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是谁将“余光中神话”推到了极端? 赵稀方 2004年05月28日中国图书商报   “余光中热”   据台湾的朋友告诉我,大陆的“余光中热”让台湾的左翼文坛感到很吃惊, 我想补充的是,“余光中热”让我们大陆稍有台港文学知识的学者感到惭愧!也 许余光中应该与我们一道忏悔,余光中忏悔的是他隐瞒历史,“过去反共,现在 跑回中国大陆到处招摇”(李敖语),而我们应该忏悔的则是对于台港历史及文 学史的无知。   “余光中热”诚非虚言,只列举近年的几件事即可明了其“热度”如何: 2002年9月,福建省专门举办“海峡诗会”——余光中诗文系列活动; 2002年10 月,常州举办“余光中先生作品朗诵音乐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台湾的 艺术家、演员现场朗诵了余光中不同时期的作品,余光中先生在这里幸福地度过 了他的75岁生日; 2004年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皇皇九大卷《余光中集》, 受到广泛注意;2004年4月,备受海内外华语文学界瞩目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 媒大奖”开奖,余光中成为2003年度散文家奖得主。   近日报刊上关于他更是连篇累牍,“文化乡愁”、“中国想象”、“文化大 家的风范和气象”之类的溢美之辞让人头晕目眩。今年4月21日的《新京报》上, 一位记者在其“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高尔基提前辈托尔斯泰‘一日能与此 人生活在相同的地球上,我就不是孤儿’,况且曾相见并有过一夜谈呢?” 他 将余光中比作托尔斯泰,并为自己能见到这位大师而感到幸运万分,这段“惊艳” 之笔将大陆的“余光中神话”推到了极端。   遗憾的是,这些宣传和吹捧说来说去不过是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和美文, 而对余光中在台湾文学史上的作为毫无认识,因而对于余光中究竟何许人并不清 楚。不过,对于普通的读者也许不应该苛求,因为大陆对于台港文学一向隔膜, 而余光中又善于顺应潮流。举例来说,在九大卷300余万言的《余光中集》中, 余光中的确是十分干净和荣耀的,因为他将那些成为他的历史污点的文章全部砍 去了,这其中包括那篇最为著名的被称为“血滴子”的反共杀人利器《狼来了》。 但在行家眼里,这种隐瞒显然是徒劳的,每一个了解台湾文学史的学者都不会忘 记此事,海峡两岸任何一本台湾文学史都会记载这一桩“公案”。   乡土文学之争   余光中在台湾文坛上的“恶名”,开始于“唐文标事件”。70年代初,台湾 文坛开始对一统台湾文坛的“横的移植”的现代主义诗歌进行批评反省,其标志 是唐文标先生的系列批评文章,他在1972年到1973年间的《中外文学》、《龙族 文学评论专号》、《文季》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先检讨我们自己吧!》、《什 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诗的没落》等文章,批评台湾现代诗的“西化”和 脱离现实的倾向。这一系列文章在文坛引起了震动,引发了关于现代诗以及现代 主义的大争论。在这场论争中,余光中当时是维护现代诗的代表人物。关于论争 的是非本身,这里无需加以评判。想提到的是,余光中一出手就显示出他的不厚 道。在《诗人何罪》一文中,余光中不但言过其实地将论争对方视为“仇视文化, 畏惧自由,迫害知识分子的一切独夫和暴君”的同类;而且给对方戴上了在当时 “反攻大陆”的台湾最犯政治忌讳的“左倾文艺观“的帽子。所以就有论者揭露 余光中搞政治陷害,如李佩玲在《余光中到底说了些什么》一文中指出:“这样 戴帽子,不只是在栽害唐文标(也算得上是压迫知识分子了吧),还在吓阻其他 的人。”   但这样的批评对于余光中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在70年代后期著名的台湾乡土 文学论战中,余光中变本加厉地施展了他的攻击手段,并且与国民党官方、军方 配合申伐左翼乡土作家。在这场乡土文学论战中,台湾乡土文学受到的最大攻击 来自两个人,一个是代表官方的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彭歌,另一个就是余 光中。在乡土作家看来,最为可怕的并不是彭歌强调“反共”的官方言论,而是 余光中关于台湾乡土文学“联共”的诬告。1977年7月15日至8月6日,彭歌发表 了系列官方文章,强调“爱国反共是基本的大前提”,不是“蹈入了‘阶级斗争’ 的歧途”。紧随其后,余光中在8月20日《联合报》发表了《狼来了》一文,影 射台湾乡土文学是大陆的“工农兵文艺”。他在此文开头大量引述了毛泽东《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观点,以此证明台湾乡土文学的思想与前者的相类, 并且说:“目前国内提倡‘工农兵文艺’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后的意义, 是为天真无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后的意义而竟然公开提倡,就不仅是天真无知 了。”接着,他从攻击大陆的共产党文艺统治谈起,抱怨台湾的“党治”未免过 于松懈,对于乡土作家过于客气:   “ 中共的‘宪法’不是载明人民有言论的自由吗?至少在理论上,中国大 陆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然则那些喜欢开放的所谓文艺工作者,何以不去北京提 倡‘三民主义文学’、‘商公教文学’,或是‘存在主义文学’呢?北京未闻有 ‘三民主义文学’,台北街头却可见‘工农兵文艺’,台湾的文化界真够大方。 说不定,有一天 ‘工农兵文艺’会在台北得奖呢?正当我国(指台湾——引者 注)外遭逆境的之际,竟然有人提倡‘工农兵文艺’,未免太过巧合了。”   在文章的最后,余光中将他所命名的台湾“工农兵文艺”视为洪水猛兽,喊 出了“狼来了”的呼声,并且表明了自己维护当局的“勇气”:“不见狼来了而 叫‘狼来了’,是自扰。见狼来了而不叫‘狼来了’,是胆怯”。针对文坛对于 他“戴帽子”的批评,他露出了镇压的凶相,“问题不在于帽子,在头。如果帽 子合头,就不叫‘戴帽子’,叫‘抓头’。在大嚷‘戴帽子’之前,那些‘工农 兵文艺工作者’,还是先检查自己的头吧。”   今天大陆的读者,可能很难理解余光中这篇文章在当时白色恐怖时期的台湾 所起到的政治迫害作用。此文一出,引起大哗,激起众怒,不但受到直接指控的 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王拓、尉天聪、杨青矗、黄春明等人愤起辩白,连那些与 此无关、立场公正的文化界人士也纷纷撰文批评余光中的阴恶。徐复观在《评台 北 “乡土文学”之争》一文中尖锐指出:余光中“之所谓‘狼’是指这些年轻 人所写的是工农兵文学,是毛泽东所说的文学,这种文学是‘狼’,是‘共 匪’。”“这位给年轻人所戴的恐怕不是普通的帽子,而可能是武侠片中的血滴 子。血滴子一抛到头上,便会人头落地。”   在乡土文学作家遭受巨大政治压力、尉天聪差点被解聘抓捕的情形下,余光 中却因有功而受到当局宠幸:1977年8月,由“中央文化工作会”在台北剑潭反 共救国青年活动中心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艺座谈会”上,乡土文学作家因为有 “问题”而多未受到邀请,余光中却高坐在主席台上,倾听“党政军要人”做关 于“坚持反共文艺立场”的报告。   陈映真事件   如果说余光中的上述“公开告密”与其政治立场有关,那么新近披露的余光 中向军方“私下告密”的行为,则只能归之于他的人格问题了。   据陈映真在2000年《联合文学》9月号发表的《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 一步讨论》一文中透露,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 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将军,告密陈映真具有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台湾是“必死之罪”,因为特殊原因,陈映真后来得以 侥幸躲过这场灾祸。陈映真还是厚道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披露此事,只是因 为余光中后来又将此件寄给了陈芳明,而陈芳明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这份材料, 陈映真才在上面这篇与陈芳明的论战文章中说破了连后者都感到吃惊的“告密事 件”。为清楚起见,兹将陈映真的原文引述如下:   “陈芳明在他的《鞭伤之岛》一书中,收到一篇《死灭的以及从未诞生的》, 其中有这么一段:   隔于苦闷与纳闷的深处之际,我收到余光中寄来香港的一封长信,并附寄了 几份影印文件。其中有一份陈映真的文章,也有一份马克思文字的英译。余光中 特别以红笔加上眉批,并用中英对照的考据方法,指出陈映真引述马克思之处……   事隔多年,而且因为陈芳明先披露了,我才在这里说一说。余光中这一份精 心罗织的材料,当时是直接寄给了其时权倾一时、人人闻之变色的王将军手上, 寄给陈芳明的,应是这告密信的副本。余光中控诉我有“新马克思主义”的危害 思想,以文学评论传播新马思想,在当时是必死之罪。据说王将军不很明白“新 马”为何物,就把余光中寄达的告密材料送到王将军对之执师礼甚恭的郑学稼先 生,请郑先生鉴别。郑先生看过资料,以为大谬,力劝王将军千万不能以乡土文 学兴狱,甚至鼓励王公开褒奖乡土文学上有成就的作家。不久,对乡土文学霍霍 磨刀之声,戛然而止,一场一触即发的政治逮捕与我擦肩而过。这是郑学稼先生 亲口告诉我的。   在那森严的时代,余光中此举,确实是处心积虑,专心致志地不惜要将我置 于死地的。”   为谨慎起见,笔者专门与现在香港客座的陈映真先生取得了联系,陈映真不 但允许我引用这些材料,而且答应如果必要的话,他可以向我出示郑学稼先生回 忆的原件。陈映真对我说:人在历史上可能有错,但事后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 对世人有个交待,而余光中却从未在任何场合对他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表现有过 悔过。他的做法是首先涂抹历史,隐去这些文章,而在面对能记住历史而又有正 义感之人的公开质问时,他仍然顽固地为自己辩护。比如在最近的一个场合,一 个青年责备他当年假借权力压迫乡土文学,他语无伦次地回答:他当年反对的不 是乡土文学,而是“工农兵文艺”,“显见他至今丝毫不以当年借国民党的利刃 取人性命之行径为羞恶”(陈映真)。   陈芳明何许人也?说起来也许让人吃惊,他乃是当前台湾文化台独的代表人 物。陈芳明有一个让中国人特别难以接受的所谓的后殖民台湾史观,他认为抗日 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接收和统治是与日本统治者相类的“外人”对于 台湾人的殖民统治,陈映真为此在《联合文学》上撰文批评他对于社会性质认识 的混乱,由此引发了与陈芳明来回数次的论争。笔者曾撰文从西学角度批评陈芳 明对于后殖民理论的误用,并在台湾的会议上与其有过直接的交锋,此处不赘。 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余光中会将他的告密材料寄给陈芳明?了解台湾乡土 文学论战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现在的文化台独代表人物陈芳明当年却是一个左 翼青年。在乡土文学论战中,陈芳明因为对于余光中的《狼来了》这篇文章的气 愤而与之决裂。这一点,现在的陈芳明也供认不讳。在对于陈映真《关于“台湾 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一文的回应文章《当台湾戴上马克思面目——再答陈 映真的科学发明与知识创见》(《联合文学》2000年10月号)中,陈芳明对自己 有如下说明: “我与余光中的决裂,源自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期间,他发表 了一篇《狼来了》。我认为这篇短文,伤害了自由主义的精神,我无法同意他的 论点。”“在那篇长文中,我对于余光中的反共立场表示不能苟同;并且由于他 的反共,使我对文学感到幻灭。”   但为什么在多年后余光中又与其言归于好了呢?这其中的奥秘我们不得而知。 陈映真说:“现在,陈芳明与当年与之‘决裂’的余光中恢复旧好,也有文章相 与温存。这自然是陈芳明的自由。只是想到诗人庞德在一战中支持、参加了纳粹, 战后终其一生久不能摆脱欧西文坛批判的压力和良心的咎责。”可与庞德相提并 论的自然还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美国的保罗·德曼,他们都因为自己历史的劣迹 而使名声一落千丈。于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便是,为什么余光中非但没 有受到历史的追究,却在大陆红极一时,并被奉为大师和偶像呢?   余秋雨与余光中   陈映真还举例提到了余秋雨,卷入了文革“写作组”案的余秋雨应该对历史 有个交待,而劣迹确凿的余光中更应该这样。大陆文坛对于余秋雨一直追究不放, 但与此同时却对余光中大加吹捧。有趣的是,在大陆文坛一致穷追余秋雨“文革 案”的时候,余光中却出人意料地为余秋雨大抱不平,他对记者说:“我知道目 前大陆对余秋雨攻击很多。但我认为,追索过去并没有很大的必要。”——余光 中的行为一直让人感到奇怪,现在我们终于应该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自己的历 史原来本不干净。还有一件巧合的事,1999年湖南岳麓书院举办著名的千年论坛, 首先邀请的便是余秋雨和余光中两人。对于两者的表演,外界的评论明显地抬余 光中而贬余秋雨,如王开林在同时发表于《书屋》和《中华读书报》一篇文章中, 如此贬低余秋雨而吹捧余光中:“秋雨风度翩翩,身上颇有股子海派名士味,一 目了然,他显得既聪明、精明,还很高明,实属社会活动家中那种顶尖尖的‘三 明治’,……余光中吐属清雅,雍容平和,童颜鹤发,道骨仙风,彬彬如也,谦 谦如也,真学者之典范。借用余光中赞美大诗人叶芝的话说:‘老得好漂亮!’” 可谓一者踩在地上,一者捧在天上,如此分明的褒贬来自何处呢?   从文章中,我们知道,该文作者反感余秋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于批评者 的恶劣态度,他动辄将批评者称为“文化杀手”,王开林将此称为余秋雨的 “血滴子”。原来余秋雨也有“血滴子”之称!但如果他知道早在20年前余光中 就已锻造出较余秋雨远为恶毒的“血滴子”,恐怕就不会如此分明地褒贬了。   还是李敖对于余光中的人品看得透,他径直将余光中称为“骗子”,他对余 光中的诗歌水平也不买帐,他甚至说,“现在余光中跑到中国大陆又开始招摇撞 骗,如果还有一批人肯定他,我认为这批人的文化水平有问题。”余光中的诗歌 散文的艺术性,本文暂不涉及。不过至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么一句话,现在大陆 有一批人神化余光中,是因为他们对于历史知识有问题,至少是对台港这一块还 所知甚少!   反 馈   小赵:   读了你的“关于余光中”一文,非常佩服,尤其佩服你的勇气。   文章内容,我只有两点小意见。   (一)答记者问谈到余光中当年否定戴望舒、朱自清等人(见本期第6版— —编者注)。事实上,在诗人方面,他还举隅式的、断章式的否定艾青。当时台、 港地区很难看到艾青的作品,余光中的批评方式极端恶劣而不公平。余光中论戴 望舒,论朱自清两文,暗含的意思是要否定四九年之前新文学作家的成就,以彰 显台湾现代作家(特别是他自己)已超越前人。   (二)文中提到“陈芳明当年却是一个左翼青年”,可能需要斟酌。陈芳明 原为现代诗后起评论家,因余光中的赞扬而成名。乡土文学时期,他成为乡土派, 在乡土派内部分化出台独派时,他又成为批判陈映真的旗手,因此在台独派中树 立“威名”。到现在他还自命为“左翼”,我想这个“左翼”只能算是“自封” 的。   七十年代的乡土派其实是非常混杂,因共同反对国民党的专制及现代派的西 化而结合,他们的旗手如陈映真、王拓(当年)、尉天骢确实有左的民族主义的 立场,但他们的许多支持者虽然有“泛左”的关怀(这主要也是反国民党的 “右”),但更具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是反国民党压制台人),因此在民进党组 党前后,他们纷纷表态成为台独派。当年郑学稼和徐复观(还有胡秋原)也许已 经看出台独思想的潜在威胁,所以力保左派民族主义的陈映真。回顾起来,乡土 派内部的左统派(我自己也算在内)恐怕很多人自觉不够,因此对同样反国民党 的潜在台独派长期存在着不愿批判的心理(在李登辉未主政之前)。   右派的现代派(其中外省文人占多数),既反共,又反党外,反民进党,反 乡土文学,这使他们对(中国)民族主义深具戒心(他们把这一块招牌送给大陆 了),又厌恶台独,他们以及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者到现在还无法找到立足点。   余光中也许是更“聪明”的人。在发表《狼来了》之后,连许多现代派都对 他敬而远之,在台湾文坛很少人愿意(或敢于)公开赞扬他。两岸情势一改变, 他就往大陆发展,没想到二十年之间,就造成“余光中热”,真是令人感慨。   余光中人品不佳是事实。但客观地说,他在战后台湾文坛仍有其正面贡献, 他的创作仍然有可取之处。不过,既成为热点,又是台湾文人在大陆的“代表”, 这一点,恐怕台湾不论哪种立场的人都难以接受。   吕正惠   五月十三日   (注:吕正惠先生为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是他看到赵稀方先生通 过EMAIL寄给他的文章后所写的回信。) (XYS200406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