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为什么要辨——浅析王铭铭事件中的另一种声音 ·鲁孜· 明胡居仁有一篇《进学箴》,说:“诚敬即立,本心自存,力行即久,全体皆仁。 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蔡元培在为师资班编写《华工学校讲义》 时全面讲述了修身立命的道德规范。后来 ,他出任北大校长,有两位洋教授品行 不端,便不顾英国公使朱尔典的请求,毅然予以解聘。可见,诚信及品德是治学 者的灵魂。其实,诚信与品德何止囿于学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却了这些 最优秀的东西一样不能屹立于世界!说到这里,不知中国相当网民对911事件幸灾 乐祸,“中国人伪造证件成日本媒体头条新闻”(《新语丝》孙秀萍),给我们 带来多少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 我们是经历过悠久的道德锤炼的;我们也并非不辨清浊——“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那么,就像讨论吴征的克莱登文凭,王教授是否剽窃,经过一番水 火已经昭然若揭,为什么一直有另一种声音呢?我想,正如“五四”时期的文化 之争不是纯学术之争一样,这种辩论大约与以下原因有关。 一是人人都“廉节”,耻乎?如前文所述,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从忠 孝、仁爱、信义、和平始,就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道德体系。而且受其熏陶,无 数仁人志士“杀身取义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另一方 面,道德作为强化统治稳定社会的工具。国人又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被忽略的 地位。改革开放后,这个经过了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与贫乏的物质生活重压的民族, 个性空前张扬。一些在过去认为是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被无形地接纳与仿效;一 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伟大或崇高的东西渐渐被质疑甚至扬弃。“大家毫不利己,都 要利人,利归何人?”(《虚伪与毫不利己》王小波)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人 的价值观突变,人们要分享供品,而人的才能品德又不尽相同。如此,对于一些 体制或制度不够完善或健全的领域,一些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者有了可乘之机。这 种情形就象三国时期崔琰、毛玠用人,本意要选择品德淳厚才能出众者,谁料这 种良好的风气走向了相反的一面,满朝文武故意形容不整破衣烂衫,以示自己并 非虚伪浮华之徒。人生不易啊,大家都把好好的衣裳弄得污七八糟穿在身上,大 家都把好车藏起来不用,大家都自带饭具躲在官厅里偷偷进食,人人都“廉节”, 耻乎? 二是本位主义凸现。说到这个使我想起冯英子《面子和脸》的一段话,“有的 人为了面子,不许别人批评自己的错误……”其实,北大有着光荣的传统,并不 表明北大人人保持了这种传统;同理,北大出一个或几个王教授,并不会就此抹 杀北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何况“即使是品质很好的人,在有些情况下,也不能 避免错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01)公众完全可以明辨而非学术上的问题, “圈子外”批评也是一种期望与维护。相应,有违道德规范的事哪怕在“圈子内” 辨,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心里未必就好受。 三是日益物化的世界暴露出的一些弊端比如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贫富悬殊、 极端享乐等等,大概使部分人士颇感望尘莫及。王教授悔人不倦,王教授取得了 那样多贡献,有那样多光环,偶尔夹杂一些动作码码字就不成?何况此事“很复 杂”,与男盗女娼、与大吹大擂大骗、与更大的腐败更大的黑洞相比岂不受过失 当? 当然,“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鲁迅杂感录》<无声的中国>)也是一 种原因。 二○○二年二月三日 【外投仅此一份】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