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翻译是否必须要字字对应?   作者:Badhelper   这几天,‘最后诊断’、‘信达雅’、周方舟等几位网友就翻译问题发表了 很精辟的见解。我在此想接着他们的话,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我这里的标题,‘翻译是否必须要字字对应?’ 其实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因为所谓‘字字对应’,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起码可以举出以下四个现象, 来证明这一点。   第一、歧义。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体现。人类社会内容的丰富,决定了 语言含义的丰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语境、对于不同的受众,也会有 不同的意思。比如,这些天网上有许多人在讨论‘不折腾’如何翻译成英语,其 实‘不折腾’,即使‘翻译’成汉语,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第二、双重含义。比如‘百花齐放’,既指各种花卉一齐开放,也指艺术上 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第三、简约。对于讲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由于文化和知识背景相同,往往 可以做到大幅度地省略,因为背后和周边的含义是共同接受、毋庸道明的。比如 说‘慎独’,就并不是‘谨慎地孤独’、或者‘小心孤独’的意思,它来自<中庸> 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即使是在独处的 时候,也要注意克己修身。这样的意思,单纯地从‘慎独’两个字是看不出来的。   第四、成语。很多成语,其字面意思与其意在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的距离。比 如‘胸有成竹’、‘守株待兔’、‘鬼斧神工’、‘走马观花’、‘风声鹤 唳’、’杯弓蛇影‘、‘万马齐喑’,等等。   这样,即使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某个词的原意究竟是什么,是需要费一些 功夫去探究的。更不用说,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要做到处处都 能切合原意,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上都有深厚的造诣, 从作品的标题到内容都要仔细考虑,来保证最后的译名既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 同时在目标语文里也是简洁生动雅致的。<悲惨世界>是我生平读过的第一部外国 小说,它用善良的人的受难和互助,表现了人的同情心的伟大,同时温婉地谴责 了人世间的重重不公正。用<悲惨世界>的译名,再贴切不过了。   我的文章的标题之所以问‘翻译是否必须要字字对应?’ 是因为 Goodhelper 网友说:   ‘...错翻错译极其普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翻译工作的   根本原则“忠实原意” 的认同。   ‘雨果的小说《Les Miserables》本意是“悲惨人物”,那么在翻译是就应该   翻译成“悲惨人物”,或者如果你认为还不是太准确,干脆就音译为“拉米则   瑞”,而不能是“悲惨世界”。因为那是不同的意思。那就加入了翻译者自己的   理解和延伸。那么其他人是不是就可以翻成“世界的悲惨” 或“悲世凄凉” 啊?   那样的话,严肃的文学不就沦落为香港烂崽们翻美国电影名的境界了吗?’ (XYS20090221)   这里 Goodhelper 所说的,其实是完全要按照字面来翻译,这其实是‘忠实 原字’,而不是‘忠实原意’。按照这样的标准,‘胸有成竹’是不是应该翻译 为‘胸中装着现成的竹子’?‘鬼斧神工’是不是‘鬼的斧头和神的加工’?   即使是相互比较接近、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照字面直译的欧洲语言, 也有一些不完全按照字面的翻译。比如:   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的<追忆逝水年华>,法文是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字面意思是‘找寻逝去的岁月’,而英文本一直是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回忆过去的事物),直到1992年才有了新译本 In Search of Lost Time,现在则两种译名并行于世;   弗罗姆(Erich Fromm) 的 Die Furcht vor der Freiheit,字面意思是‘对 自由的恐惧‘,英文本则同时有 Escape from Freedom (逃避自由)和 Fear of Freedom (恐惧自由)两种译名;   雨果本人的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的英文译名是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圣母院的驼背人),去掉了 Paris, 加上了 Hunchback。   按照 Goodhelper 的意见,这些是不是也是‘烂崽’式的翻译? (XYS20090224)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