机。   8:05,编号为PL03的日本军舰出现了渔船的面前。尾随了1小时左右后,第 二艘日舰出现了。与此同时,日舰PL03向渔船靠近。   此时,距离我钓鱼岛15海里左右。几分钟后,日舰上开始喊话——   “这是日本的领海,请你们立即离开!”   尹冬明拿起话筒,高声回应——   “这是中国的领海,请你们立即离开!”   9:57,钓鱼岛的轮廓出现在前方的海平面上。营员们都是第一次亲眼目睹 钓鱼岛,心情一下变得更加激动。   渔船不顾日舰的拦截,继续向前。   日舰、直升机、侦察机不断聚集。短短两小时内,在这艘只有140吨的铁驳 渔船周围,聚集了编号为PL08、PL03、PL124、PLH09、PS06、PS109、PC219等多 艘日舰。此外还有编号为JA6714、JA9929、JA6020等几架直升机。最近时,直升 机距离甲板只有二十几米。王喜强能清楚地看见飞行员的脸。两架侦察机不断地 在上空盘旋,俯身掠过渔船时,能分辨出轮胎上的纹路。   从日本的直升机上扔下了3只裹着宣传单的网球。两只掉进了海里,一只落 在甲板上。钟声跑上前去捏了捏,是一封信。虞海泽跑了上来,大喊“不要打 开!”,并抢过来,摆了一个很夸张的姿势,奋力将网球扔进了海里。   10:33,渔船进入离钓鱼岛8海里的海域。日舰PLH09从渔船尾部加速冲了上 来,距离渔船不到20米时突然拐弯,从右翼擦过。试图以此阻截渔船前进。   在另一艘日舰上,悬挂出了白底黑字的大幅标语,“日本政府警告你,不要 进入日本领海”。   渔船上的保钓营员不能受此挑衅和侮辱。用话筒朝对方大喊——   “小日本,这里是中国的领海,立即滚出钓鱼岛!”   中科院生物物理博士钟声此时也全然忘记了晕船的痛苦,用中文和英文轮番 向对方宣誓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冯锦华用日语向对方陈述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 主权的不可辩驳的历史。   船上的一名船员被营员们感染,一把拿过话筒喊到——   “我们以前打败过你们,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了,我们不怕你们!”   在僵持中,渔船前进到了距离钓鱼岛3海里处,已经能看见岛上的山峰。   10:45,PS06等三艘日舰围着渔船旋转。旋转激起的大浪将渔船打得剧烈摇 晃。   渔船在包围中再也无法往前。   船老大感觉当时的情况相当危险,要求返航。冯锦华等人只得同意。   外号班长的李义强愤怒地看着日舰,又失望地扫了渔船一眼。   冯锦华说,看到日本军舰耀武扬威,才知道国家的概念。   就要掉转船头了。望着眼前离自己近在咫尺的国土,营员们站成了一排。   “我们一起唱国歌吧。”有人提议,并带头领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三艘日舰依旧绕着渔船不停地旋转。   营员们避开舰艇经过的时间,对着钓鱼岛的方向,深深地三鞠躬。   他们拿出了准备好的纸花,将花瓣撒进大海,以纪念在1996年保钓行动中牺 牲在这片海域的   香港公民陈毓祥。   有人点起了日本的军旗,在熊熊烈火中高呼“小日本滚出去!”   全船人群情激奋,仿佛身边的日舰和飞机并不存在,仿佛已经投入到了钓鱼 岛的怀抱。   在原先的预案中,如果登岛成功,他们将会在岛上插起两面国旗,同时铲除 一些日本人的标志物。   13:15,渔船返航。   王喜强又回头望了望钓鱼岛的方向。3海里,这难道是逾越不了的天堑?!   他原想在岛上捧一把黄土,渔船调头时,他拿了一只空矿泉水瓶,用绳子系 住,放进海里,   提上一瓶海水,然后小心地塞进旅行包。   别了!钓鱼岛。   小标题四:6月23日13:15—6月24日11:00 返航   返航途中,日舰PL08一直尾随着我方渔船,直到晚上8点。   几名营员在船尾坐成一排,手扶缆绳,面朝日舰。   一阵海浪过来,扑到营员们的身上,将他们浑身浇得湿透。   牛力丕掩饰不住失望的情绪,不停地念叨“为什么这么快撤回来?为什么不 试一试?”他甚至已经做好游水上岸的准备。   李南一直合不上眼,身为专业摄像师,他原本应负责摄像任务,但一上船就 吐得天昏地暗,不仅任务没有完成,而且离岛3海里时就被迫折回。李南觉得自 己太没有用,他躺在舱底,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同伴,有人和他一样正辗转反侧。 一只蟑螂爬了出来,在同伴的脸上爬过,李南想上去驱赶,却又实在没有力气。   在玉环县方正宾馆403房内,彭国辉和后勤组成员同样无法入眠。他们不停 地和前方联系,询问伙伴们的归期。   陈荣和已经冒雨出去找地方制作欢迎同伴返航的横幅。   晚上8点,彭国辉一直拨不通前方的电话。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打不通。 这个平常憨厚乐观的汉子渐渐沉默了下来。午夜,他和同伴们决定向中国海上搜 救中心、边防、海防发出求援信息。   “喂,喂,我是保钓行动后勤组,请问我们的渔船有消息了吗?”   “对不起,暂时没有保钓船的消息。”   从零点到早晨8点,留守在后方的营员不停地给各方打电话,却总是失望。   这段时间里,保钓船一直航行在海上默默航行。与出发时相比,营员们都很 疲惫了。冯锦华手中的卫星电话没电了,掌管物资的钟声已经体力难支,他甚至 想不起背包中还有一块备用电池。前后方就此失去了联系。   早晨将近9点的时候,彭国辉终于拨通了前方的电话。   “你们什么时候靠岸?”   “我们的船将在11点左右到达坎门码头。”   “欢迎你们回来。祝贺你们凯旋而归!我们这就去码头迎接你们!”   后勤组的营员们一阵欢呼。   在船上,冯锦华的心里百感交集。凝固在心头的沮丧已被这些同伴们的热诚 熔化。回想当年他从日本回国时,心情低落,也是这些同胞在机场拉开横幅像英 雄般地欢迎他。今天,他们又和自己站在一起,以行动表明对这个国家的赤诚。 怎能不让他感动?   6月24日11:00 归来   又是一个陪着出海营员一起度过的不眠夜,但彭国辉、萧世宽等后勤人员还 是早早起了床。   他们得去落实迎接“勇士”归来的物品——每人一束鲜花、接送的汽车、乐 队、横幅、小国旗等。   6月24日早上8点30分,他们打电话来说,出海的15名保钓人士将在11点左右 回到玉环县坎门码头,问我们什么时候去,他们要马上出发了。   10点40多分,记者赶到了码头,天空飘着雨,码头能见度很低,看得不远。   欢迎队伍里的红色很扎眼。“热烈欢迎保钓勇士胜利归来”的横幅已经试了 再试,人人手头都拿着一面小红旗。乐队鼓手的裙子也是整齐的红色,她们增添 了不少气氛。   55岁的香港出租车司机郑志坤穿着印有“保卫钓鱼岛”图文的T恤和年轻人 一起站在雨中……   “来了,来了,开始奏乐!”彭国辉说。这时是10点50分左右,“浙玉渔 1980”驶近码头,距离不到1000米。   《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乐队是彭国辉他们向当地租用的,3名长号手,6 名鼓手,只要能奏爱国歌曲就行,租金500元。   30多名迎接的人群涌向码头靠岸处,手捧鲜花、挥舞小国旗。   11时许,锈迹斑斑的“保钓”渔船靠岸,船上营员大叫,岸上也欢呼迎合。   船上营员的红色同样扎眼。船头挂着红色的横幅“保卫钓鱼岛”,船舷挂的 是“我岛我家”的中英文红幅,每个营员头上都扎着一条印有中国国旗图案的红 带子。他们的白T恤虽然沾满了油污和签满了营员的名字,但胸前“保卫钓鱼 岛”,背上“日本滚!出钓鱼岛”的标语还是很醒目,特别是那个大大的红色的 “滚!”。   乐队开始奏《义勇军进行曲》,迎接人群冲到船上,送鲜花,拥抱,拍照, 摄像……几天吃不进东西,已吐空了的营员李南被立即送往医院。   热情过后,营员开始接受记者采访或搬运行装上岸。船老大曾仙每(女旁加 每)和其他4名船员陪着激动,但边防派出所通知他们要问问情况后,他们立即 显得紧张起来。   乐队重复奏着《歌唱祖国》和《义勇军进行曲》。   12时许,一批营员回旅馆休息,另一批陪船老大到边防派出所说明情况。后 来,边防武警只是问了曾仙每(女旁加每)一些与日本海上保安厅部队(JAPAN COAST GUARD)遭遇的情况,   亲历的营员们激动地补充着。   曾老大终于缓了一口气,心神不宁的回家了。   回到旅馆后,营员们继续接受记者的采访,尽管他们很疲劳,但还是很兴奋。   晚上,冯锦华等几个主要联络人开始整理资料。直到6月25日凌晨1时40分本 报记者离开时,他们还在继续。 (XYS200307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