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易速利,你先写好论文吧! 尹连根 易速利,你先写好论文吧!等你写好论文后,再回国内同学术之不规范种种 鏖战不迟,假如你有志于此的话。要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持久战,我甚至悲观地 以为是一场世纪战,所以,你不必寄希望于速决战。 读到你与明安香先生间“切磋”的文章,我很振奋。振奋的,倒不尽在你们 “切磋”的内容,也在“切磋”这种现象本身。我以为,你的文章能在中国大陆 被登出来,这实际是对中国新闻学界前途的某种预示,和某种希望。不过,我觉 得对明安香先生该篇文章的评论与对明安香先生和《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的评 论宜分开来。 坦率地讲,如你一样认识到新闻学所存在的问题,肯定不止你一人。但如你 这样有勇气指出来,而且就单篇文章指名道姓地而不是拳头往空中随便乱打几下 地指出来,的确是少之又少。中国人向来都善作和事佬,新闻学界呢?更历来以 “和为贵”这条古训为上的。表面是为了和平,实质是为了和稀泥。 中国新闻学没怎么走上正道,学人们多认为乃中国政策使然。对此,我是不 敢太苟同的。这正像实务界内的一种流行说法:报纸办不好乃报纸功能长期定位 于宣传使然,我不敢太苟同一样。我的看法是,学之不进在学人本身。 “条条大道通罗马”。新闻法、新闻体制、新闻自由等既被不成文地目为禁 区,不谈就是了。不让谈这些,新闻学又不是活不成,天地大着呢。中国特色的 新闻学向世界特色的传播学转化,大势所趋。倘若几代人都在阶级性、群众性、 战斗性、商品性等这性那性的旋涡里沉浮,除了会落得个“不准谈性”的自我呛 水乃至陪葬的下场外,于学术自身大约是无益的。倘若以传播学为目标呢?则恍 若置身于别样世界,忽然发现要做的事很多。因为那些对于我们大都是些很陌生, 至多只是尚处在“鹦鹉学舌”的阶段。实证学派需要扎实的社会学方法为根基, 批判学派则基于深厚的哲学传统。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新闻学研究所缺失的。他 们对媒介功能、角色的解释、分析(尤其是批判学派),至少是令我麻牙与惭愧 的,刻薄一点地说,以前的新闻学算是白学了。可我们的新闻学人中,仍以孜孜 石乞石乞于这性那性的为多,少数瞄向传播学的则满足于生吞活剥、自己亦不知 所云的“急就章”、“速成著”。为什么不扎扎实实地投身于最基础的工作:对 传播学的译介中呢?记得看到台湾传播学者张锦华著的《传播批判理论》时,我 慨叹大陆为什么就没有一本这样的传播学著作?后来读到陆扬、王毅合著、由上 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这样一本旨在介绍相关批判学派理论的 著作时,我以为足以让新闻学人们汗颜,因为这两位学者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 前不久,又看到他们俩翻译过来的一本原汁原味的国外相关批判学派论文集,名 为《视点》(1)。 记得新闻有学无学之争还时不时地在学术界会热络一番,除了发几篇文章又 可以为评职称升博导贴点金外,我看不出有多大意义。我觉得,不如把这争辩的 精力蓄起来,做点有利于新闻向“学”前进的事情,比如放下花架子沉住气到哲 学系、社会学系,或者中文系听听相关课程,也是好的。精力之有限、宝贵与容 易被挥霍,想必尽人皆知。 近年来,乍一看,我国新闻学研究似乎还红红火火,但如果以曹树基先生将 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分为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 理规范的角度来看,则是泡沫一层。正因为缺乏规范,尤其是学术批评惯于“红 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若乳酪”性文字,所以,易速利与明安香间的 “切磋”愈醒目和耀眼,似乎如一道闪光掠过泡沫密布的新闻学研究上空。不过, 整个地看来,新闻学界这样的“切磋”性文字着实是微乎其微。我盼望着更多。 惟此,学术才会越来越走上规范的航道上来,才会真正成为令人敬畏的事物。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