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楼夷的勇敢    范泓   顷接作家张廷竹寄语记者女儿奋战在抗典最前线的文章,深情无限。父亲的心情,在非 典时代,一字一句,显得格外真切。从廷竹的文章中得知,他的女儿楼夷已是北大新闻学院 一位硕士毕业生,在北京《财经》杂志当记者,就在SARS疫情尚未透明化的时候,楼夷勇敢 地采访了北京301 医院的蒋彦永大夫,成了目前中国惟一一位采访过蒋彦永的记者。   在我的记忆中,应当是见过楼夷的。至今有一张他们全家人合影的照片,照片背后上的 时间是1980年,这时楼夷大约七八岁,大大的眼睛,齐耳短发,长得就像英俊的廷竹。当年 的小楼夷如今已长大成人,成了我的同行,也是当年她的父亲——自卫反击战中战地记者— —的同行。就在4 月11、12日这两天,楼夷在301 医院干休所的一栋高楼里两度采访了蒋彦 永大夫,这时距4 月20日当局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 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尚有八九天时间。这里不得不谈到当时北京的SARS疫情。4 月3 日,时任卫生部长的张文康在电视上宣称:北京只有12例SARS,死亡3 例。此前,由于中国 卫生部的官员在各种场合表示," 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 非常有信心能够完全控制疫 情" ,世界卫生组织不再把北京列为疫区。事实上,这种制度性" 隐瞒" 导致了后来SARS病 毒在中国的迅速蔓延。就在这时,一位72岁的老人再也按捺不住,开口说话了,他就是301 医院原普外科主任、专家组成员蒋彦永大夫。他直斥张文康在" 说假话" ,因为仅309 一家 医院,当时就已收治60例SARS病人。张文康说北京只有3 人死亡时,这家医院已有6 人死亡。 仅一家医院感染SARS病毒的人数,与官方公布的数字相去甚远,更遑论其它了。4 月8 日, 美国《时代周刊》刊载了一篇题为《北京遭到SARS袭击》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来自中国医生 " 蒋彦永" 的署名信,激起了全球对中国疫情数字的怀疑。4 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专 家组赴京考察。调查发现,北京" 非典" 病例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数字。4 月11日,北京重 新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疫区。就在这一天,楼夷勇敢地走向了蒋彦永,开始了她作为一个记 者此时此刻最艰难的一步,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SARS对人类" 自虐性快感" 的肆意嘲弄,更 有着在其背后某些人对大众生命漠然置之的一种无情。我无法知道楼夷在走向中国这位最诚 实的医生时那种心情,但至少可以断定:楼夷也是一个诚实的人,更是一个勇敢的人。   瞒着远在杭州的父亲和母亲,楼夷还去了疫情严重的山西进行采访。在《山西疫情调查 》这样的大标题下,楼夷的新闻报道让张廷竹的" 心和手一起微微颤抖".与女儿的这些文字 相比,作为小说家的张廷竹曾经百万字的作品此时恐怕要失去几多分量,因为女儿代表着中 国新一代职业记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挑战。在虚构的世界里,廷竹的文学作品或许可以唤起 我们对往昔岁月峥嵘的苦涩情感,但在红尘滚滚中,楼夷的文字在危难中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它不需要我们加以任何想象,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楼夷等人在山西的系列报道, 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外援医疗设备如期抵达,并被指定送到了她们所报道的最困难 的重点疫区。说到山西,我认识的一位知名学者谢泳先生就家居太原,疫情爆发后,他有一 篇《看阎锡山如何处理疫情》的文章在网路上广为流传。谢泳这样写道:" 在现代通讯已发 达到如此程度的国家里,对于疫情的处理,这样迟缓,实在说不过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 原因,不在别处,而在制度。……像疫情这样的事,信息的公开,就能在很大程度缓解疫情 的扩散,可我们是有传播新闻的手段,而没有新闻。" 蒋彦永揭露SARS病情真相的信最初是 写给央视四套和香港凤凰卫视的,一如泥牛入海,音讯杳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知识分子对 一度限制媒体公开报道疫情真相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楼夷是在有关部门禁止蒋彦永接受媒 体采访的情况下,勇敢地爬上301 医院干休所那座高楼的。尽管采访未能真正到位,但蒋彦 永大夫向她证实,那封被海外媒体广为转载的" 署名信" ,确实出自他之手。之所以写这封 信," 我觉得医生不说真话,死人要多,国家要吃亏".在今天的中国,人人置身于一个恐惧 的、戴着12层大口罩的沉闷时刻," 过氧乙酸" 一夜之间成了消毒的" 意识形态" ,但在预 防SARS病毒的疫苗尚未研制开发出来之前,对于个体生命的捍卫,只有依赖于像楼夷这样" 新闻工作者的正直呼声" (蒋彦永语),这才是精神上防治SARS最有效的" 疫苗".透明、公 开、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应当是一个国家在面对灾难时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老百姓在不 知情的空间下,要么手足无措,要么被动防御,要么就是死得不明不白……这或许是一个比 SARS更为严峻的问题。人类政治文明的经验表明,新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一块基石。从这个 角度看,楼夷对蒋彦永的采访其意义大于采访本身,她采写的《蒋彦永:诚实的医生》那篇 报道,完全有理由入选2003年最佳中国新闻奖,因为历史对它的评语将会这样:在SARS肆虐 的时代,一位渴望讲真话的记者采访了一位敢于讲真话而遭到禁止接受采访的中国大夫,反 映了特定的制度下真实的新闻处境,从而为建立一个现代民主政治所要求的" 透明政府" 和 " 责任政府" 起到了反思和促进作用。   楼夷的祖父是国民党抗日高级将领,为白宗禧、程思远先生的至友,曾被蒋介石两次投 入大牢。上世纪40年代末,她的祖父与我的祖父同居南京钟岚里大院,我的父亲则是楼夷祖 母的干儿子。由于这一段世交,年长我几岁的廷竹便成了我的" 叔叔".我与他接触最频繁时 是在上世纪80年代,正是他步入中国文坛的关键时期。10年之后,张廷竹成为文坛上炙手可 热的人物,并初涉政界,成了浙江某市的副市长,从此关系渐远,疏于往来。去年在杭州见 到他时,实际上已无更多的话题可说,但往昔的情感依然使我常常想起他。这次他寄来写给 女儿的文章,没有任何说明,就是一篇5 月13日发表在《杭州日报》上的打印稿。或许我有 点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也未作深想),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字,将以同样不加说明的方式寄 给他。当然,此时心里更多想到的还是楼夷这位勇敢的" 小妹" ,尽管我比她大了二十多岁 ……   2003年5 月17日金陵城西" 无语斋" (XYS200305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