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整治学术不端,是否真刀真枪上场?且看如何对待新语丝方舟子   作者:陶世龙   2009年11月19日,羊城晚报发表了李隼就教育部日前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 小组一事写的评论:《整治学术不端,期待真刀真枪上场》,一开始,仅看标题, 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要说“真刀真枪”,方舟子和新语丝网友不是早就在这么干 了么?也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正直之士对反对学术腐败,或曰整治学术不端都 作有贡献,不少人还是实名举报,不怕担责任。   看下去,明白了,作者是针对教育部而言。因为“在今年三月,教育部就发 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对本 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并建立健全处理学 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同时,首次较为详细地列举了当下较为常见的学术不端 行为。相关态度不可谓不明确,药下得不可谓不猛。实际情况的反馈却演绎成了 黑色幽默。”其实要多查一下,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发布过被尊为中国学术界 的第一部学术宪章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呢。   相比之下,民间的反对学术腐败,包含着整治学术不端,一直在动真格的, 方舟子主办的新语丝网站最突出,有目共睹,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官方的机构和 媒体的支持,当然也必然要受一些人反对。他们极力妖魔化新语丝,袭用巫术 手法诬之为“信誉死亡站”,或不遗余力地对新语丝方舟子和支持他们的媒体及 个人大肆造谣诽谤,甚至诬反对学术腐败为“反华势力”配合美帝国主义扼杀中 国科技云云。   到今天,学术界的腐败暴露得越来越清楚,方舟子及众多新语丝网友为什么 受到如此强烈的攻击,也逐渐能为人所认识。《整治学术不端,期待真刀真枪上 场》的作者说得好:   不正视学术圈里既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和裙带关系,要想寻找到一个 打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殊非易事。很多打假案例最终结果的不了了之和轻描淡 写,与利益相关方的群体性自保和袒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高校在面临体制内 的学术不端行为时,不仅习惯于,而且擅长于内部消化“矛盾”,在侵权的双方 之间充当和事佬,处理起来厉行“拖字诀”,更有甚者,还乐于共同进退,攻守 同盟。   新语丝方舟子揭发出来的学术腐败事件,其过程正可以作为这些话的注释。   作者还说:   “真正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教育部监督下的高校自查,而在于完善细化各类 惩戒制度,必要时,寻求司法力量的支持;以及能否形成学术打假的独立力量, 这种独立力量应该包括教育和司法体制内的上层执行力量以及体制外的民间力量, 这才是决定学术打假成效的另一个关键。要扫黑,先打掉保护伞,一样的道理。”   说的也很对,要反对学术腐败或整治学术不端,必须先打掉它的保护伞,而 且还不能忽视教育和司法体制内可能就有它的保护伞。从新语丝方舟子的打假罕 有实质性的结果,乃至被恶人先告状来看,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   作者说:“教育部打假机构的设立,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在这种进步中, 除了一种最基本的良善姿态,暂时还无法解读出更多的内涵。教育部牵头打假本 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而以眼下的学界现状看,尤需要有更多的实际内容,我们有 足够的耐心和热情,期待真刀真枪的上场。”   我看如何对待新语丝方舟子的打假就是一个重要的实际内容,那里有不少现 成积案等待行政当局(教育部、科技部等)去处理,还有司法如何作到公正,保 证公民的权利而不给搞学术腐败留下空子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更为现实的是,有关部门应该查清是谁在那里时不时地屏蔽新语丝网站,及 时处理,以方便公众举报学术界的腐败。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 书记贺国强指出,要“真正为群众提供一条便捷、畅通的监督渠道,进一步调动 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 倡廉的积极性。”(贺国强强调反腐倡廉要高度重视 网络举报,为群众提供一条便捷、畅通的监督渠道)对学术界不能例外。   2009年11月20日。   整治学术不端,期待真刀真枪上场   2009年11月19日羊城晚报   □李 隼   为了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日前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负责 制定高校学风建设的相关政策、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且组织对重大学 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等。消息传出,眼前升起的应该是一幅学 人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颔首称快的喜悦图景了吧?———且慢!尽管以最普 通的、最基本的、最保守的善意,营造类似乐观的情绪有可能最终还是要遭遇当 头棒喝。答案很简单,对于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教育部的牵头打假和明确表态, 并不能提供一条有效治理的清晰路径。   首先,作为公立高校的直接领导和管理部门,教育部有义务、有权力、有责 任去设定铁律,杀一以儆百。此前,在今年三月,教育部就发出了《关于严肃处 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 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并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 机构。同时,首次较为详细地列举了当下较为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态度不 可谓不明确,药下得不可谓不猛。实际情况的反馈却演绎成了黑色幽默。   今年六月份,东北某院校的一位校级领导就领衔主演了一出“被迫抄袭”的 闹剧,剧情梗概为:“论文第一署名人的导师被第二署名人的学生蒙蔽,非常 ‘无辜地’抄袭了同行的论文”,结果是除了以“失察之责”道歉,几乎毫发无 损。联想到近来相关学术腐败案例的频发及其最终处理结果,很难叫人相信查处 学术不端行为会有“斩立决”的气魄。要想让公众相信你是动了真格的,最简单、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跟行政、司法领域治理贪腐的大动作PK一番,拿出 “杀无赦”的手段来。光有通知、意见和态度,没有切实的惩戒措施和处理办法, 不过只是隔靴挠痒,走走过场而已。   其次,没有从体制方面肃清学术不端的源头,断难彻底根治学术不端。众所 周知,当下学术不端之风,并非发自空穴。直言之,乃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大环境 使然,科研成果的量化考评制度首当其冲!罔顾科研发展规律的科研成果和论文 数量要求,是逼着科研工作者造假的一个体制性原因。无论研究生毕业答辩资格 的获取,还是科研人员的课题申请以及各种学术荣誉和奖励的成果数量化要求, 都是将众多意志薄弱的科研工作者逼良为娼的幕后黑手。当我们满怀喜悦地宣布 我国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而雄踞全球论文发表大国第二把交椅的伟大成绩时,陶 醉于终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博士学位制造国那一个幸福的时刻起,学术不 端的治理只能注定成为一种绝美的镜花水月,望眼欲穿者也只能慨叹净化学风的 遥遥无期。   其三,不正视学术圈里既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和裙带关系,要想寻找 到一个打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殊非易事。很多打假案例最终结果的不了了之和 轻描淡写,与利益相关方的群体性自保和袒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高校在面临 体制内的学术不端行为时,不仅习惯于,而且擅长于内部消化“矛盾”,在侵权 的双方之间充当和事佬,处理起来厉行“拖字诀”,更有甚者,还乐于共同进退, 攻守同盟。真正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教育部监督下的高校自查,而在于完善细化 各类惩戒制度,必要时,寻求司法力量的支持;以及能否形成学术打假的独立力 量,这种独立力量应该包括教育和司法体制内的上层执行力量以及体制外的民间 力量,这才是决定学术打假成效的另一个关键。要扫黑,先打掉保护伞,一样的 道理。   教育部打假机构的设立,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在这种进步中,除了一种 最基本的良善姿态,暂时还无法解读出更多的内涵。教育部牵头打假本来就是天 经地义的,而以眼下的学界现状看,尤需要有更多的实际内容,我们有足够的耐 心和热情,期待真刀真枪的上场。 (XYS20091120)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