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问题博导 本刊记者/顾嘉健 新民周刊(总第160期) 问题博导 本刊记者/顾嘉健 隆冬里突然出现了响雷,因为有孕育它的环境,它扔向学术界,是必然和迟 早的事。 2002年1月10日,上海《社会科学报》在第7版“学术争鸣”上刊登 了《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文章直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引经据典,言辞凿凿,署名“晓声”。 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竟然出在以学风严谨著名的北京大学,已然成为社会 的一种不正之风。对此的批评和讨论是否还应局限在学术圈内?学术圈内一些人 为什么那么害怕媒体介入? 有人说生怕炒作,《社会科学报》就是在炒作,它真的在充当这样的角色? 和“晓声”同时刊登的还有一篇复旦大学教授曹树基的评论,早先曹与王铭 铭有过学术论争,这起事件完全是曹的一个阴谋? 面对众多疑团,本刊力求找到“当事者”,以冀获得答案和真相 不管怎样,对于颇有些名望的王铭铭前辈(尽管他还不到40岁)来说, “晓声”真的只能算一个“小生”,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生”曝光了这一最令人 厌恶的学术腐败事件。 2002年1月17日本刊找到了这位真名叫“王晓生”的博士研究生,并 且他愿意就此公布他的身份:首都师范大学2000级博士研究生,“走到这一 步,已经不需要再隐瞒什么了。”王晓生原本就是该校的中文系硕士研究生,2 001年直升博士研究生。 2001年的暑假,也就是王晓生直升之后,他开始翻阅王铭铭1998年 所著的《想象的异邦》,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王晓生随即查阅了美国人类学 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中译本),果然发现王铭铭抄袭多达1/3(《当》 32万字,《想》也有30万字左右,但有近10万字是“运用各种手段”抄 的)。8月上旬,王晓生开始仔细核对和校验,9月底,整理成文,然后发给了 上海的《社会科学报》(至于在北京读书的王晓生为什么将成稿寄给该报社,以 及他所经历此事的前前后后,后面的《无畏“晓声”》中对此进行了详尽披露)。 有媒体报道说,“王晓生本来只想弄成一个学术论争的,他个人对给王铭铭教授 带来不便和伤害表示歉意。”但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王晓生明确表态,这其实不 是学术争论,因为这涉及到学术态度和学术规范,他的本意就是要让王铭铭的学 术腐败问题彻底曝光,他致歉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有不实之处,仅仅是因为对王 铭铭造成的必然打击和可能的伤害。 《社会科学报》涉嫌炒作? 从2001年9月底文章寄到《社会科学报》,到2002年1月10日发 表,其中有3个多月的时间,《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要搁置那么久?他们在等待 什么?在核对和调查?果真如此,对待这样一篇投稿,他们花了多少代价?值得 吗?本刊带着疑团和《社会科学报》的社长许明和着手调查工作的记者叶军取得 了联系。 但是他们出言之谨慎超出了记者的预料,就好像当初对待这篇报道一样。本 刊采访许明社长时,他说已经拒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因为他本人并不想卷入这 一事件中去,“网上流言四起,说这篇报道是政府行为,是利用媒体来整知识分 子,整王铭铭就像当初整胡风一样,那纯粹是胡扯!这种流言、这起事件都无疑 暴露出学术界、科研和高校体制上存在严重问题!” 而在叶军处,本刊了解到一些细节,2001年9月底王晓生寄来的文章最 早是交到社长许明手中的,因为涉及到的王铭铭是一位知名的教授,而文章看起 来又理正辞严,许明对此非常慎重,派了两名记者进行核对和调查,其中一名就 是叶军。《社会科学报》开始进入了“要求王晓生核实”和“向北京、上海等地 的国内知名学者请教”的过程。 “《社会科学报》是一份学术界的报刊(周报),我们报道这起事件的初衷 就是希望学术界重新建立起一种严谨的学术规范,所以我们自己的调查也必须严 谨,时间上,我们等得起。”尽管本刊不断地在追问《社》报究竟请教了多少专 家,但叶军始终不肯透露。 《社》报承认,他们原先就估计到报道一出,肯定会有如今的反响,但没料 到学术界竟然仍有人将正规的学术规范批评纳入到人际关系中,并加以政治解析。 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这篇报道有不实之言! 这正是学术界的浮躁! 整个事件是曹树基的阴谋? 在《社会科学报》发表王晓生文章的那期上,还有一篇署名曹树基的《从王 铭铭抄袭一事谈建立学术道歉制度》。 这位复旦大学知名教授早在1998年12月13日的《文汇报》和199 9年第一期的权威学术杂志《中国社会科学》上就发表过评论,对王铭铭一些著 作中存在的常识错误进行了列举并分析之后,指出:“人类学家切忌毫无根据地 信口开河。……作者(王铭铭)本不应该犯下如此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他对中国 社会的陌生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他的失误可以为浮躁学风的追随者敲响警 钟。”随即王铭铭与曹树基在媒体上进行学术论争,结果:王铭铭继续出版学术 论著,继而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继而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 优秀教师。 这次曹树基教授发表文章,王铭铭尚未作答。在面对媒体时,王铭铭不想表 态。只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想,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说话的。”本刊在2 002年1月17日晚屡次致电王教授,但是家中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2002年1月14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对王铭铭作出处理决定,包括北 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 等的学术职务基本被撤消。 基于早先两人有过学术论争,而现在曹树基又在这一时刻发表不利于王铭铭 的文章,一些“品头论足者”认为,这起事件完全是曹的一个阴谋。本刊就此采 访了曹树基教授。 曹树基所认为的学术腐败有三种:抄袭、拼凑和胡诌,他说他以前针对王铭 铭发表的学术批评都只是说王在胡诌,从来没有“剽窃”或“抄袭”的字眼,尽 管自己凭直觉曾经怀疑过,但曹树基仅仅认为这里面有“猫腻”而已。2001 年12月底,《社会科学报》出于慎重起见,请曹树基参与核实晓声的文章,曹 立刻进行了案头工作,3天后,结论是:“晓声”文中所指确凿无误。然而,针 对“搞垮王铭铭这是自己的阴谋”一说,曹树基教授希望借助本刊,发表声明— —王铭铭在《想象的异邦》的《前言》中写得很明白:“本书不代表一个很成熟 的看法,……对于学术发展而言,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成熟。我们经常看到的那 些系统化的教科书,虽然写得面面俱到,框架醒目,却容易失去思考的价值,有 的甚至约束了读者的解读权。”显然王铭铭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学术著作,而不 是一本入门性、普及性的教材,所以它不再是原来教材意义上《当代人类学》的 再版。对于这种学术上的“抄袭”,王晓生站出来给予了揭露,但是他还只是个 学生,因为种种顾虑,他只能以一个化名“晓声”来发表文章。但是《社会科学 报》需要有一个人发表署名文章,而他们选择了我进行核实并配发相关评论,我 责无旁贷。 然而,有些网友认为这些例子似乎不足以说明王铭铭抄袭的全部,他们要求 提供更多的细节。2002年1月13日“学术批评网”再次发表李一夫的署名 文章:《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哈维兰著作的再举例》,列举了120—124页 的各大抄处;并指出第8章《巫术、宗教与仪式》,第143—162页也全部 是抄哈维兰的;《想象的异邦》第二编《视野》,第七章《跨文化视野中的政治》 共分五个小节。五个小节中的将近四个小节抄袭自哈维兰……王铭铭不仅抄哈维 兰的正文,而且抄哈维兰的脚注!文章是这样结束的“各位网友,请原谅我,我 不能再逐段逐段地抄写下去了,我还有别的活要干。……晓声的揭发没有错,我 可以作证。” 抄袭,没完没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