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温家宝“被纠错”?公众迷信总理和无知?   作者:陶世龙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初二(五)班和学生坐在一 起连上5节课,并在听课后对这5节课作了点评。9月10日,“总理听课发现地理 教材出错陕甘被划入华北”,由邓兴军在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报道出来 (2009/09/10 01:14)一时舆论大哗,纷纷指责教材,赞扬总理纠错。(“温总 理在听课时发现教材错误地理课本竟将陕甘划入华北(中国少年网)”、地理教 材将陕甘划入华北温总理听课发现即纠错(中国网)等等)。或称这是“中国教 育的耻辱”。(从温总理听课指出地理教材中的错误说起(齐鲁晚报))   9月11日,媒体作了上述报道的第二天,中国地图出版社网站发出《关于最 近媒体对我社地理教材有关报道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并在答复 记者时明确表示,课本上所表述的“华北地区”,乃是自然地理概念,而非行政 区划。陕西、甘肃的一部分属于“华北地区”,有众多权威专家科研成果,全国 高校地理专业师生普遍使用的教材,以及《辞海》的解释为依据.;之所以引起 如此大的关注和风波,完全是由于某些媒体断章取义,误导性的采访和报道所导 致。(地图出版社 : 甘陕“错”归华北是误导)   出版社这个“说明”,最初并未受到公众注意,而是10天以后,9月21日, 一些主流媒体报道出来后,才又引起一番热议。(媒体报道温家宝为地理教材纠 错相关出版社回应200909月21日 14:51中国新闻网;温总理为地理教材纠错出版 社回应称“没错”2009年09月21日17:10 人民网-社会频道)而舆论也从指责教 材转为赞扬出版社敢和总理争论了不起(2009-9-23鲁中晨报)。虽不能说是一 边倒,但就网上所见,认为温家宝“纠错”纠错了的,显然占多数。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韩咏红注意到,出版社“没有直接点名任何人,只是批 评‘个别报纸和网站等媒体’对该社的地理教材‘进行了不实报道’,但是其声 明显然是对媒体所称温家宝‘纠错’的反驳。出错的不是出版社,而是总理。” (中国国家领导人“被纠错”,2009-09-21)   据我所见,开头舆论就教材展开的批评,有对教育不满的情绪爆发;而后出 现的戏剧性变化,则是人们发现,出版社的行为,体现了领导人说了也可以反驳 这种精神,因为“在学术界曾经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权威决定学问、官员左右学 术。”所以这次出版社“反驳”总理是一个好现象(金羊网2009-09-24 09:03:40)。“先不说教材到底存不存在错误,因为作出判断的出发点不同,标 准答案也就不同。单单从温总理先讲出异议,出版社能作出回应,并坚持说自己 没错这么一件事来看,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透过这一现象,让我看到了总理的 大度,出版社的大胆,都难能可贵,对双方对知识的苛求态度表示敬意!”  (董宏达:从教材出版社对总理纠错“不服”说起 2009-09-22 10:25京报网)   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精神是应当提倡的,不能因为 提意见的是总理而给他加分,但也不能因为他是总理就给他减分,究竟谁是谁非? 最后还得根据事实,按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标准来判断。遗憾的是,围绕是非 的争论并没有进行下去,特别是很少见到中学地理教师和地理学家参与,而多是 着重在欣赏精神,撇开是非不问。因此争论尽管热烈,具体到这堂面对初二学生 的地理课究竟该怎样讲才对,很少涉及。正如梁煜璋先生在《争论出的"进步"却 无视总理纠错的"初衷"》中所说:“温总理为地理教材纠错,显然是为着中学生 的学习不被误导而提出的,但后来这个问题随着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声明而变得越 发复杂了,成为一个专门的问题,甚至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样一 来连专家权威都要争论的问题,那些中学生们又该如何去正确地学习呢?”   事实上也已经遇到了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学地理教材至少有三种版本,西城区目前使用的是中 图出版社的版本,海淀区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一些区县使用北 师大出版社编写的教材。在海淀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华北地区与老教材一致,仍为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说明”称:“我社出版的该地理教材,其讲述的“华北 地区”范围在课文中的表述为‘北界是长城一线,南界是秦岭—淮河一线,西界 是青藏高原东缘,东临渤海和黄海’,很明确是自然地理概念的分区,而非行政 或经济概念的分区。”。“由此看出,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含了 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说的不错,对已具有自然地理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明确,但对没有自然地理 知识与概念的人来说就不一定明确,特别是这些初中二年级的孩子。   因而北京晚报的读者唐先生提出:“有一个问题我想问教育部门,西城的孩 子学的是陕西、甘肃在华北地区,海淀的孩子认为在西北,如果北京市统一考试 出此题,到底标准答案是什么呢?”(温总理听课发现教材有误引热议 陕甘宁 究竟属哪里,2009年9月23日北京晚报)   不仅是考试如何回答才对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把陕、甘、宁,即使 是它们的一部分归入华北来对待,那么西北大学是不是该“正名”为“华北大 学”?读者在读到范长江的名著《中国的西北角》(1935)时,会不会以为书名 应该是《中国的华北》或《华北的一角》才对呢?事实上人们也不会按这本教材 对华北地区的划分来理解。   须知“华北”、“西北”都是通用的词汇,是在中国人的语言中长期使用, 约定俗成大家已有共识的概念,并为公权力所接受,一度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行政 区划。取消行政区后仍为社会所习用。作为自然地理概念的“华北”、“西北”, 并未成为社会的通识,局限在专业领域内使用。   从历史上看,在1950年建立“西北行政区”以前,早已在使用西北来表示陕 甘宁等省区,如杨虎城的西北军,国立西北大学等都是因地处陕西而得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利民研究员的研究还发现,“‘华北’一词是 在16世纪末由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后来才从英文翻译过来,并在20世 纪20年代前后作为有一定地域概念的词汇被民众接受。”(温总理听课发现教材 错误 天津专家详解"华北" 天津网,2009-09-16 09:58:06)   因此“温总理听课后质疑中学地理教材事情报道后,媒体和网络大众所表达 的声音”,不是“恰恰体现出当下媒体和公众对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无知。”(易 苇航《对温家宝质疑中学地理教材的质疑》)“众多网友和论者自己不懂地理知 识,只迷信总理的身份和权威”,(总理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搜狐 2009年09月 22日08:37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陌上青)而是说这些话的人离开了常识;这些 作者的身份不明,他们自己的地理知识有多少,也值得怀疑,难道就比公众高明?   事实上专家在制定一个名词的时候,倒是应该考虑到公众的习惯。“华北”、 “西北”或“华北地区”要成为一个专业学术名词,也应有它特定的表述形式, 方能体现其科学的内涵,如使用“华北地台”、“华北古陆”、“华北平原”、 “西北内陆干燥区”等称谓。作为自然地理分区,简单地用“西北”、“华北” 表示,不能表现出其自然地理特性,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 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是以“西北干旱 区”、 “东部季风区(下含‘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来表示。   再说,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然地理仅是地理的一部分;自然地理 不能与地理划等号,自然地理的的“华北地区”不能等同于地理的“华北”,也 应该是常识。作为中学的地理课,这个地理当然是综合的,因此,固然如中国地 图出版社的说明所说:陕西、甘肃的一部分属于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 有众多权威专家科研成果,全国高校地理专业师生普遍使用的教材,以及《辞海》 的解释为依据,不能说他们搞错了。但这里不是展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而是讨 论初中教材如何表述才恰当,难道可以用坚守“学术立场”来回避现实存在的问 题吗?   而且从学术来看,如易苇航的《对温家宝质疑中学地理教材的质疑》中列出 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就有七个之多。能有七种方案出现,就说明专家们对中 国的自然地理区划的认识尚未完成,仍在探索,还会修正。如是在做科学研究, 按自己的认识处理,当然可以,但现在给初二学生学习的教材,古训:“学不躐 等”、“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礼记·学记》)都是说教学应当循序渐进,我 以为是经验之谈。难道可以不考虑教学效果,我行我素吗?我在《温家宝“被纠 错”?我看问题还不止是地理教材》(2009-09-22 22:27:45)一文提出,这中 学的教材该怎样编,怎样教,才是更应该关注的问题,不止是地理,还有其他教 材,特别是历史。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现在还是这个看法。   2009年10月13日。 (XYS2009101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