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邹承鲁:“核酸风波”不是学术之争 南方周末   2001-08-24 □本报记者 李虎军 □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 朱鹏程   编者按:自方舟子率先向核酸营养品发难、本报在今年2月22日作出 报道之后,“核酸风波”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其间,诸多“花边 新闻”也不一而足。众多读者,包括部分支持核酸营养观点的读者,也来函 来电期望本报就此作出回应。本报特刊登邹承鲁院士的有关专访,同时摘要 刊登大连珍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松先生致本报负责人的信。相信 读者当能从中作出评判。   78岁的邹承鲁先生,估计要让大连珍奥公司失望了。在“核酸风波” 中,这家生产珍奥核酸胶囊的公司,曾派代表找过邹承鲁,请他去大连“看 看”。“他们可能是希望我说说好话,或者是保持沉默。”邹承鲁说。   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当记者事先在电 话里提出想就“核酸风波”前去采访时,这位成天忙于科研的生物学家说: “这会占用我做研究的时间呀。”但是,邹先生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他接 受了采访。他明确告诉《南方周末》:“核酸营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这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 问题”。 核酸营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和许多国内外专家一样,邹承鲁先生告诉《南方周末》,核酸作为营养 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营养物是指有机体需要从外界吸取,并是维持生长发 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核酸并不在营养物之列,因为核酸在人体细胞中 大量存在,不需要服用外源核酸。外源核酸进入体内,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利 用,而是将被彻底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等正常人都不缺的普通小分子。   邹承鲁说,一些核酸营养品支持者“在偷换概念”,他们采取的手法是 ,把“核酸类物质”偷换成“核酸”,把“代谢”偷换成“营养”。   “核酸风波”中,今年2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和2月 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听证会”非常有名,而这两个会议都挂上了核酸 类物质的名头:“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中国核酸类物质 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蓉教授撰文“谈谈核酸营养”时,特别强调,英国的 《自然》杂志是“极具权威性的杂志”,而1970年该杂志上一篇题为《 酵母摄取量对年轻男人尿酸代谢的影响》文章,确定补充食物核酸的适宜人 群日安全摄入量是2·0克。   经方舟子查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曾在发展中国家推广酵 母菌等单细胞食品,看中的是这类食品蛋白质含量高,但是酵母菌的核酸含 量也很高,而众所周知,外源核酸摄入过多会导致痛风或肾结石。方舟子说 ,《自然》这篇论文说明的是,如果从酵母菌食品摄入的核酸,每天不超过 2克,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会造成危害不等于就对人体有益,只不过 是废物而已。这是在警告从食物中摄入的核酸不能过多,是在否认核酸营养。   堪为佐证的是,今年3月1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 希望与炒作》的社论,评论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其中也提到了中国的“核酸 营养”骗局:“一旦一个项目开始运行,就很难被批评……几年前,‘核酸 饼干’成为热门产品,所依据的理由是核酸是必需营养物……像一位海外华 人说的:‘根据假论文制造的假药。’” 请拿出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   大连珍奥在学者圈里找到了一位有过亲身体验的支持者———山东大学 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陈鸿麟教授。据6月8日《大连日报》文章, 陈鸿麟教授说,“我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20多年了,什么药都吃了, 什么偏方都治疗过,两个指标一直也没下来,可我服用珍奥核酸半年后,血 糖基本正常了,尿糖开始转阴,这就是事实。”此后,陈鸿麟教授在应本报 之约就此写的信中还说:珍奥核酸产品已经对原料中的核酸大分子进行了分 解预处理,是一种提高了人体对核酸吸收利用度的复合制品。   邹承鲁则认为:“搞研究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不做双盲实验,在没有对 照的情况下,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凭什么说是珍奥核酸的作用呢?”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程光胜表示,“核酸风 波”见解对立的两派根本分歧在于对“核酸营养”这种新事物的认识态度, 他不屑于和某些反对者争论,因为这些反对者没有实验数据,只是守着教科 书的结论,要不就是某个权威的论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李蓉说:“我们的动物实验和国外的人体实验都证 明,日安全补充剂量为2·0克。”她认为,一些专家不去检索跟踪研究进 展并用科学研究加以验证,仅凭过去的知识肯定或否定某一新的学术观点或 研究进展,就容易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看法。   邹承鲁提出的质疑是:“他们用什么动物做的实验?实验数据又发表在 哪儿?   “有人说,不要拿学术界的权威来压人。但是,如果拿出真正有说服力 的论文,谁也压制不住。而且,核酸是条件型必需营养物的说法如果成立, 实验能够重复,得到同行认可,论文肯定可以在很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卫生部的审批程序也应当改进,要求申请者拿出正式医学刊物上发表的证 据。” 卫生部关爱珍奥核酸?   卫生部3月21日就核酸保健品发出的通告,被6月8日大连某报称为 ,“短短数语,让核酸保健品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政府铁定支 持不改初衷”,“国家对核酸保健品的推广,特别对珍奥核酸的关爱从未间 断和动摇过”。   这“短短数语”是:“卫生部批准的含核酸的保健食品是经过严格审查 的,符合有关审批规定。迄今尚无充足的科学证据否定其安全性和功效作用 。”   珍奥核酸胶囊获批准的功效是“免疫调节”。据其产品说明书,每粒胶 囊重350毫克,其中核酸(DNA+RNA)不少于200毫克。显而易 见,核酸是珍奥核酸胶囊的主要成分。   而卫生部通告作出的解释耐人寻味:核酸保健品获批准的功能“是针对 产品而言的,而非特指产品中某一原料”,是配方中各种原料共同作用的结 果。通告还透露,10种核酸保健品的组成原料除核酸外,还有其他一种或 数种原料,如绿豆、赤豆、豇豆、黑豆、土豆粉、叶酸、油菜花粉、维生素 C等。   邹承鲁认为,核酸不是营养物,所谓核酸具有免疫调节功效或其他一些 功效的说法,同样也站不住脚。绿豆、赤豆等等,极为常见。既然如此,“ 严格审查”具体指什么呢?究竟有没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肯定核酸保健品的安 全性和功效作用? 非学术之争,是道德问题   去年,乔宾福曾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 秘书长的名义在上海某报发表了一篇介绍核酸营养的文章。身为该学会理事 长的邹承鲁随即给乔去信,告诫他不要用学会头衔发表文章,替商家说话。   可是,到了今年2月11日,乔宾福干脆以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的名义 在上海召开“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为核酸营养品辩护。对 此,邹承鲁表示,希望在今年9月的学会全会上形成一个决议,要求学会成 员不得以学会名义发表带有商业色彩的文章、举行带有商业色彩的活动。   《南方周末》今年2月22日的报道中,援引了巴尔的摩、伯格、阿尔 伯这3位诺贝尔奖得主对核酸营养品的批评。后来,曾使用38位诺贝尔奖 得主照片作宣传的珍奥公司,终于找到了阿尔伯。   大连珍奥公司董事长陈玉松称,阿尔伯告诉他,老年人或某些病人体内 核酸降解和合成功能可能降低,还有不能消化足够食物的情况,在这些情况 下,人们就需要补充核酸,“我每天吃维生素,以营养品的方式来补充核酸 也是同样道理,在合理范围内多服也不会有害”。   身在美国的方舟子等人特地询问了阿尔伯博士。阿尔伯博士回电话说, 珍奥公司董事长陈玉松通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位华人学者找过他,他很 客气地接待了陈,但从未说过人需要补充核酸的话,他自己也不吃维生素。   这让邹承鲁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山东某大学一位教授, 声称其研究工作赢得了诺贝尔奖评委的青睐。邹承鲁就向这位评委求证,得 到的答复是,该教授在瑞典时确实拜访了他,他不过是出于礼貌,对其工作 表示感兴趣而已。   邹承鲁说:“珍奥公司是在借教授之名,借大学和科学院之名进行商业 炒作。近年来,各单位教授评得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业炒作的风气 。‘水变油’不是曾经有哈工大那么多位教授支持吗?不是也说有实验数据 吗?问题是,这些实验数据得到同行的验证了吗?”   早在1993年,邹承鲁就和其他13位院士呼吁,尽快制定《科学道 德规范法规》。今年6月,邹承鲁参加了一个意义非同寻常、有近30位院 士出席的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座谈会”。会议决定组 成“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起草小组,组成“反学术欺诈行为”研 究小组并进行调研。但是,邹承鲁说,这样的工作执行起来难度很大。 (本文未经邹承鲁先生审阅) 对“核酸风波”报道提出异议 南方周末   2001-08-24 大连珍奥公司董事长致函本报   今年5月17日,大连珍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松先生给 本报负责人发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就本报关于“核酸营养品”的批评报道 提出诸多异议。以下为来信摘要:   2001年3月1日(编者按:应为2月22日)的《南方周末》在头 版发表了记者杨海鹏的长文,标题赫然为“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 酸营养品”。可是细观全文,不过是几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所表示的一点“异 议”,根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指斥”的意思。并且,杨先生并没有直接采 访3位科学家,而是“通过同行”“辗转采访”。所谓“同行”,就是在美 国注册的“新语丝电子文库”,站主就是挑起核酸风波的中国留美学生方舟 子。方舟子曾出语惊人:“核酸营养是商业大骗局”,因此,说“方舟子指 斥中国核酸营养品”才是准确和恰如其分的。   2001年3月下旬,我们给戴维·巴尔的摩教授写信请教。教授很快 给我们回复:“我对营养品是否有价值一事是没有特别的认识的,但是我怀 疑像核苷这样的带电荷分子是否能充分地进入细胞内,特别是营养品是更大 的核酸的话。除非经过消化分解,否则更难进入细胞。但是,关于核酸吸收 一直有新的机理发现,这些新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原来的认识。”对于我们 询问他是否曾发过一封“否认”(或“指斥”)核酸营养的信,教授说“我 不记得我给任何人写过任何东西(关于核酸营养),我也不知道你所提到的 那篇网上文章。”   2001年4月17日,我本人到瑞士巴塞尔拜会了阿尔伯教授。他说 :我不是营养学专家,我的研究领域是微生物遗传的进化……关于核酸营养 ,可总结如下:核酸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和其他生物分子一样,核酸也 要新陈代谢。核酸的补充可从两方面看:①体内合成;②体外摄入。在谈到 是否需要补充外源核酸时,阿尔伯教授说:维生素和氨基酸可以从食物中摄 取,但人们仍以营养品的方式来做体外补充,我自己就每天吃维生素。以营 养品的方式来补充核酸也是同样道理。在合理的范围内多服也不会有害。教 授还说:在特定的生理情况下,如年老,如某些疾病,体内的核酸合成功能 可能会降低。其他还有不能服用或不能消化足量食物的情况。如果上述情况 发生,人们即需要补充核酸,如用营养品的方式。当我就我的公司在做核酸 知识科普宣传时使用了教授的肖像并为此表示歉意时,教授说,听了您的陈 述和道歉,我能够理解。就我个人说,这毫无问题。我赞赏贵公司以科普的 方式向广大中国人民作核酸知识推广的努力。   请允许我稍费点笔墨扼要介绍一下核酸营养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核 酸用于营养保健,应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始,八九十年代盛于日本。我 国自90年代初有公司着力开发,国家卫生部于1997年审查批准了第一 个功能性核酸保健食品,至今得获批准的同类产品约有十几个。现代分子生 物学理论证明:核酸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对生命具有极为重要和 无可替代的作用。经检索最近10年来美国的权威专业杂志《营养学》、《 营养学杂志》和英国的《英国营养学》杂志,其中阐述核酸营养的论文有上 百篇。美国的著名药厂SANDOZ、最大的保健品连锁销售公司GNC、 最大的营养品网上销售公司VITAMINSHOPPE.COM等数十家 药厂和营养品、保健品公司都在生产和销售核酸制品。日本核酸营养保健食 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更为活跃。日本著名营养学家松永政司博士从198 2年起就专门从事核酸营养研究,至今已有18年之久。他称核酸是“第七 营养素”、“人类最后的营养素”,他撰写的阐述核酸营养的科普著作就有 近10本。我国对核酸的研究开发也十分重视。国家科技部、计委、经贸委 分别将大规模的药用核酸合成、纯化列入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 目录中。核酸营养学则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项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蓉教授担纲)。由于核酸的营养保健 功能为科学界发现和认识还只有30多年时间,也由于核酸本身的机理较为 复杂,因此,如果哪些专家学者对核酸营养、核酸保健食品有不同看法,愿 意通过媒体发表商榷性意见,或者是记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之后发表的批 评性文字,我们都能够理解和承受,即使为此展开争论也无妨。全中国都知 道,核酸保健食品是经过国家卫生部严格审查批准的,今年3月21日卫生 部又在一个公开举行的通报会上重申了核酸保健食品的功能。这至少可以证 明:核酸保健食品并非“骗局”,也非“欺诈”,同样也不应被视为“伪科 学”。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