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看到《新语丝》关于换头术的文章,作为退休的科技人员也确实无话可说。中国 大陆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赢得“经济效益”越来越降低其职业道德标准,普通 平民有什么办法?由此想到,我最近写了两篇文章,但没有报刊要,现冒昧发去, 不知是否可用。这里我只是将原文没有点出名字的媒体点出其具体名字,其余均 不做改动。 科技报道的三病 张福清 也许因为本来学的是理工科,总喜欢看科技报道,久而久之,却自认看出了目前 媒体中的“三病”,但不敢自信,现希望能见诸报端,抛砖引玉,引起讨论,以 求科技报道的进一步改进。 在我看来,科技报道的一病是“不准”。例如,北京的《生活时报》6月5日题为 《美超高速飞机首试失败始末》的报道中,就有一些不准之处。例如,文章所说 的“超高速飞机”在专业术语中叫“高超音速飞机”,“高超音速”平行于我们 所熟悉的“超音速”、 “亚音速”等术语,是表示飞行器的速度的。另外,文 中报道的“X-43原型机”其实应是“X-43原型模型机”。因为所谓“原型机”, 是指基本具备今后要在它的基础上研制的和生产的定型机的功能和设备,而现在 的X-43还不是这样,最起码它不能直接升天,还要被B-52飞机带上天,因此 “模型”二字实在不可省略。这类不准之处,不仅这篇文章有,在其他科技报道 中也时有所见。 科技报道的另一病是“夸大”。前些日子,一家《北京青年报》(具体日期忘却) 在头版刊登一条报道,标题是“万有引力失灵了吗?”我们知道,“万有引力” 是客观存在,它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没有“失灵”的问题。细一看,原来 是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的几个宇宙飞行器的轨道与根据万有引力 定律计算出的轨道相比出现偏差,而且这些偏差不能由这些宇宙飞行器内部设备 问题(如泄漏)或受到尚未知晓的另外星体的吸引来解释,因而推测当物体之间 距离很大时,它们之间的吸引力的大小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这样,如果严肃一 点,该报道的标题最好是改为“万有引力定律也有限制”,即便为了吸引读者, 采用醒目标题,非要用“失灵”不可,也只能改为“万有引力定律失灵了吗?” 虽然这样也还有耸人听闻的“夸大”之嫌。 科技报道的第三病是“不实”。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可能是在今年初,一名留美 的华裔科学家王教授,让一束激光通过铯离子蒸汽,那束激光的速度超过了光速。 虽然这位王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这项研究结果时,明确指出,他的结果“并 不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违背,因为爱因斯坦断言‘任何光线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不会超过每秒30万公里’”,而在他的实验中,激光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铯离子 蒸汽中通过的。也许王教授事先已经预计到有人会炒作而发表不实的报道,他还 强调,他之所以得到超过光速的激光速度,是“变了个戏法”。可是我们许多媒 体如新浪网置王教授这些声明于不顾,竟然报道“爱因斯坦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爱因斯坦理论需要修改”等等。更令人不解的是,有关王教授声明的那段英文原 文文字浅显,比他叙述实验的文字更容易理解,而我们的报道作者能理解那些深 奥的文字,却不能理解浅显的说明,这只能用故意炒作和歪曲事实来解释了。 应该说,科技报道出现“不准”和“夸大”的现象,虽然令人遗憾,但也容易理 解。因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是专家就难以理解,而且一个专家也只 能理解其专业范围之内的进展。有关科技进展的报道,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一般 的编辑和作者的报道都能正确而不夸大,确是困难。更何况,我们的编辑和作者 大都是学文科的,我们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使中学生就开始分科学习,因此学文 科的编辑和作者对科技了解甚少。但是,人们不能原谅报道“不实”,因为说它 是“不实”还是客气,实际上就是炒作,是指鹿为马,毫无严肃的的科学态度。 虽然早有名人说过,“科学是老实的学问,我们还是老实点好”。我们的媒体却 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实在令人遗憾。 本来科技报道还有一病,就是宣传伪科学。例如10几年前,就见到关于水变油、 气功灭火等报道。但目前这类报道较少,也有不少评论,这里也就不提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