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北大人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剽窃行为   Brainzhou   北京大学在高级人才引进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一些存在严重的学 术道德问题、学风问题的人也乘机在高校的急噪情绪中谋得利益和地位。北京大 学2000年从云南社会科学院引进的蔡华博士,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从学历来看,蔡华可能很符合高等学府国际化的需要。他在法国巴黎第十大 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论文也已经正式出版。这些表面上的“硬件”看起来很 “硬”,因而常能使人产生一时的信任。但是,如果了解蔡华的学术背景及其 “著作”存在的剽窃问题,那么,对于他在北京大学得到如此顺利的聘任,却不 由要产生一些疑虑。   蔡华在赴法留学之前,对于专业所知无多,到现在为止,他也只在一本论文 集中发表过一篇中文论文(他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在法国期间,他研究的是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开始,中国民族学界就有对于纳西族的大量研究。其中,《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有关的几部调查报告,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在该丛书中,《永宁 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度调查》,是我国老一代民族学者所撰写的具有深厚民族志 基础的学术著作。蔡华在法国学习期间,通过导师的指导,意识到母系制度研究 的重要性,也对我国老一代学者的有关著作产生兴趣。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他 大量参考了《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度调查》一书,后来进行了实地考察,最 后写成博士论文《一个既无父亲又无丈夫的社会》。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西方人,除了极少数情况,往往对中国学者在国内民族 研究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知道得并不多。这正好为蔡华先生在海外抄袭国内学者 的成果、杜撰他的“著作”提供了机会。蔡华在著作的引言中也提到一些国内学 者的成果,但只是一笔带过。事实上,他“研究”的地方,恰好是《永宁纳西族 社会及母系制度调查》涉及到的永宁地区的几个著名村庄。《永宁纳西族社会及 母系制度调查》一书专门研究该地区温泉乡的七个自然村,即阿古瓦、拉梅瓦、 衣马瓦、软格瓦、阿如瓦、瓦拉片、八瓦等(上引书,第2页)。蔡华的著作, 论述的只是这七个自然村中的一部分。但是,他的整本书却从未提到前人的研究, 尤其是五十年代我国民族学家早已对纳西族社会进行的深入考察。   蔡华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疏忽了,而是因为他故意掩盖他抄袭的基本事实。 他宣称,他的材料来源于自己的实地考察。但在事实上,他的博士论文中的大部 分资料都抄袭自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而不加任何注释。这里仅举三例说明:   l、蔡著第二章的背景介绍,主要是编译、抄袭了《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 制度调查》中的《宁蒗县永宁区八珠乡纳西族领主经济和母系制度调查》、《拖 支乡纳西族领主经济和母系制度调查》及《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卷)中土 地关系的调查资料及《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卷)中第23—25页的相关论述。   2、蔡华的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第117—289页),涉及到纳西 族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情况,其中他将《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度调查》中关于 “阿注婚”、“走婚制”等的详尽论述全部改头换面,改称“走访制”,宣称纳 西族完全不存在婚姻生活,并污蔑恩格斯的有关理论,还荒唐地认为,没有婚姻, 家庭照样可以存在。他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点新鲜,但是关于所谓“走访制” 的论述,大量抄袭五十年代的调查资料,从实质内容上看,与《永宁纳西族社会 及母系制度调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改了名称,甚至连图表也仅是原书的翻 译和翻版(对比蔡著及上引书第6-36页)。   3、蔡华在著作中涉及纳西族土知府的婚姻生活史,宣称他所提供的亲属关 系图,是他“于1988,1989及1992年的田野调查中记录的”。事实上,这个土知 府的亲属制度图来源于《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卷)第109—110页提供的材 料。   蔡华的著作中,像这样的抄袭、重复他人著作的情况,还有不少。   蔡教授在法国用外语“翻译”、抄袭中国前辈民族学者的原创之作时,既不 承认老一代中国学者的贡献,又故意错误解释了资料说明的情况。例如,他故意 将纳西族本来意义上的“婚斑”误译为“走访”。对于这种偷梁换柱、哗众取宠 的做法,已经有研究纳西族并在国外大学任教的中国学者公开著文表示愤慨。针 对蔡华抄袭中国国内作品的问题,已经有我国学者向出版这部“著作”的出版社 提出严正批评。   尽管蔡华的“博士论文”抄袭国内学者成果,学风不正,但却被作为“特殊 人才”引进到北京大学,并直接聘为教授。而且,在从未在国内指导过硕士研究 生的情况下,就直接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这些做法,不知道是否有损北 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学术形象?   王铭铭事件结束了,但王铭铭现象仍值得关注。   附录: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网页关于蔡华教授的介绍:   蔡华 教授   1954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汉族,现任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和云南 大学兼职教授,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员。   1995:获巴黎第十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   1995-1997: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所博士后   1996:获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影视人类学D.E.A.文凭(相当于中国的硕士 学 位)   1988:巴黎第十大学社会人类学D.E.A.文凭   1986:巴黎第十大学硕士学位(二年制,相当于中国的学士加一年)   1984-1995: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民族学与比较社会学系   1978-1980:云南大学经济学系进修   1976-1978:云南大学历史系进修   1976: 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法语专业   工作经历   1970-1973:昆明铁路局开远车辆段当工人   1976-1984: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从事科研   1988-1989: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从事科研   1985-1992:云南省永宁乡作历时二年半的社会调查   1996-1999: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7—2000: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   2000至今: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一九九七年六月,法国最高学术出版机构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题为《一 个既无丈夫亦无父亲的社会──中国的纳人》的学术专著(40余万字)。该著以 历时两年半的田野工作为基础,精细地记述了对居住在滇川交界处的纳人(汉称 摩梭人)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归纳了该社会的建构原则和运行机制。截至上一世 纪九十年代,社会人类学家的足迹几乎已复盖了全球各民族地区,人类学界认定 乱伦禁忌、二性劳动分工、单偶婚和核心家庭是决定社会基本结构的四个常数。 二战后西方关于社会结构的两个主流学派的理论,即英国的"单系集团理论"和法 国的"集团联姻理论"就是建立在这四个常数之上。她们认为没有婚姻和家庭,人 类社会将不能维系,甚至根本无法存在。蔡华的著作以田野工作获得的大量第一 手资料为基础教育,佐以中国典籍中的史料,论证了一个社会在无婚姻制度和家 庭组织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存在,而且至少自汉代有记载以来,和其他社会运行得 一样正常。从而否定了婚姻和家庭作为常数的地位,推翻了以上两种经典理论。 由于这里涉及的是认识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基础理论问题,该著发表后引起了 法、英整个人文科学家共同体的关注。法国的学术刊物(包括社会人类学、社会 学、史学、心理学)及两大报纸发表了六篇书评,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法国总统、 总理、文化部长亦给他发来贺信。几年来作者应邀到法国,德国和英国的二十多 个大学和科研机构演讲。该著被数以十计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引用,已成为"研究 传统社会结构者的必读书"并被称为“一个有创意的重大研究成果,其实地考察 及理论分析堪称榜样。它在中国人类学史和亲属制度研究史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该著英文版于是2001年4月在纽約由著名的Zone Books出版社出版,书名 为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 The Na of China.当代人类学之父 C.列维·斯特劳斯在封二上的评介为“Dr.Cai Hua has done Western Anthropology a great service by making it acquainted with one of those few societies in Asia (and Africa as well) who deny or belittle the roles of father and husband in their social system. Thanks to him, the Na now have their place in the anthropological literature.”英国权威的人类学家尼德穆的评 介为 “Cai Hua's admirable and revelatory account of Na institutions is constantly engrossing. The ethnography is thorough and patently reliable, replete with invaluable findings and humane value. 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 will appeal to anyone attentive to exotic notions of the position of women, the arrangement of sexual encounter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social identity, and much else.”   2000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哈佛燕京学术系列《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 中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纳人的亲属制度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两万余 字)。该论文就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新的假说。   一九九一年,他主译的《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一书(32万余字),系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历史名著之一。   获奖情况   1995年蔡华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巴黎第十大学年度最佳博士论文。   1995年蔡华摄制的人类学纪录片《无父无夫》在巴黎第十四届国际民族志电 影节获法国文化部奖,次年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举办的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再次获 奖。   1999年他摄制的人类学记录片《达巴》入围巴黎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真是电影", 并在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瑞士的艺术台播出。   (http://www.disa.pku.edu.cn/ryjs/caih.html)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