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评头论足”看诺贝尔奖 唐若水编译 选自《德通社电讯》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系科学和文学领域里最为重要,也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 奖之一。当某人某天突然接到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获奖通知,此君的命 运便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深居简出的学者一夜之间变成举世瞩目的中 心,其作品马上荣登畅销书的排行榜……   获奖者自然身价百倍,而奖金之高也令人眼红不已。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 100周年,本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奖金数额也首次提高到1000万克郎,约折合 100多万欧元。   据说,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和实业家阿尔弗兰德·诺贝尔因发明了“安全 炸药”而发了大财。但有一天早晨,当他翻开斯德哥尔摩日报时,却大吃一惊— —报上居然登载了有关他的讣告!显然,媒体错将他当作了一次爆炸事件中被炸 死的他的兄弟。可是这则错误的报道还是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而且字里行间充 满了幸灾乐祸。另一些报道还称,诺贝尔发明的新型炸药使得武器的杀伤力增强, 战争中死的人更多。震惊不已的诺贝尔这才意识到,并不因为他发明了炸药而在 公众中享有崇高声望,相反许多人将其视为杀人狂而巴不得他早点命归西天。他 当然不想背着此恶名离开人世,于是在1895年,即其逝世前一年,决定设立以自 己的名字命名的奖项,并在遗嘱里强调诺贝尔奖是“为人类幸福”而设!   在诺贝尔奖颁发的最初五年,基金会不断接到指控和责备,因而常常处于十 分尴尬、狼狈的境地。一方面,诺贝尔的后人纷纷对这笔遗产的归属提出异议; 另一方面,骄傲的瑞典人对获奖者不限于瑞典人而大感不满。但最终还是创立者 诺贝尔的意愿得到了尊重和贯彻——1901年12月10日,首批获奖者领到了一份获 奖证书、一枚印有诺贝尔头像的奖章和一张高额奖金的支票。   从一长串获奖者的名单上,可以看到过去100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聚、 量子论等重要理论都包括其中。而和平奖则是重大事件,如世界大战、东西方冷 战或大规模地区冲突的反射镜。至于文学奖,争议就很多了。尽管根据基金会的 章程,评委会必须独立于政府、任何政党或组织以及仅仅负责财政的诺贝尔奖基 金会,但对评委会“不公正”的批评仍然铺天盖地,而且从未停息过。   虽说在化学和医学项目上争议一向较少,但即使在科学领域,评委会也常犯 糊涂。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大约等了12年才获取此殊荣。当时物理项目评委会主 席武断地认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系“异端邪说”而横加阻拦。后来爱因斯坦 在1921年终于获奖时,也是因为他创立的光电效应原理,而划时代的“相对论” 却始终被冷落在一旁。   此外,评委会还在评选获奖者方面犯过一些极为低级的错误而大出洋相。如, 1927年,一名丹麦人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因为他证明某种虫子可“传播”癌症, 结果闹了个天大的笑话。1945年的物理奖也受到广泛的批评———尽管评委会内 有不少反对意见,但最后发现“核裂变”的物理学家奥托汉还是成了物理奖得主。 由于当年日本遭到了原子弹轰炸而死了几十万平民,奖励“核裂变”的做法被许 多人认为是“不人道”之举。另外,奥托汉的犹太女同事曼特娜虽然和他共同研 究放射现象长达30年,但最后评委会竟只字不提,如此的不公也实在令人难堪。   在过去的100年里,评选决定往往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作出的,整个过程 相当保密,无怪乎对其“暗箱操作”的指控不绝于耳,此外还可能让人联想到 “帮派山头”。而事实上,确实有那么几个“研究圈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奖。 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已获奖27次,英国的剑桥大学20次。此外,近些年来诺贝尔 奖大多颁发给了美国和欧洲学者,而获奖者又几乎全是男性。但德国的社会学家 威格特教授分析说,获奖情况基本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科学水准,因为在大部 分领域,美国人确实是强者。尽管不少获奖人只是生活在美国的外国移民,但这 也显示了美国确实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流的工作条件,因而对各地,其中包括欧 洲的科学家都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诺贝尔奖原本是奖励给某个人的“某项成就”的,但后来又出现了奖励给某 人的“终身成就”的趋势。由此获奖者的平均年龄自然超过了60岁。此外,人们 的新发现在科学、社会领域的重要性往往一下子还难以体现,于是奖励常常要比 科学发现姗姗来迟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奖金与其说是奖给“某项发明”,倒还 不如说是奖给其“终身成就”更为恰当。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奖项的分类标准沿用至今仍无大变。无疑,这种标准不 仅过时,而且也满足不了今天的需要。故国际上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奖项,其中包 括各种民间诺贝尔奖。其实在科学奖方面,如能在100年前尚未出现的新科学领 域增设奖项,肯定会受到科学界的欢迎。此外,当年的评选标准也与当今时代格 格不入。要知道,今天绝大多数科研项目不是以个人,而是以小组或更大的集体 为单位完成的,故颁发给个人的表彰方式无疑也是过时的。   人们相信科学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平,但其实在某些时候(如二战),科 学却可能扮演了“罪人”的角色。显然,科学并不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安康。 然而,“好科学”的边界又在哪儿?要知道,今天的遗传工程学要是被坏人利用, 同样可起到毁灭人类的作用。想到此,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成员们也难免陷于沉思。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