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答胡化凯   作者:祝亚平   看到胡化凯的回应文章,理直气壮地坚决否认抄袭之举,就差没有指责本人 诬告了。不得不再作如下应答(如我不应,自然便是诬告。)   一、胡文标题为《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我当年作业的标题 为:《感应论——古代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胡化凯既然信誓旦旦地说:“根本 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他关于“感应论”的作业。”那只能说明,这篇文章是两 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做出的极为巧合的论文。事实上,我的那篇作业在科大科学史 研究室肯定有存档,而且标题应该登录,文稿也是有存档的。至于是不是将所有 的作业都退还,我记不清了,但至少这篇我是交了上去的。胡化凯博士毕业后留 校做了研究室主任的。如果说既没听说,也没见过,谁信呢?也许只有将档案里 的资料检查一遍,便自然有分晓。很明显,我做不到这一点。   二、主体材料的相同   谁都知道,这种类型的论文,主要是收集资料,从古书中摘抄相应的材料, 然后稍加分类整理,分析提炼便可成文。主体的工作是资料工作。我清楚地记得, 当时我是将有关“感应”的资料摘抄下来,包括去查《说文解字》之类的书。   《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从心, 咸声。”后来引申为事物内部的 相互作用。如《庄子》云:“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感周之颡而集于 栗林。”这里,非独人有“感”,鸟鹊亦有感。《易·系辞》曰:“咸,感也,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说明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叫“感应”。 所以道家说:“阴阳相感通而生和气也”。——祝亚平《道家文化与科学》P81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 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周 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 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 行”等。当感与应连用时,前者表示主动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动一方的反应, 正所谓“感而后应,非所设也。”唐代孔颖达对此说的最为明白:“感者,动也; 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因此,感应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两事物间 的作用与被作用过程。——胡化凯《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 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4期   眼明人一看便知,材料的引用顺序何其相似。另外,胡文中的孔颖达条,原 本我的作业中就有,因为收入《道家文化与科学》,因其非道家,而是儒家,故 删掉了。   至于后出的论文,完全可以将前此作者引用过的材料,一一拿来使用,只须 注明原文出处,根本不需要顾及别人曾经做过的资料摘抄工作,这已是常例。胡 文与我共同的引用的条文极多,简直无法一一例举。再说那篇作业我也早就扔掉 了,如何能一一举证?   三、结论的大致相同   我书中的“感应论”一节,主要观点是指出道家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 感应,其中介是元气。主要应用的是对磁现象、静电感应、潮汐、生物与气候的 变化等。基本结论是:   “感应论”是建立在“元气说”基础上的。“气”是感应的中介物质,“感 应”是气的作用形式之一。“感应论”的中心内容是“物类相感”或“气类相 感”。感应可在同类物质间发生,也可在异类物质间发生,关键在于其“气性” 是否相同,内部的“数”是否一致,即是否具有共同的变化规律。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感应论”已包含了“场论”和“信息论”的思想。 从感应的作用形式来看,它与场的作用极为相近。“感应论”所解释的磁场、静 电场、场效应等,正是今天场物理所研究的对象。感应本身也包含了信息传导的 作用,“感”与“应”是信息传递所引起的变化,还存在着信息的反馈机制。所 谓“有感必应,应又生感”。外界的信息传递到生物体内,引起相应的变化,这 正是生物节律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把“感应论”看作是原始的场论 和信息论。在中国古代能有这种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祝亚平《道家文 化与科学》P84   看看胡的论文:   感应论认为,感应双方以元气为中介。……限于我国古代的科学认识水平, 这种以元气为中介的感应论不可能与事实完全相符。但是,从科学发展史上看, 自然感应论以气为中介对声音共振、电磁吸引和引力作用等现象的解释,在现代 科学的场物理学产生以前,可以说“是最接近真理的 ”。   既然感应双方以气为中介,弥漫于空间的气将作用双方相互联系在一起,那 末,它们的作用就不是超距作用,而只能是接触作用。正因如此,唐代窦 叔蒙 在《海涛志》中用“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描述二者的感应作用。由于气的 居间中介作用,感应双方无论远近,都可产生相互影响。三国管辂说:“苟精气 相感,……无有远近”;[25]北齐刘昼说:“物类相感,虽远不离;”[26]表达 的都是这种认识。中国古代自然感应论的近距作用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场作 用 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胡文   用相同的材料,说相同的话,写标题大致相同的文章,很有意思吗?   三、胡认为“气性相感”出自张秉伦先生的《备课讲稿》,可是也未见胡的 论文引用或感谢张先生一句。只是受到启发而已。张先生讲课我听过,而我的作 业也正是交给张先生的。胡文97年才发。我95年便已毕业,时间上也是一目了然。   以上是为应答。 (XYS2009111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