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新闻与真相的距离 ――以“童自荣”事件谈媒体的报道规范问题   刘律   钱钟书先生说:“历史是一面铜镜。”我们只能在影影绰绰的影像中,看见 历史事件的大致轮廓,而真相究竟如何,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不同的人写不同的 历史,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提炼事实,在这些事实之上构建历史,而这 “历史”只是历史真相的一小部分,并非完全的本来面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作品也是一面类似铜镜的东西,尽管“客观性”原 则是媒体从业者的“一个不死的上帝”,但必须承认,经媒体报道的“新闻”, 已经不是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呈现,而是媒体从业者和传媒机构多层操作的结果, 在此流程中,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发生着作用,显性的和隐性的取舍、修饰、隐 喻、褒贬错杂期间,当公众必须借助新闻报道了解无法亲见的事物时,谨慎的存 疑也许是不得不持有的态度。   媒体自有局限,但探究真相的精神,却是媒介从业者必须具有的专业素质。 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独立的立场、冷静的头脑、细致的分析、多信源的搜集, 都是保证报道公正性的要素。如果记者凭着主观判断,在采访中寻找自证的论据, 草率行事,断章取义,那么新闻的可信度就实在叫人怀疑了。   2003年11月,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与另一位配音演员童自 荣在出国、分房等问题上发生的纠葛,成了不少媒体爆炒的话题。这条新闻最早 来自10月30日前后网上一个无名帖《一个著名配音演员的遭遇》,文中用Q、T指 代,经好事者一番解析,“Q”被认为是指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乔榛,“T”则被 认为指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本是一条颇多猜测的传闻,涉及的又是沉寂已久的 昔日配音演员之间的矛盾,属于一个单位内部事务。与当今大红大紫的演艺圈名 人相比,当事人知名度要黯淡得多,其报道价值原本不大。然而,传媒给予的炒 作的规模却相当可观,远远超出了事情应有的关注度。从参与炒作的媒介数量上 看,不仅互联网上、事发地上海的传媒在广泛传布,而且全国各地的传统媒体也 都参与了报道;从报道的持续时间看,去年11-12月为炒作高峰,目前相关信息 还在时断时续,绵延不绝。新近的消息大都是无实质进展的“边角料”,如童自 荣称“封口令”未解除(成都商报),乔榛、丁建华说真相将大白(南京日报) 等,其作用与其说是告知新信息,不如说是将快冷掉的饭再“回回锅”。媒体将 这类小事炒成大事,是有明显的商业动机的。在新闻的淡季,媒体总需要一些隐 私性的东西调人胃口,事情越扑朔迷离,就越引人入胜,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多 的发行量,更多的广告,以及媒体自我炒作的良机。   不知道有多少媒体是本着澄清事情的好意而去采访的,如果是这样,媒体显 然事与愿违地充当了“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中,媒体的作用, 与其说是追问真相,不如说在挑拨矛盾。报道至少带来了两个不良后果:童自荣 和乔榛、丁建华的关系从此难以弥合;上译厂的内部团结和外部声誉,都遭到了 难以挽回的损害。原因在于,不少媒体报道在中没有遵循基本的职业规范。   这件事情属于纯粹的私事,私事的特点除了错综复杂外,非常微妙,有时连 当事人自己都无法说清楚,何况媒体以旁观者身份,从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私 人间的事情往往有着很深的渊源,来龙去脉交错。如果一定要报道,需要翔实的 调查,在没有完全搞清事实之前,客观中立的态度尤为重要,令人遗憾的是,不 少媒体重演浮躁的惯习、轻率的评论、明显的偏向,对当事人的名誉不负责任, 对公众造成误导。连“弱者”童自荣的妻子都表示了对媒体的反感,她说:“现 在一些外省小报太可怕了,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把我和童老师说得像生活在悲 惨世界。”(2003年11月29日《北京晚报》)搬弄是非的媒体,扮演的角色并不 光彩。   新闻报道难免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新闻记者带着明显的偏向去采访,并 以对事实的片面选择来印证和强化自己的偏向,那么,他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材料 和呈现真相。在报道的初期,这种偏向已经表露无疑。出于对童自荣的同情,记 者往往单方面采访童,并感情深切地描述其惨境,而对乔榛、丁建华给予较少笔 墨,或简略采访,不给其更多申辩的机会。有的记者因为乔榛、丁健华在接电话 时态度冷淡,就判定这二人不怎么样,在用词和语气上流露出不满,结果给人留 下乔、丁很霸道的印象。我们都知道,一次非常粗浅的接触,是不足以下判断的, 更何况事实与态度并不直接相关。   记者对旁观者的采访,也有明显的问题,对旁观者的选择有很大的偶然性。 有的记者只是随便找到上译厂的一个员工,听人家唠叨两句,也不说明身份,就 写进文章里,以为“舆论”。一个单位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每个人对领 导和同事的看法各不相同,多方求证是对记者的起码职业要求。记者在采访中, 自然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采访对象,如果记者不尽力克服这种倾向, 他采访到真相的能力就更令人不放心了。   媒体从业者职业化水准较低,是我国传媒业的普遍现状,加之,媒体内部的 质量把关机制不建全,新闻的失实和误导便难以避免。新闻要求时效,即使紧急 的情况,也有一定的采访、核实程序。这件事情的时效性有限,采访却简化到一 个电话或随便问一个人,所描述的事实误差,自然成倍放大。在关涉到个人名誉 的事件报道中,媒体要力求全面占有资料。信源缺乏或单一时,措辞、语气更要 显得不偏不倚,不可妄下断语。童自荣事件的结果是,原本一个无名帖,经过媒 体煽风点火后,公开和激化了共事多年的知名配音演员之间的矛盾,并无端地制 造了新的矛盾,发展到双方剑拔弩张,要打官司。在整个事件的进程中,媒体忽 而对童自荣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并用颂扬的语言赞美他的声音;忽而,再用童自 荣的一些言语刺激处在矛盾另一端的乔臻、丁建华,使其说出过激的言论,造成 更大地冲突。两相回应使矛盾激化,轰动效应达到了,但真相依然模糊,谁都搞 不清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新闻报道的终极目的在一片喧闹中反而被遗忘了。   旋风的风涡处会有一片平静,这场喧闹中,确有一些记者保持了冷静的头脑。 一位《北京晚报》记者在最初报道时表现出一种值得肯定的审慎,他在文中写道: “人与人之间的一般性矛盾,很难用简单的信息解读,在对‘弱者’的同情中, 我们可能不自觉地陷入对事实的误判。”但是,各媒体的简单采访和不负责任的 一边倒态度,伤害了事情的当事人,童自荣的妻子恳求媒体不要再打扰他们的生 活,乔臻则表态,说要对簿公堂,澄清事实。名誉之争是高风险的报道题材,当 事人事后不追究媒体的误导倒也罢了,如果真要追究起来,那些在采访中不讲操 作规范,草草应付报道的记者和媒体,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XYS200402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