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文坛剽客》序 莫言 早就听朋友说,有一个能量很大的自由撰稿人名叫徐林正。说实话我对所谓的“自由撰稿 人”没有太好的印象,因为听流言说这些人在暂住地支起一部传真机,把报纸上的消息拼 凑一下就向全国的媒体发送,于是稿费就如雪片般飞来。这当然也是一种劳动收入,但其 合法性和合理性总让人感到有点可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仁兄。他的相貌 ,基本上也属于稀奇古怪之列,这倒让我产生了一些亲近之感。后来就这样地交往起来。 徐林正曾告诉我,有一个文坛剽客,从一家杂志上抄了散文《善变的脸》,署上“莫言”的 名,寄给云南一家报纸。文章很快刊登,这个剽客收到了60元稿费。于是我马上想起了一 件疑案:1999年初,云南某文学报纸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根据“莫言”的《善变 的脸》,批评我是“变脸”、“反攻倒算”,骂得我一头雾水,听了徐林正的介绍才明白 ,原来我是替这个小剽客背了一个小小的黑锅。我后来还收到浙江几家媒体寄来的几份样 报,发表了“莫言”的数篇不同的文章。我感到奇怪:莫非出现了同名同姓的人?听徐林 正这样一说,才知道都是剽客惹得祸。后来我从徐林正那里知道了那个盗用了我的名字的 人是西北乡村的一个小伙子,心中一点火气也没有了,我只是觉得他应该自己写点文章, 而且我也相信这个小伙子能够写出自己的文章,因为我知道最好的写作训练就是抄写别人 的文章。 徐林正现在一家文化杂志主持“封面人物”专栏,有点受了“招安”的意思,但他最本质 的是自由撰稿人。1998年春,他从南方一家晚报辞职来京,相当一段时间,他“领取工资 ”的方式是到一个邮局专用信箱里取全国各地媒体汇来的稿费。他来京初期的生存方式与 那些“自由撰稿人”类似,但他的不同之处是自己动手采写稿子,而且很快地就因为文笔 的泼辣迅捷和报道的视角独特有了一些知名度,当然稿子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至于有没 有把一篇稿子发给几十家媒体,我没问他,但我想不会没有,十几年前一稿两投还是个道 德问题而被人诟病,现在早就是大家的共识与共行了。 所谓“自由撰稿人”感觉上不是一个光彩的称谓,无论是新旧社会,自由撰稿人的阶层总 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就是依靠寻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坛剽客。 如这本书所披露的一些对象,也自称是“中国第一自由撰稿人”之类。 徐林正似乎天生跟文坛剽客过不去,2000年,他曾经列出了《中国当代10大文坛剽客排行 榜》,在网上和大小报刊上到处流传,这很有些“窝里斗”的意思。 我大胆地想,其实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 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 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 改变这种局面。徐林正与全国大量的媒体都保持了密切联系,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不发 北方发,他的批评揭露文坛剽客的稿子几乎从没有遭到过封杀;他的很多下了采写功夫的 观点鲜明、锋芒毕露的稿子被诸多媒体转发。而他的揭露文坛剽客的稿子,竟然也成了剽 客们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个灰色的幽默。 事实上,因为被指控抄袭而从笔墨官司打到法院官司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徐林正多次遭到 “我要告你”的威胁,却一次也没有被告上法庭。这一点,徐林正非常自信,因为他的文 章不是枯燥深奥的学理批评,也不是泼妇骂街的酷评,而是运用事实来说话。徐林正愿意 在收集资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徐林正经常把被批评者的反批评文章,补充到他的 文章里去,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建立在大量劳动基础上的自信。 徐林正的对文坛剽客的原则是,发现一个,曝光一个。但令他感到伤心的是,曝光的力度 越来越小——许多媒体不爱登揭露文坛剽客的文章——因为文坛剽客泛滥成灾,已经不是 新闻了。于是,徐林正想到写一本专著了。在这以前,他已经出版了两部有关文化批判的 专著《文化突围》、《文化嘴脸》。 事实上,文坛的剽窃现象——岂止是文坛——是一个延续多年的文化痼疾,徐林正的《文 坛剽客》,有那么一点剽窃史的意思,值得正人君子一读,当然也不能不让文坛剽客们借 鉴和学习。 (本文为为台海出版社出版的《文坛剽客》一书作的序)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