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为武大化院刘立建教授说两句   作者:moonzy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刘立建教授最近发明了一项技术,利用一直径为3米的菲 涅尔透镜的聚焦可以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这 可能可以在用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柴油(即费-托反应)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 为费-托反应中的原料一般来自煤和天然气,这可能带来较大的能耗,而刘立建 的这项技术则显然是很低碳(很好的利用了碳循环)的。刘教授这项技术最近被 媒体广为报道,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也不甘寂寞,很快就有一笔名为东方 冬的人写了一篇题为““聚集太阳光产生柴油”能实现推广和产业化么吗?”的 文章,对刘教授这项技术进行了批评。本来,学术批评是很正常的事,但通过对 比武大化院官网(见附)和一些媒体的报道却发现这位东方冬先生或女士显然并 不是真的在“学术批评”,更像是泄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无名私愤。下面我就逐 一指出:   1、东方冬开篇说刘立建教授声称“目前我们在实验室已经取得了成功。”, “‘聚光生油'投入实际生产将为期不远。”因而他认为这是“科学大忽悠”。   实际上刘立建教授的这些“声称”来自《长江商报》2010年12月14日科教版: 原文是““目前我们在实验室已经取得了成功。”刘立建介绍,只要解决了反应 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问题,“聚光生油”投入实际生产将为期不远。” (http://news.whu.edu.cn/NewsRead.php?NewsId=11169)换句话说,如果这种 稳定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不能说投产为期不远。不管是刘教授,武大化院官 网还是很多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也都没有回避这个关键问题 (http://news.whu.edu.cn/NewsRead.php?NewsId=11167, http://news.whu.edu.cn/NewsRead.php?NewsId=11166, http://news.163.com/10/1217/05/6O36A6CQ00014AED.html),但这个问题独独 被这个东方冬回避了,此人在批评人家之前十分义务地先帮着吹个牛,“欲抑先 扬”一翻,不知道这算不算“大忽悠”。这也让我无法相信这位东方冬学术批评 的公正性。   2、东方冬不仅认为刘教授的工作是个“科学大忽悠”,而且还尖刻地嘲笑 “亏得还是教授想出的!”。他认为刘教授这个方法是“用一个西瓜去换一粒芝 麻”,对比太阳能电池,这种做法是“脑子进水”的人想出的。这位东方冬之所 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通过他的一个计算得出的,他通过中学化学和物理的计算发 现如果用这种聚光生油的办法,要让汽车在武汉的中午跑20公里车上要顶27块直 径3米的大透镜。   他的计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如果一个大学教授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做, 那也的确真的是脑子进水的。但刘教授所说的“聚光生油”真的是这位东方冬所 说的那样吗?人家介绍自己工作时说的清清楚楚,他的这个工作最突出的贡献只 是实现了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而已,也就是说用了一种 相对环保低碳的方法制备了费-托反应合成柴油的反应原料。这和直接在车上吊 27个透镜风马牛不相及。当然,用“聚光生油”这个词来介绍自己工作成果是否 合适的确可以商榷,但像这样偷换概念加人身攻击的“批评”倒真不知是脑子里 进啥了。   3、东方冬在七算八算一通后意犹未尽,又列出了一些“网友”的评论,什 么“学术造假”啊,什么“水变油”、“永动机”啊的一通乱骂。刘教授的工作 和这些挨得着吗?   我一直认为新语丝这个网站总地来说还是不坏的,但只希望以后登这些批评 性的评论时还是稍微多核实一下吧。希望这个网站不要最终变成泄私愤者的天堂。   附:刘立建教授“聚光制油”研究进展受到媒体关注 (http://www.chem.whu.edu.cn/News/2010-12-16/155742435.html)   我院刘立建教授研究组近期建成了一套温度超过1200℃的聚太阳光光热系统, 并初步观察到该系统可将二氧化碳转变为一氧化碳,降低了利用太阳能从二氧化 碳和水合成柴油、甲醇等燃油和大宗化学品的难度。最近该研究进展受到媒体关 注。   一氧化碳与氢气通过费-托反应合成燃油和大宗化学品的技术已有大规模应 用,工业上该过程主要采用煤和天然气为起始原料,能耗大。费-托反应所需要 的氢气可以通过一氧化碳的水煤气变换获得。为在费-托合成中使用可再生能源 和非化石资源获取一氧化碳,从2005年起,该研究组开始尝试利用由菲涅耳透镜 聚焦太阳光所产生的高温使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通常,该转化过程需要在 230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他们探索出在1000℃左右温度条件下将二氧化碳 转化成一氧化碳的适宜途径,并建成了温度超过1200℃的聚太阳光光热系统。   尽管该系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的过程,但转化率波动较大。 该研究组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提高转换的稳定性。 (XYS2010121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