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杨池明自称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主任。他在中国 《化学通报》1999年第8期的论文中给出的这所研究所的英文名称和地址是: San Diego Institute for Life Science & Health and Dept of Chem & Biochem, UCSD P. O. Box 12035, La Jolla, CA 92039 调查结果如下: 1。UCSD没有这所研究所。 2。在Medline中,没有任何由这所研究所发表的论文。 3。这所研究所以邮政信箱为通讯地址,表明它没有固定的地址。 4。加州政府的记录中,没有这一家机构的注册。 5。圣地亚哥市政府的记录中,有“生命科学和健康”这一商用化名,拥有人为杨 池明,登记年份1998年。表明所谓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其实就是杨池明一 人的化名: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 FICTITIOUS BUSINESS NAMES DBA-NAME: LIFE SCIENCES AND HEALTH OWNER: YANG CHIMING C FILING-DATE: 07/28/1998 FILE NUMBER: 1998019480 5。杨池明不是UCSD的教研人员(UCSD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系的教研人员中,不管是正式的 还是附属的,都没有他)。在UCSD的全校通讯录中也没有杨池明这个人。杨池明既然自 称UCSD职员,我已向UCSD校方去函询问,若有结果将公布。 结论:这所研究所,完全是杨池明杜撰出来的化名,比陈晓宁的“北美华人医学遗传学家 协会”还不如。 另:我在Medline看了半天作者中有Yang CM的论文,没找到有一篇可跟杨池明的研究领域 对得上号的。莫非杨“主任”压根儿就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还是改行搞生物医 学的? 读了杨池明发表在中国《化学》杂志(Jul.4, 2000 Vol.2 No.7 P.35)上的论文,他的 所谓“重大发现”,原来不过是两种蛋白质的9个氨基酸序列都存在着很弱的模式(HXXXWXXXH 和HXXXYXXXH),连相似性都很难说,竟敢声称“惊人的类似性”。即使是“惊人的类似 性”又如何呢?没有实验支持的类似性可能仅仅是巧合,未必有价值。 (杨的论文:http://www.chemistrymag.org/cji/2000/027035le.htm) (方舟子) 这些打着“海外学者”招牌的人干得太过份了! 从陈晓宁的被人质疑的MD学位、无法证实的“。。。几家国际杂志 编审”;其实只是一个学生的“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到这个 查不到出处的San Diego Institute for Life Science & Health, UCSD的杨博士。。。我真担心将来我们回去,开出来的履历还 有没有人相信!国内的虚假、浮夸、欺骗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当官的用公款买个学位,没权的就到路边买假文凭(连身为副省长 的胡长清都买个北大的假文凭,当上了北大的兼职教授!)。现任 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据说也是“在职取得北大光华经济学院博士” 学位,以他在官场的“日理万机”,哪有时间与其他学生一样修课? 如何考试?论文是怎么做的?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而中国这样的 “博士”又有多少?! 比较之下,对国外,特别是美国欧洲的博士还比较信可,认为含金 量较高。据我父亲说,国内对海外留学生已到了渴求的地步,有些 学校“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招不着(下一届就取消),国外有博 士学位者来一个算一个,也不细究来历了。象陈晓宁那样连个Ph.D 都没有,学术水准更非“世界顶级”的人,居然可以一路“实验室 主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过去,如入无人之 境。。。国内的混乱,可见一斑。 更可笑的是,中国医学遗传学会,南京大学居然和陈自办自任主席 的什么“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家协会”联合举行“国际会议”! 据该协会的金力先生称“The members include most of the faculties and directors of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of Chinese origin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genetics.”我还当真了,去问我一个从事 生物学研究,其水准绝对够格包含其中的的同学。同学哈哈大笑: “我会无聊到去参加一个露面就算是成员的‘协会’?--- BBQ(烧 烤会)除外。” 虚假浮夸,伪造履历是败坏海外留学生集体声誉,侵犯我们大家的 集体利益的行为,我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揭露,制止。 新语丝不妨设立一个“[学术虚假---立此存照]专栏”,专门收集、 公布这类经过核实的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事例,以警世人!当然, 事实一定要核实,处理一定要慎重,不给人以法律把柄可抓。这对 制止中国学术界腐败,捍卫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为真正干实事的人 创造一个较公平、合理的环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巴山) 《新科学家》是唯一由老板用公费为我订的印刷版杂志,因此每一期我都很努力地看。8月 26日不过是一个月前的事,这等有资格问鼎炸药奖、在欧美引起轰动的消息,我居然对之毫 无印象,实在是惶恐莫名。将旧杂志找出来翻了半日,才在第20页的右下方发现了豆腐干— —端端正正,恰好两块五香豆腐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那么大的一篇文章《Spot the difference》。 全文约150字,大意是杨池明等人发现分别在prion(即上文中“朊病毒蛋白”)疾病和Alzh eimer's症起关键作用的两种蛋白质序列含有一种相同的结构模式,即一个reductive氨基酸 分子带三个non-reductive氨基酸分子。“该发现有可能帮助解释这些蛋白质如何转变为能 造成损害的异常形式”。McGill大学的Andrea LeBlanc评论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对一种疾病的了解有可能帮助解释另一种疾病。 或许这个发现很有趣。我不懂医学,虽然认为文章(或许是杨自己)拉扯上1997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普鲁西纳有误导读者吓唬公众的嫌疑,但没本事也没时间去核查,当然就更不懂为什 么从两种蛋白质在结构上的某种相似就能推导出“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困扰欧美国家上百 年,让全世界科学家束手无策的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有了被遏制和治愈的可能。 ”但我有 一迷信权威的恶习,对会议报告只随便看看,不肯将它们与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的论 文同等看待。而且我决不认为Nature或Science有歧视中国人提出的科学理论的习惯。 学术问题我就不滥加评论了,只从新闻角度说说天津日报这篇报道的吹牛本事。到底是记者 妙笔生花,或杨池明胡吹海侃,我不清楚,总之拉大旗做虎皮吓唬不懂朊病毒为何物的普通 读者有效得很。譬如,美国化学会就美国化学会罢,非要先来一句“北美最大的科学协会” ,以“大”压人。然后又是一“年轻科学家”,炫耀“年轻”。然后,横竖咱也没去华盛顿 特区开那个会,“轰动”程度有多少?“欧美各大媒体”又是指哪些?自己揣摩罢,大概也 就后面点了名的路透社和《新科学家》。路透社不过是一新闻机构,在科技新闻上胡说八道 的时候多了,拿它来说事向来是民间科学家的专利,何以“南开大学的年轻科学家”竟然也 有此恶习?真是搞笑。《新科学家》著名倒是著名,然而只是一本科普杂志,虽然一流,终 究科普,即使它费上几十页纸N万字重点介绍某理论,也不及Nature上面两页纸的论文一篇 有分量。 再然后,又是“致病朊蛋白序列”、“错折叠”一堆不知所云的术语砖头——不管是严肃的 或吹牛的,国内科技新闻多有这种堆砌术语、铁了心让读者看不懂的恶劣习惯。把炸药奖得 主请出来吓人之后,径自说杨的理论如何推翻(虽然只是‘某种程度上’)炸药奖得主赖以 得奖的理论,并且许诺“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有了被遏制和治愈的可能”。完全看不出这些 伟大结论有何根据,只觉得有强奸民意之嫌。接下来讲“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神经化 学”的大段文章,我也是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用上我平时读专业文章的 习惯,即把不懂的术语用未知数代替、只寻其中的逻辑关系,也是全无头绪,“疯牛病的成 因可能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关”直看得我欲哭无泪。 文章最后三段尤为精彩:记者大概把路透社当成某大学、某研究所或某学术杂志之类的东西 ,居然冒出“路透社医学部”这种话来,而且引用其评论——路透社居然如此重视科技报道 ,已经按学科领域分出了部门?这可要让至今只有一个国际科技报道小组、6名驻外科技记 者的新华社惭愧无地了。杨池明什么时候能把药研制出来,我是不知道的,反正现代社会节 奏快,3、5年后即使他研制不出来,谁又记得他今天的许诺?反正只要“有美国和台湾地区 的财团向他表示了投资的意向”便可。最后是“国外很多地方马上成立了从事神经化学课题 研究的公司”,不管这“很多”究竟是小男孩梦想“我将来要赚很多钱”的“很多”,还是 老姑娘回忆“当年有很多人追求我”的“很多”,总之在“很多”的映衬下,南开的“亚洲 惟一”就值钱了。 呜乎!炸药奖得来如此轻易! (碧声) 几点评论 >通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杨池明博士的研究发现,疯牛 >病的致病朊蛋白序列和老年性痴呆症(也称阿尔茨海(左黑右每)病) >中的BETA—蛋白序列有化学性质方面的惊人类似性。 这不就是序列比较么?Prion与Alzheimer的关联是早就知道的事情,因为两者都会引起蛋白 质的淀粉样沉淀。至于杨博士发现的两者序列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在没有获得实验的验证 之前,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离所谓的药物开发则距离更远。 >同时,杨池明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推翻了因提出疯牛病和相关疾病 >“朊病毒蛋白错折叠”理论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 >家普鲁西纳教授的“错折叠”观点,并且首次从理论上提出蛋白病 >毒不需要核酸的化学基础。 Prusiner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工作就是首次发现并论证了不需核酸而可以进行传染的病毒形 式--沅蛋白(prion),杨博士的发现至多是支持了Prusiner的理论,怎么变成推翻了别人的观 点呢?Misfolding只是Prusiner用来解释上述现象的一种理论,在学术界其实颇有争议,也 并非其重要发现的核心。杨博士的理论据说是Prion的传染与“氧气的化学反应”(疑为“氧 化作用”,因为Prion序列中的碱性氨基酸比较多)有关。如果他的理论被实验验证,倒不失 为一个有趣的理论。 (yuelushan) 美国化学会 I was there in the conference.,“轰动”--> never heard of, hehe. Yes, there are many people there (~ 10,000) and many divisions (it is true that ACS is the biggest). To know whether a presentation during the conference excellent (or "i nteresting results" in a hot area) or not, you can check if it is reported by "C hemical & Engineering New"(http://pubs.acs.org/cen/index.html), an official ACS journal dedicated to this kind of 轰动 news in Chemistry.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ee if Yang's work can be published on a top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the world (based on his English, I doubt it :-) ) (wjl) (下文载2000/09/22天津日报) 中国人挑战诺贝尔 疯牛病破解在即   8月23日,北美最大的科学协会———美国化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第220届年会。会上,来 自中国南开大学的年轻科学家杨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轰动,欧美各大媒体 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这条消息。路透社和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新科学家》在8月26日特别 介绍了杨池明的观点。   通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杨池明博士的研究发现,疯牛病的致病朊蛋白序列 和老年性痴呆症(也称阿尔茨海(左黑右每)病)中的BETA—蛋白序列有化学性质方面的惊人类 似性。也就是说,这两种神经退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类似性。同时,杨池明的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推翻了因提出疯牛病和相关疾病“朊病毒蛋白错折叠”理论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医学 奖的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教授的“错折叠”观点,并且首次从理论上提出蛋白病毒不需要核 酸的化学基础。   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困扰欧美国家上百年,让全世界科学家束手无策的疯牛病和老年 痴呆症有了被遏制和治愈的可能。   过去一百多年来,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一直是发病机制不明的绝症。目前,仅在北美就 有近300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我国,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数 量也不断上升。疯牛病近两年在欧洲的爆发,已经到了让欧洲人谈牛色变的地步,几十万上 百万的病牛被宰杀,人类被感染发病的患者人数尚不能确定。在此前几十年的研究中,病毒 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对疯牛病的发病机理争论不休,但他们的观点都无法令人信服。稍具科 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一切变化过程无非两种:物理过程或化学过程,二 者必居其一。病毒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的研究虽然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是在物 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寻找病毒的成因。   1999年春天,杨池明在美国提出了“疯牛病中的神经化学”的新学科概念,这是一个从 未有人涉足的领域。在无人喝彩甚至生物学术界压力重重的景况下,杨池明埋头于有关研究 。回国后,他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南开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神经化学研究室。杨池明认为 ,疯牛病的成因可能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关。将一百年来对疯牛病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化 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的论证结果不仅支持了杨池明的猜想,也说明神经退化疾病的研究需要 从20多年来单一的生物物理手段转向化学生物学研究,从而也显示出他提出的“神经化学” 概念不仅正确,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杨池明将他的发现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在今年8月发表了他的观点。路透社医学部 评论说:此研究结果可能为开发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了契机。   目前,杨池明博士和他的实验室正在以化学方法设计预防、治疗疯牛病及老年性痴呆症 的药物。杨博士表示:实验性药物的制成可能需要3—5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已有美国和台 湾地区的财团向他表示了投资的意向。   有意思的是,杨池明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引起轰动之后,国外很多地方马上成立了从事神 经化学课题研究的公司。而南开大学目前仍然是亚洲惟一拥有神经化学课题组的大学和研究 机构(记者钟杰通讯员王树强) (以下摘自《人民日报》1999-10-21) 科技日报:旅美学者提出疯牛病成因新解   北京10月20日讯 旅美中国学者杨池明博士今天在北京 接受记者访谈时,首次详细披露了他于今年初首创的疯牛病 病因机理,揭开了百年来困惑科学家的疯牛病成因之谜。   80年代末、90年代初,疯牛病曾为英国畜牧业带来了一 场灾难,几年间,上百万头牛和数十人死于疯牛病,另有数 百万头牛因可能带有疯牛病亚病毒而被宰杀。科学家对疯牛 病病因机理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叶开始,但近百年的探索始 终没有获得一致的认识,关于疯牛病成因的争论一直不断。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 明,在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合作研究中,对疯牛病成因进 行了综合分析,大胆提出了疯牛病蛋白长寿命自由基即为疯 牛病中的亚病毒的理论设想,他认为真正的疯牛病蛋白亚病 毒最可能是由蛋白的氧化反应所形成的疯牛病蛋白自由基。 而以前,氧气和自由基化学在疯牛病中的作用几乎完全不为 人所知。   杨池明认为导致现代疯牛病研究走入误区的根本原因是 长期以来疯牛病的研究与其它学科相隔绝,在研究中将一个 生物化学问题当作生物物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而忽略 了脊椎动物所必需的生物小分子——氧气的作用。近百年来 的实验和现象表明,疯牛病的病理实际是由一个蛋白自由基 所引发、脊椎动物神经蛋白自由基所催化的氧化反应。这个 理论能够解释疯牛病的一切病理现象。   杨池明的这一新观点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关注,疯牛病 毒中蛋白自由基化学理论将有可能在基因、蛋白、生命和疾 病研究中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摘自1999年10月21日《科技日报》,作者:于小晗)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