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黑白和彩色的造假 --致《黑白胶片光栅编码彩色摄影术的争辩》一文作者 德赛 《争辩》一文所批评的本人的那篇文章,本是一封私人通信,不欲发表的,只是 想请方舟子先生查找一篇旧文章放到网上,披露当年学术造假的一段公案。不料 因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方先生查不到此文,又因放暑假一时联系不到本人,情急 之下,就将这封私人通信放到了网上,意在发动群众寻找那篇文章。 一.关于旁门左道(本人用了一个别字"邪")。 作为私人通信,用上旁门左道这个形容词倒也不妨,但被发表出来的确欠妥,语 气不够婉转,态度有欠温和,有违温良恭俭让之道。说它"不是正途"就够了。当 然,意思仍然是一样的。 只是,在学术民主的环境里,自然有各种观点存在,认为某种技术发展方向是旁 门左道,也是一种观点,也自有它存在的空间。我等平民百姓不是宗教裁判所的 执行官,没有对学术观点生死予夺的大权,也没有权力和能力对任何学科"人为 地限定其途径与方向",说说某事可能或不可能,或者"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 可以的",那都是在自由表达观点,先生您大可不必紧张。 您提到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从亚里斯多德时代起,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 几经反复,各派的信仰者们坚持说"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的"至死不变。 坚信波动说的麦克斯韦说:现在波动说占了上风,是因为相信粒子说的人都已经 死了。而粒子说重新抬头,则是在麦先生身后的事。普朗克评论说,一项观念 '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它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 (参见方励之《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一书)。更有甚者,达尔文学说的发展过 程中,争论双方岂止是说说"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的",简直快要破口大 骂了。他们不知是否在您看来,通通"是非常不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的"? 其实, 象'黑白胶片光栅编码彩色摄影术'这样的应用技术,充其量只能谈谈它的技术路 线和市场前景,还轮不上高谈科学研究规律,不过既然您研究科学规律颇有心得, 我也就顺便说上几句。 二.'大方向' 上面本人对自己的态度问题做了检讨和说明,但对先生您说的"不管院士的这项 工作是不是造假, 我都不能认同......",本人不能苟同。既然是争辩打假的文 章,'是不是造假'是唯一要'管'的问题,其他方面您倒可以不管。近年来有一种 倾向,每当提出一些是非问题时,就总有人出来,不管这个问题是与非,而是指 责提出问题的人的态度是否端正,再研究提问题人动机,是否别有用心......。 这种做法,说轻了是不能就事论事,套用文革的术语叫做'转移斗争大方向'(一 笑),本质上是一种阴暗心理。当然我这里绝不是指责您有这种心理,您是先谈 了对造假与否的看法之后才来研究本人的态度问题的。只是希望我们(包括我本 人)都要注意避免这种倾向。 三.是否造假? 言放的文章指出这个研究课题已经在国外研究了多少时间,研究到了什么程 度。而到了发明者手里加以改进竟然会成为'国际首创'和'异常重大的技术突 破'。言放又指出,'发明者'为了避免被检索出以往的类似专利,如何在检索的 时间段和关键词上做文章,可谓用心良苦。对于这两点,在发明者的回应文章中 并未见解释或反驳。 这种严重夸大事实,并以此得到名誉地位的造假行为,先生您说这个行为只是" 不贴切"和"吹牛了"? 造假有各种花样,这件事是典型的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严重夸大事实的报道的造假。 您说"我现在已经无法记起这一提法是母国光教授或者白光信息组中的某位老师 主动讲出的,还是当时的记者听到他们的讲解后主观猜测的"。 我们退一步说, 姑且认为这是"记者听到他们的讲解后主观猜测的"。那么,这么重大的失误登上 了报纸头版后,为什么不去纠正,进而让它成为当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且 " 很可能是决定性地" 靠它的"轰动效应"当上了院士? 看了简介,显然该院士还有许多其它成果。其实当时处在校长的位置,再'用好' 其它成果,未必就当不上院士,这一点在院士越来越滥的如今看得更清楚。然而 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在这项研究上造假的事实。人常说一俊遮百丑,殊不知一丑 也可以遮百俊。所以有'象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之说。 四.这项成果有多大? 这项'国际首创'的'异常重大的技术突破'有多大? 本人对光学只有常识水平的了解,但仅根据科学常识,还是可以估计一下这项成 果的份量的。从回应文章所给出的参考文献看,1991年以前,'发明者'关于此项 研究的文章有三篇,其中一篇会议集文章无法用于评价(会议集文章基本上是来 稿照登的)。一篇发表在仪器仪表学报上,这个刊物的等级根本不入SCI或EI, 没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查中国入选SCI的期刊的最低影响因子是 0.041分,我们就算它也是0.041分吧。还有一篇发表在Opt. Lett.上,查得它的 影响因子为2.951分。这样,总共得3分。 方舟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抱怨说:'说是只要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过论 文,就有资格当院士',看来是大惊小怪了,毕竟《自然》和《科学》的影响因 子有28分和24分之多。这里只需3分就可以"很可能是决定性地" 靠它当院士了。 当然,我这个估算没有加上人民日报头版新闻的影响因子。 学术价值如此,那么,'黑白胶片光栅编码彩色摄影术'作为一项应用技术,它的 应用价值如何?它被用到了一个横向项目上。象这样等级的应用,国内象样一点 的大学的象样一点的课题组,手头总有几个。美国人的航空拍摄技术在世界上遥 遥领先,没听您介绍说外国人使用了这项技术,看来国际上对这个'国际首创'不 买账。 早在60年代,数字化摄影就被应用于NASA的阿波罗计划中,1970年贝尔实验室发 明CCD技术,1974年至1979年CCD被用于照相机,到了90年代初,使用CCD技术的 数字摄影的不仅在科研和军事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供大众使用的数字照相机也 已接近完成商业化。在1991年时,摄影的数字化发展方向已经相当明确,连我等 摄影爱好者看看报刊杂志都知道了。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停止对黑白胶片光栅编 码彩色摄影术的研究,对这项'异常重大的技术突破'的'国际首创'不买账的原因。 专利只是用来保护可能的经济利益的。记得80年代中期本人曾被拉到佛罗里达州 奥兰多的一个推销技术专利的国际博览会去充数当翻译,闲来无事就到各个摊位 聊天,那些摊位里摆满着从50年代起的各种美国专利证书和实物,小到油漆工具 和改进的中国筷子,大到复杂的设备,它们大概都是'国际首创',也多数是卖不 出去的。说好听点,是有待卖出的。一项技术发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许许 多多次改进,每有改进都可以申请专利(只要愿意掏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有改进就是'国际首创'。但这些首创都有学术价值吗?如果是个卖不掉的专利, 则连经济价值也没有。 至于鉴定会这项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货色,只值得在讲笑话时谈谈。这里仅指出 一点,要想鉴定出学术意义上的"国际首创",至少得开个国际性的鉴定会,邀来 哪怕三两个国家的同行(例如那位宾州州立大学的杨振寰教授)吧!这样至少可 以说得嘴响。 顺便说一句,我说的'那个奇怪的照相机',是头版新闻向我们大众预言的照相机。 另外,在'发明者'的回应文章中列举的自己的作品,只有一篇文章和一个专利是 1991年底之前的,作者言放所说和南开大学校园里的流传看来都不错。 五.不敢当 前面已经谈到,本人的那封信是写给方舟子的私人通信,目的只是向他提供线索, 希望能找到这件事的原始资料放到网上,以饷读者,信中充满不确定的信息,也 预先说明了,读者只要读了那封信自可看出本人消息闭塞。不料,您竟然因此慷 慨赠与本人"科技造假者"的美名。 其实,本人对光学只有常识水平的了解,在光学领域想作个"科技造假者"实在不 敢当。岂止当造假者不够格,当造假者的小喽罗都不够格。 六.建议 建议方舟子先生在不太忙时,把1991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头版消息 也找出来,跟那两篇学术文章放在一起。这样,一来可以成全'20世纪中国科技造 假史'的一段小小的佳话,二来也让后继者们慨叹造假成本提高,知耻者或许会因 此却步。 欢迎批评和评论,本人将从任何批评中吸取营养。只是恕请原谅不再回复。原因 很简单,这类你来我去的文章,大抵没有多少人看。 注:文中双引号的内容,引自《争辩》一文。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