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从谢泳与方舟子看到学界的希望   作者:陶世龙   2009年2月21日,方舟子先生在新语丝发出一篇《文科学者也应掌握英语》, 说的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泳的一篇短文《英国旧书店给张申府的一封信》, 因为他对这封英文信理解错了,自然立论也就失去了根据,并由此论及当今文科 学者也应该重视学外语的问题。这个问题相较于在当今学界有的人明明错了,还 要装聋作哑,或不顾事实狡辩,乃至倒打一耙,门生、弟子也一拥而上拍砖。实 已不算什么问题,但仅过三天(2月24日),就看到发在新语丝上的谢先生的回 复《谢泳答复方舟子《文科学者也应掌握英语》》,由衷地承认自己的阕失,还 要将方先生的文章推荐到发表他的文章的杂志去发表,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因为 在今天,象方先生这样敢于揭短和谢先生这样不护短的学者都太少了。   谢先生的回复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答复方舟子《文科学者也应掌握英语》   方先生:今天看到你的文章,感谢感谢!我三十年前学过两年英文,后来再 没有用过,我只能看极简单的英文。我已把你的大作推荐到发我文章的杂志,我 想他们会有兴趣。再次感谢你的批评,以后看到我文章中的错误,一定要指出来, 越严厉越好!听说你是福建人,希望下次回乡时能来厦门大学看看,我可安排你 来演讲。   谢泳 2、23   我想谢先生能真的作到闻过则喜,当由于自身的修养,同时估计也与他多年 来研究上世纪那些学者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有关。说道这里,我想就方先生说的 “现在国内研究民国学界、文人,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把那个时代当成了过去 好时光,把那些文人当成了高不可攀的高人,缺乏起码的客观、严谨,夸大其词, 借昔讽今,做政治文章倒也罢了,能算什么学术研究呢?”补上几句。   的确,当前是存在一种翻烧饼、向后看的倾向,而且不止是要回到民国,更 多的还要歌颂大清王朝盛世,甚至向往原始生活的幸福呢。但民国时的学界,特 别是人文学界,从整体来看,就其风气而言,确有许多今日不及之处,无须夸大, 一比就清楚。就拿那时没有空邮,没有互联网来说,他们要获取信息,搜集整理 资料,是很费力,要下苦工的,但是在今天,有这样好的条件,至少是在人文学 科方面所出的学术成果,有几许能与那时相比?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所不同, 但如就基础理论而言,也未必比那时在世界上更有学术地位。   就我所知,至少那时的学者在闻过而喜和学术民主上,比今天强多了。即如 谢先生这次的表现,今天会感到有点意外和稀罕,但在那时却是平常事。   举两个先父经历并留有记载的例子。   一是胡适之先生,在他任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的时候,“常举行研究报告会, 由研究生提出研究报告,所主任及导师加以批评。有次一位姓韩的研究生,提出 一篇有关隋唐之际佛学的研究报告,宣读完毕之后,他以所主任资格首作批评, 滔滔不绝,刚说到中途,韩君突然打断他的话头说:“胡先生,你别再说下去了, 你越说越外行了。”随即把他批评错了的地方指出来,他毫不动气,立刻停止批 评,请韩君导师佛学权威汤锡予先生(用彤)对韩君报告继续加以检讨,报告会 刚结束时,他说:“以后举行报告,最好事先让我们知道题目,以便略作准备, 免得象我这次对韩君的报告作错误批评啊!” 他并未因此怀恨韩君,对韩君反 而特别重视。”。(陶元珍:胡适之先生的民主风度)   再一例是金毓黻先生,父亲在东北大学任教时,写了一篇《辽东公孙氏事迹 杂考》,指出了金毓黻先生所编《东北通史》中的一些错误,而这篇文章却就是 在金先生主持的东北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东北集刊》上发表出来。金先 生在文末还特别加了一段话:“谨按陶君此作,考证精当,多为论史者所未及言, 其於拙著,更能多所纠正,为之钦服无已,他日通史再版,自当据以改订,谨志 数语,用表谢忱。 毓黻附识。”   我不知今天能这样闻过而喜的学者还有多少,但少有听说,倒是一触即跳的 屡有所见。所以对这次看到方、谢二先生的君子风范,大受鼓舞。因为如能开启 在学术领域中敢于揭短和不护短之风,中国的学术就大有希望。遂为此记。   2009年2月25日。 (XYS20090225)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