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一个留美科学家的学生相当于几个中国的新院士? 苦口药 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对中国科技界水平有多少影响?回中国的留学人员与留在美 国的人员有多少差别?当然,这两个问题有连带关系。 虽然历史上中国有过多个留学潮,但中国留学生大量滞留现象,只在最近一次里 才发生。而且主要是在文革后上大学的人群中发生。文革以前大学毕业生,即使 是文革后出国过的,大多数都回国了。所以,以前的中国人才中,最优秀的人才 基本都是在中国,为中国服务,中国科技界的水平基本没有受人才外流、和人才 不足的影响,科技发展受过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其它因素的局限。而目前,中 国在体制、用年青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许多改进,但是,因为文革后进入大学 的优秀人才大量留学,其中留美人才更是大批不归,造成最优秀的人才中极少回 国。 有一对简单的比较,使人不得不觉得吃惊。这里比较的是最近有人提到中国工程 院最年青的院士之一刘德培教授,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 王晓东教授实验室的一位学生刘雪松博士。刘教授和刘博士都是文革后的大学毕 业生和留美学生,又都是分子生物学专业,进行比较较为合适。 刘教授据说是湖南医学院硕士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0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回中国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被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获“首届中青 年医学科技之星”;1994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 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人才基金;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当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 事长、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96年刘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不到 50岁,是中国工程院屈指可数的几个不到50岁的院士之一。从这些过程可以判断 说,刘教授是中国视为突出的年青才俊。 据介绍刘教授成就是“多年来从事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治疗研究,发现马利兰可 开启成年期胎儿型基因。发现珠蛋白基因小片段增强子与关键部位及其对转移基 因表达的作用。建立两种异常珠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具体而言是“发 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5篇论文被引用144次”。 到刘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996年为止,他发表了6篇英文论文,1990年在 《美国血液学杂志》发表一篇论文提出马利兰可以治疗严重地中海贫血,这个治 疗方法没有被广泛应用,到2001年,论文被引用了8次(而同一领域1995年 Charache等在另一美国杂志发表另一治疗方法,到2001年已被引用283次)。 1989年,刘教授因为在美国的研究而在PNAS(美国科学院杂志)发表一篇第二作 者的论文,该文至2001年被引用了108次,1992年,刘教授在美国又发表了两篇 PNAS论文,一篇是第一作者(被引用55次),一篇是第二作者(被引用36次)。 这三篇都是把珠蛋白基因引入老鼠,其中刘教授做第一作者的论文是分析调节珠 蛋白基因表达的DNA序列。这些工作都是领域里需要做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 类似研究做的人较多,但是后来大家不太有兴趣,因为这类研究有技术性,而思 想不多,创新性更少。在中国留学生里这样的水平是一般。刘教授以这样的背景 回国后,自己有实验室进行研究,在他当选院士的1996年前,还有三篇英文论文。 1994年在《中国科学》有一篇(2001年时被自我引用一次),1995年在《细胞生 物化学杂志》有一篇(迄今无引用),1996年在《自然科学进展》有一篇(2000 年自我引用一次),研究工作是刘教授在美国工作的继续。因为院士推荐一般在 当选前一年开始,所以,在刘教授被推荐成院士候选人时,这三篇里有二、三篇 可能还不能算在已发表的论文里面。即使在,也基本上可以说,刘教授当选中国 工程院院士的主要学术依据,应该是1989年到1992年发表的论文。其中三篇在美 国做的PNAS(一篇第一杂志、二篇第二作者)大概是主要成就。1996年到2001年, 刘教授还有英文论文发表,不过从研究内容到论文发表和引用的情况来看,都不 如在美国的工作,性质上,基本是同样的工作继续。 再来看刘雪松博士的研究水平。刘博士于1996和1997年有两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 生命科学界最难进的《细胞》杂志上发表,1997年有一篇第二作者的论文在《科 学》杂志。96年的《细胞》论文到2001年已经被被引用了一千二百一十七次。不 过,我们不能简单以引用次数来判断论文质量,而且还有一个领域研究人员数量 的差别。这篇论文是报道发现细胞色素C在细胞死亡中的关键作用,是该领域在 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技术上,这篇论文被认为是细胞死亡领域最漂亮地应用 了的生物化学。1997年的刘博士第二作者的《科学》论文,是证明一个抑制细胞 死亡的分子也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来作用的。这篇论文被引用1399次。 它把抑制死亡的机理和促进死亡的机理在分子水平联系起来了,也是细胞死亡领 域的一个重大进展。97年刘博士的《细胞》论文,是发现细胞死亡信号转导途径 中的一个新的分子,被引用624次,虽然其普遍重要性不如96年论文。 我们这样列出,不是为了针对刘教授和刘博士二个人,而是用一对例子来比较时 方便一些。中国还有比刘教授好的院士,但刘教授不是院士里差的。美国有许多 不如刘博士的学生,但刘博士也不是发表这样水平论文的唯一中国留学生。刘博 士的同学也有不错的,而刘博士的老师王晓东教授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看到这样 的差别,会引起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工程院在老一代杰出人才逐渐去世后, 水平降低到留美学生水平以下吗?中国支持的研究只是美国一般研究的继续?一 般水平的科学工作者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导后,会影响优秀留学生回国吗?中国 会从此失去许多优秀人才吗?中国会变成美国人才的输送库吗?……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