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不要把个人问题扩大化:也评浙大海归博士跳楼   作者:也是海归   本人也是海归博士,在美十年,三年前从美国回国,现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 我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海归,有本校的,北京其它高校的,也有外地高校的,所以 我对海归这个群体还比较了解。看了浙大涂博士跳楼,新语丝上很多人都能“以 小见大”,通过这个事件透射出国内学术环境的种种弊端。那我也说一下我的看 法。说实话,我不认为此事有什么代表性,我并没有兔死狐悲之感,也不觉得浙 大有什么大错,倒是觉得涂博士有些另类。   涂博士从六月回国,到九月跳楼,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其实报道说他从 八月份就开始就抑郁,需要吃药,那时回国刚刚两个多月。)按我的经验,在一 个地方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突然换环境,两三个月时间还没安顿好呢。有过留 学经验和回国工作的人都有这个经历。涂博士又是有家有孩子的人,安顿下来就 更复杂了。办手续,买家具,搬家整东西,熟悉周围生活环境,给夫人找工作, 给孩子找保姆或幼儿园,见见亲戚朋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两个月踏实 不下来,哪里能开始工作。(本人也是拖家带口回来的,所以很理解。)并且落 户在高校,7-8月份正放暑假,9月份正式工作才开始。所以说句不客气的话,虽 然刚回国的几个月也非常stressful,但可以说他连中国学术环境的边儿也没摸 着呢。   课题问题:吸引本人回国的也是研究前景,当初应聘的时候,听院长描述了 一下这个领域在中国的近况和发展前景,觉得很兴奋,就回来了。但从来没以为 “一回来就有课题做”。我周围的海归朋友谁也没有天真地以为一回国一个课题 就会自动交到你手里。课题都是自己申请的,哪里有别人辛辛苦苦申请好了再拱 手交给你的呀?涂博士在美国那么多年,不应该不懂这个道理吧?大家回国都是 先参加别人的课题以熟悉环境,之后再申请自己的课题。这个接地气的过程怎么 也得一年半载的(本人比较慢,一年半之后才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   房子问题:相比杭州,北京房价之高就更不说了。承蒙学校照顾海归,让我 在学校里面租了一套房子,房租略低于市价,从工资里扣除。就是说从住房政策, 房屋情况,价格等几个方面都跟涂博士差不多,并且还没有浙大所谓的10万到30 万的买房补贴。我当然也梦想有朝一日住大房子,但是北京房价太高,租房是合 理选择的道理我是很明白的。近年回国的海归朋友里,大都在租房,当然也都顺 便抱怨一下房价高,但大家在美国做学生(包括博士后)的时候都是租房,不觉 得到了国内就必须随大流立即买房。国内大城市房子的“租售比”严重扭曲,怎 么算都是租房合算。   职称问题:我认为,海归要么趁若干年前海归还是稀有动物时“毅然”回国, 要么就把心态放平,把一个职位当一份工作来看待。我们学校的职称政策也跟浙 大差不多,海归可以直接参评副教授(不占当年名额),但要看文章的数量与质 量,不够标准就是讲师(相当于国外的助理教授)【方舟子按:国外的助理教授、 副教授都是教授的一种,属于博导,与国内的讲师、副教授不同】,所以大部分 新海归都是从讲师干起的。然后,海归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条件够副教授或教授了 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申请晋升,而本土博士则要求工作一定年限之后才能申请。但 总体来说海归还是有优势的,大部分人都能在很短的几年之类评上副教授,甚至 还有被破格评上教授的。大家对各校职称要求(文章数量为主还是质量为主)有 一些抱怨,但对各校评职称程序的公正透明度还是觉得可以的,对晋升速度也是 满意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留在美国,找到一个正式教职的机会很小, 即使找到,也肯定是从助理教授开始,没个五年八年根本不可能当副教授,然后 一辈子能不能当上正教授也很难说。两边对比,绝对是回国晋升得快。   我和大部分海归朋友都干得不错。虽然回国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觉得回来的 选择是对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都比在美国时强。当然也有几个不顺心的。第一个 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太理论化,在单位里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觉得没意思。 第二个因为家庭问题没法解决,跟涂博士类似,这位朋友的夫人也是海归博士, 但她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职位,有一个合适的工作却另一个城市。第三个也跟涂 博士相似,当初自己理解学校给的承诺跟后来兑现的不一致,用美国人的话来说, 就是没有仔细阅读small prints。但这都是职业生涯和人生里经常出现的问题。 结果前两个换了工作,搬到另外的大学或另外的城市,很快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第三个很大度地接受了现实,然后迅速以工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很快得到了比 当初承诺的还要好的待遇。他们的共同点是也没有谁就通过此上纲上线或怨天尤 人。   我在美国时,本校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刚到美国两个月之后就自杀了。他在 国内也是名校毕业,从小到大十分顺利,各种竞赛得奖无数,以为自己是天才的 那种。平常也不显得孤癖,周围人的评价也都不错。但就因为这样,他把美国的 现实想的太简单了,有了问题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说。结果第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很 绝望,导师再严厉了一点儿,就受不了自杀了。很多人不理解这么一个开朗/顺 利的人怎么会自杀,同校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奋,有骂学校的,有骂他导师的, 有要求追查导师法律责任的,总之是说什么的都有,跟涂博士事件之后有些人对 浙大的态度一样。最后当然也没什么可调查的,只是给他的父母亲人留下无穷的 痛。   现在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是自杀的高峰期,搞得所有高 校都特紧张,每年开学都特别强调学生心理问题。我觉得这些案例是有其心理共 性的。对涂博士和上面说的那个中国留学生自杀的事,我不是说学校完全没有责 任,像那个美国导师如果说话温和一点,浙大的工作再细致一点,也许就能避免 一些悲剧,但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如果什么人都认自己是“弱势群体”,也就 无所谓什么“弱势群体“了。 (XYS20091028)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