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爱因斯坦谈人生》(四)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编 高志凯 译 刘蘅芳 校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10月         ※    ※    ※   1927年3月爱因斯坦讲过一次课,讲课内容被一位听众逐字 逐句记录下来。这位听众向科学杂志《自然科学》的编辑阿诺尔 德·贝林纳建议在杂志上发表这一讲课的内容。贝林纳征求爱因 斯坦的意见,爱因斯坦答复如下:   我不同意发表讲课内容,因为它的独创性不够。一个人应该 严于剖析自己,如果他希望有人阅读自己的作品,他就应该把那 些不重要的地方尽可能地全部删去.         ※    ※    ※   1949年2月22日,爱因斯坦给作家马克斯·布罗德写了一封 信。一位书评家在评论菲力普·法兰克撰写的一部优秀的爱因斯 坦传记时对布罗德的一本书作了错误的评论.布罗德对此极为愤 怒。爱因斯坦在信中写道:   你对(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所载的一篇书评如此义 愤填膺,不禁使我哑然失笑。有人为了一点钱,才有一知半解就 去写一篇似通非通的、谁也不会去仔细阅读的文章,对此你怎么 能认真对待呢?外面发表的针对我的无耻谎言和胡诌的东西多得 可以用大桶来装,如果我对它们稍加注意的话,那我早就成泉下 之鬼了。人们应该这样安慰自己:时光老人手里有个筛子,那些 重要货色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漏过网眼,掉入遗忘的深渊,而所剩 下的也往往还是些糟粕。   下面这句与此有关的话摘自爱因斯坦于1930年3月21日写给 朋友埃伦弗斯特的信:   只要涉及到我,微不足道的轻言细语都成了响亮的小号独奏。         ※    ※    ※   爱因斯坦于1953年10月25日给他的传记作家卡尔·希利格写 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过去我从未想到我漫不经心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人抢走记 录下来,不然我早就再往自己的壳里钻进一步了。         ※    ※    ※   爱因斯坦发现英国人有些地方颇为令人大惑不解。例如爱因 斯坦的秘书海伦·杜卡斯生动地回忆起1930年的一段往事,当时 他们正乘船前往美国,轮船在南安普敦作短暂停泊,一位英国记 者走上前来问她是否可以采访爱因斯坦,杜卡斯小姐深知爱因斯 坦的脾气,因此回答说“不”,并做好了迎接一场搏斗的准备, 可是,使她惊讶的是,记者一听到“不”字,二话没说转身就走 了。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子。在同样的场合下其他英国记者几 乎也都是这样。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爱因斯坦,这使得爱因斯坦在 他的旅行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段话:   1930年12月 3日(南安普敦):……在英国即使是记者也很 自持!光荣属于当之无愧的人。一个简单的“不”字就足够了。 人们可以从这里学习到许多东西——只是我不愿意学,我总是穿 得邋里邋遢的,即使在参加圣餐仪式时也是如此。         ※    ※    ※   在这之后,F·A·林德曼教授安排爱因斯坦去牛津大学参观。 林德曼教授后来担任了温斯顿·丘吉尔的科学顾问。爱因斯坦住 在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这里的礼典仪式同其他几所学院的礼 典仪式大同小异。同大多数学院一样,基督教堂学院只收男生。 室内经常是冷冰冰的。每天晚上总数为五百名的学监和学生穿着 长袍校服隆重地聚集在大厅里进晚餐,并用拉丁语来作感恩祷告。 下面是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中的一段。   牛津,1931年5月2—3日;在(我的)小屋里十分安静,只 是冻得够呛。晚上:拖着尾巴的圣兄圣弟们共进神圣的晚餐.         ※    ※    ※   下面这段日记换了一个活题,它记载海上的一场风暴:   1931年12月10日:我从未遇到过象今天晚上这样的风暴…… 海面上呈现出一幅非言语所能描绘的壮观景象,日落时分尤为壮 观。   人好象已经解体,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人比平常任何时候 都更加清楚地管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使人感到非常愉快。   爱因斯坦干1920年或更早的时候曾把自己的一幅蚀刻画赠给 柏林的一位朋友汉·穆扎姆医生。这幅蚀刻画是赫尔曼·施特鲁 克制作的。爱因斯坦在画像下面写了这样一段话:   客观地衡量,一个人在寻求真理的激烈斗争中所能取得的东 西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但这场斗争却使我们打破了对自身的束缚, 并使我们同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人结成同志。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