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教育学界的学术规范”和“做人的规范”   --评晨晖的“呼唤教育学界的学术规范”和晨晖对魏贤超教授的三次无理攻击   青鹂   一   12月4日,晨晖在“新语丝”上发表《教育学界的悲哀》,对魏贤超教授进 行了六个方面的攻击,12日,“新语丝”发表拙文“《教育学界的悲哀》一文与 事实严重不符”,对晨晖的每一个指责逐条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澄清和批评;14日, 晨晖发表第二篇文章《事实胜于雄辩》,但该文几乎没有任何真正的事实和合理 的论证,属于明显的谩骂攻击和无理取闹(请看“新语丝电子文库”),因此, 没有任何人愿意对其加以反驳。21日,晨晖又发表了第三篇文章《呼唤教育学界 的学术规范》,该文除了重复使用《教育学界的悲哀》一文的编织“事实”、 蓄意歪曲的方法外,更是毫无顾忌地采用了公然捏造事实进行恶意攻击的手段。   从晨晖设计的标题看,这三篇文章的题目非常“高明”,并以“浙江大学教 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魏贤超的学术道德问题”为醒目的副标题,试图引起 哄动的新闻效应以达到在全国大范围地、迅速地诽谤魏贤超教授的目的;从晨晖 使用的手段看,他明知广大的网络读者看不到被他作为主要指责对象的魏的三本 著作(原文),所以他始终蓄意地采用十分巧妙的 “一、二、三、四、五”这 种写出具体“页码”“ 章节”并一一对照等所谓列举“事实”的手法,看起来 似乎非常的“客观”和“可信”,有很大的迷惑性,试图将读者引向他预定的 “结论”。    但是,认真阅读魏贤超教授的三本著作(原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晨 晖的指责几乎没有一点是真正站得住脚的和实质性的;晨晖对魏贤超的一系列 “谴责”,不仅与事实严重不符,而且使用了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 余”、夸大引申、蓄意歪曲和捏造事实等手段。仔细分析晨晖的真实身份和动机 (可参考“netbig.com”关于此事背景的分析,其中特别具有攻击性诽谤性言 论的IP地址都出自杭州和浙江大学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化名晨晖的作 者所写的一系列文章是严重失实的“挟私泄愤”之作。    二   晨晖在他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文章中,集中指责了《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 同《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所谓“重复”与“自我抄袭”现象;在第三篇 文章中,他仍然是巧妙地采用将具体“页码”“章节”一一列表并加以对照 的所谓列举“事实”的手法,指责《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与《现代德育原理》 之间的“克隆问题”。   对于这个方面的指责,“《教育学界的悲哀》一文与事实严重不符”本来已 经对他做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反驳。我们不妨再在此稍作强调和补充。   1、如何评价对以前的“自己的研究成果”的“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 某些“重复”从一定意义上说的确是应该避免的;但是,对于晨晖所指责的大部 分所谓“重复”,我们要看:作者“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的内容是谁的?这 种“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对于新的研究有无价值和必要性?例如,晨晖指责 《现代德育原理》“第九章”和《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十四章”“重复” “克隆”和“自我抄袭”。事实是:《现代德育原理》“第九章”的核心是作者 提出的“体制和气氛的育德因素和潜在的德育课程”的观点,但是,这个看法在 这本书中是十分初步的,只能说是一个“萌芽”,没有充分展开,因此只有4页。 后来,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十四章”中,受“隐性课程”概念的启发, 在前书“体制和气氛的育德因素和潜在的德育课程”概念的基础上,魏正式提出 (或者说发展出)“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并且用了整整21页的篇幅论述,而 在其中引用了前书4页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一个经典性的表格。难道这就是所 谓的“克隆”和“自我抄袭”吗?   2、“《教育学界的悲哀》一文与事实严重不符”已经指出,最近15年以来, 魏的方向一直稳定在国际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和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两个方面。 他连续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和霍英东基 金课题等都属于这两个方向。很多同行都认为,他认定这两个重要方向,长期坚 持不懈、逐步深入和拓展的连续性研究,取得了切实的成果;在他的《现代德育 原理》《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和《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等论著中,他关 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主张--主体参与式德育理论和整体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及其实 践框架,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得到了表述和反映。这些论著的侧重点、论述方 式各有特点,特别是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各有不同,而且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每一本新书都在以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发展。但是,这些论著涉及 的领域、方向、主题和很多问题是一致的或者类似的,有些基本的素材、史料、 公认的观点、国际上经典性的实验成果、科学性的表格和作者的某些核心观点及 重要概念也是共同的或前后一致的,因此,客观地说,对于这些内容、特别是同 一作者对自己的论述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实属难 免,而且必要。这种“重复”不仅是对以前的“自己的研究成果”的“重复”、 援引和重新论述,而且从本质上看是由于进行后一个研究的客观需要所导致的一 定程度的必要的“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晨晖不看三本书的理论观点及其 内在的发展性联系,而从自己的恶意目的出发,蓄意抓住字面上的相同和类似之 处,从而给魏安上一个“学术克隆骗取学术成果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的严重罪 状。晨晖的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他自己标榜的“教育学界的学术规范”,更是违 反了“起码的做人规范”。   3、仔细阅读魏的成果就可以发现,在晨晖列举的所有“重复”之处中,绝 大部分并非像晨文所说的是“原文不动地搬进”或者所谓的“克隆”。例如, 《现代德育原理》第五章“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与《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六章“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目的论”,同样是论述“道德教育目的”问题,后 书不仅比前书在5页中分别补充了大段的新内容和注释,更重要的是,后书在前 书研究的主题和结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并明确提 出了“主体性道德素质”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已经被德育理论界广泛采用)。 类似的例子不再具体列举。因此,所谓“自我抄袭” “学术克隆”的指责根本 不能成立。   4、晨晖在他的三篇文章中,对魏的三本书的“重复”之处的具体“页码” “章节”一一列表,并加以对照,表面看起来很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有 很多所谓“重复”之处,有的只有5行字,有的是6行字,有的是8行字,有的是 半页,有的是1页(他列举的大约5处是1页),有的是1页半,有的是2页,有的 是2页半。仅仅这一些就使人感觉魏贤超有一长串“重复”的罪状了。我们不难 看出晨晖在这里使用了蓄意夸大、引申、歪曲和误导的手段。   5、关键的问题是,不仅要看所谓的“事实”有多少是真正的事实,更要重 视,对于某些事实应该怎么看?用什么态度和方法分析这些事实,从中得出什么 样的结论。很显然,对于同样的事实,抱着不同的主观意图,就会得出完全不同 的价值判断和结论。用不着多少复杂的分析,绝大多数读者都会看清,晨文作者 所抱的恶意的主观意图,导致他从某些事实中引伸出与大家完全相反的结论-- 对魏的一系列谴责性的质问。例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一篇 比较完整地反映他主要思想和实践的十分重要的长文,在国外,在柯尔伯格的专 著和文集中,曾经多次出现和使用。因为其重要性和经典性,魏贤超将其翻译出 来作为附录,并且在目录和第429页中都明确写明“附录”二字,这不仅有利于 读者查阅重要的翻译原文,也完全符合科研的惯例。这是事实,但是,在晨晖那 里,却成为否定魏的《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一书是专著的重要理由。    三   晨晖指责说,“魏贤超就是这样从事教育研究的,竟然能连续主持全国教育 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骗取课题经费(应该查一查他这些年的课题经费是怎么化 的)”。“请问他就是这样骗取人民的血汗钱的吗?”“魏贤超在1993年到1995 年写了近八十多万的专著你还会相信吗?”他要“再次向教育学界、浙江大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魏贤超是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学术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 会(该会已经支持魏贤超做道德教育研究课题)披露魏贤超的学术克隆骗取学术 成果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的事实。”   1、的确,从1987年起,魏贤超连续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 “九五”重点课题和霍英东基金课题等,按照晨晖的“逻辑”,13年来,魏“骗 取课题经费”的行为连续成功,难道整个教育学界、浙江大学、全国教育科学规 划办公室、全国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这些全国性的组 织和这么多专家评委们都长期地“被欺骗了”?难道全国的科研评审应该完全按 照晨晖为“教育学界”规定的“学术规范”进行?   2、从1993年到1995年,魏“出版(包括主编出版)了”(而不是晨晖所说 的“写了”)三本著作,大约78万字;这些成果是从1982年研究哈佛大学柯尔伯 格的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思想开始到1995年一共经过13年的积累而成的;魏 平均每年大约6万字的成果,在晨晖那里却变成了“魏贤超在1993年到1995年写 了近八十多万的专著你还会相信吗?”这样一个蛊惑性的责问。   3、主要还要看几个成果的关系和价值。《现代德育原理》《现代德育理论 与实践》和《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三书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在主题和思想方 面有内在联系的发展性的关系。在魏的《现代德育原理》与《现代德育理论与实 践》这两本书中,前书有18章,其中8章主要论述欧美重要德育理论流派,10章 阐述魏贤超自己关于道德教育的初步理论思考(参与式德育、大德育课程体系 等),论述的篇幅比较少;后书16章,是在前书的“初步理论思考(参与式德育、 大德育课程体系等)”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发展出和提出“主体参与式德育与整 体全息德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柯尔 伯格研究》是国内迄今为止两本专门研究柯尔伯格思想的比较系统的专著中的一 本,本书的准备工作最早开始于82-85年硕士论文期间,后来作为全国教育科学 “七五”重点课题“比较德育论”的研究范围之一,因此,部分内容曾经在课题 成果之一《现代德育原理》中反映出来。一直到1995年全部完成《道德心理学与 道德教育学--柯尔伯格研究》一书。魏贤超在后两本书中都已经分别指出过三 个成果的关系(但是,晨晖却对此故意视而不见)。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 不仅容易理解作者对以前的“自己的研究成果”的“重复”、援引和重新论述问 题,而且可以看到魏贤超在连续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 重点课题和霍英东基金课题的过程中所做的实际工作(以及1996年以来研究和写 作的、目前正在校对和准备出版的成果)。    四   这里再简单评论一下晨晖对魏贤超的一些具体的诬陷。   1、晨晖说:“魏贤超以主持国家重点课题之名在浙江许多中小学做课题”。 事实是:魏主持的“八五”课题是“参与式德育和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 该 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有实验本身的需要,必须有协作学校参与,当时一共分城 乡共三个实验点,集中在94-95年。而此前和此后根本没有在任何其他中小学做 课题。晨晖捏造“魏贤超以主持国家重点课题之名在浙江许多中小学做课题”不 知出于什么样的险恶意图,只有他自己是最清楚的。   2、晨晖指责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跋”和《现代德育原理》 的“后记”“重复”,我们来看原文:“在写完本书之后,我想重申我在《现代 德育原理》一书的后记中所写的关于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五点想法,因为它 们对于本书作者以后的研究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同样向这些方向作了努力, 但限于作者的学识才能,浅陋错误之处,恳请学者专家批评指正”。类似的指责 还有关于序言中有6行字是一样的等。   3、晨晖说,魏的书“资料堆积现象相当严重。例如《现代德育原理》p72- 73毫无什么分析地将1989年《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照抄”。事实是:这个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是在分析德育内容时引用的,只能“照抄”,不能由 作者随便更改;魏在引用全部15条以后,紧接着说:“这些德育内容方面的要求 和规定,……我们在此只对其中存在过并且继续存在着问题的、特别重要的内容 要求作一较为深入的专门分析。”紧接着,有15页篇幅专门分析上述内容的两大 重要方面。请问,这是“毫无什么分析地照抄”吗?   五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晨晖对魏贤超教授的恶毒诽谤和恶意诬陷已经达到了如 何丧失理智的程度了?   晨晖指责魏贤超说,“魏贤超作为比较教育的博士生导师实在没资格,其招 生博士研究方向与他的主攻领域实不相称。因为他近三年来实在没有上水平的比 较教育方面的文章,‘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不见其 踪影。其次,他给研究生上课,居然能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一起上‘教育 哲学’课程,这种创新实属滑稽。”   我们且不说晨晖关于魏的“主攻领域实不相称”的诬陷是根本属于胡说八 道,也不谈是否必须根据晨晖为浙江大学制定的“学术规范”、在晨晖指定的刊 物发表多少文章才能当博士生导师是如何的可笑,我们来看他关于“将博士生、 硕士生、本科生一起上“‘教育哲学’课程”的捏造是如何的无中生有!   事实是:   1、魏贤超教授基本上每周都要将他直接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召集起来, 以自由讨论的形式,交流和探讨有关学科领域的某些重要专题和国内外最新进展, 讨论平时的研究和论文的选题、思考和写作等问题,这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更 不是晨晖所说的“教育哲学”,而且根本没有其他老师指导的研究生来听,更谈 不上有什么本科生来听这个课!   2、最近三年,本科生的“教育哲学”基本上由另外老师承担,魏贤超教授 最近几年唯一一次给本科生上“教育哲学”课程是在2001年上半年,其中可能有 1-2个其他教授指导的和个别其他单位的研究生在参加旁听,是非正式的。   3、魏贤超迄今为止给他的本专业--“比较教育学”专业的两届全体博士 生开设的唯一正式课程是“高等教育哲学”,听这门课程的根本没有任何硕士生, 更不用说本科生了!   可见,为了达到他个人的目的,晨晖蓄意地捏造事实已经达到了十分可怕的 程度,已经属于十分严重的恶意诽谤和恶毒诬陷了。这不仅已经完全背离了晨晖 一再标榜的“学术良知”,而且完全违背了起码的为人道德。在晨晖身上,我们 不仅看到了真正的他自己提出的“教育学界的悲哀”,而且深深地感觉到了严重 的“人的悲哀”。   六   被晨晖指责的魏的成果分别发表于1993、1994和1995年,后两者分别获得教 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二等奖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但是, 在它们出版已经8年、7年和6年之后的今天,化名晨晖的作者突然花费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详细地全面地“多方搜索”、收集、整理指责魏的材料,决非偶然, 而是有着直接的个人“泄愤”的背景。魏的很多同事和有关领导一看到该文,就 马上估计到晨晖的真实身份和写作此文的真正动机;个别同行因为在有关晋升评 审以及工作等方面的一时得失和矛盾而迁怒于魏,到处指责魏已有将近一年之久; 最近以来,晨晖及其指使的人连续在“netbig.com”各大学网页上大量发表特 别具有攻击性诽谤性言论,其IP地址都出自杭州和浙江大学内部,而且开始时非 常集中。 最近两年多来,魏担任教育系主任、教育学学科博士导师评审组评委、 职称评审组评委以及一些省部学术评审的评委,在工作中也许难免有“得罪”个 别同事同行之处(很多属于误解);同时,无论在工作还是科研上,都有可能存 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之处。人们应当欢迎任何正常的批评、甚至 谴责,但是,这种批评的内容应该以事实真相为依据(以理性、客观、公正的态 度分析事实),批评的方法应该合乎公认的道理(“要讲道理”),批评者应该 遵守起码的为人道德。   近20天来,在广大的网络读者看不到被晨晖作为主要指责对象的魏的三本著 作(原文)和不太了解教育系的情况下,晨晖在暗处(相反,魏贤超在明处), 对魏连续三次实施了恶毒的诽谤和诬陷。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晨晖怎么捏造 都可以(实际上这么做了,也可以继续这么做),只要手法高明,总是能够起一 时的迷惑作用的,而魏贤超却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一一反驳。   因此,针对化名晨晖者如此恶意和卑劣的连续的诽谤和诬陷,我们劝慰魏贤 超教授,不必太为晨晖的诬陷而气愤。同事、同行和单位对魏的评价,是在魏20 多年的踏实为人、认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决不会因为“晨晖” 及其指使的个别人的一时诬告而改变;魏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奖励都是正规的高 层次的组织和专家根据严格公正的标准和程序评审出来的,魏在七、八年前出版 的被晨晖指责的那些成果,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欠缺之处,但都是光明正 大地经过同行多年的阅读、评论和引用的考验的。就算化名晨晖者(或者他指使 的个别人)再写3篇、10篇、甚至100篇攻击魏的文章,也改变不了真正的事实真 相。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晨晖在他三篇严重失实的“挟私泄愤”之作中提出的 全部指责几乎没有一点是真正实质性的和站得住脚的。广大的网络读者最后也会 对诽谤者的诬陷感到厌烦、反感和愤怒的。   同时,我们也想善意地劝告晨晖,一方面,静下心来,回到客观理性公正的 轨道,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因为自己在各种晋升评审和工作上 的一时失利和矛盾,在从对魏贤超教授的误解开始,走向对他的怨恨、泄愤、诽 谤和诬陷这样一条伤害他人、伤害浙江大学、毒化学术界正常气氛和关系的、最 后必然是害人害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多花点时间在自己的研究中, 逐步积累,来日方长,这样对自己有利,对社会也有益。毕竟,每个人最后都只 能是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真正的收获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