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千人追溯”为哪般   作者:方玄昌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0年第3期 社论)   1月5日,国家发布了《关于印发〈“千人计划”溯及既往工作实施办法〉的 通知》。通知要求:“根据分批次开展工作的要求,请有关单位将2000年1月1日 至2008年1月1日之间全职回国(来华)、希望通过溯及既往方式进入‘千人计划’ 的创新创业人才,于2010年1月31日前,按程序上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 项办公室。”   概括起来,这一“溯及”有三点值得商榷:   第一,引进人才计划应该不应该“引进”已经回国的人才。“我孤陋寡闻,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引进人才计划拿钱给已经引进回来扎根多年的人。” 旅美学者李宁在自己的博客里如此提问。   第二,这一追溯机制是否与“千人计划”最初的宗旨相违背。“(‘千人计 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并有 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 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这是2009年1月中组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 对这一计划的描述。   第三,是不是因为“无人可引”了,才将“千人”名额出口转内销?“‘千 人计划’要追认到2000年回去的人,为什么?没有足够的人。”科学网网友如此 猜测。   早在“千人计划”提出之后不久,就已经有学者提出,这一计划对于那些在 2008年之前已经回国的优秀学者——比如饶毅等人——不公平。一些学者甚至端 出“小人之心”:按照“千人计划”的宗旨,那些优秀海归学者是否应该重新出 国去混上一两年,再以“千人”之名回归?   现在好了,追溯机制可以补偿这一不公平。“引进”已经回国的人才,至少 可以让他们不必再费事出去转一圈。也就是说,“追溯”似乎是对此前计划中存 在的“缺漏”的一种弥补。   然而在笔者看来,弥补可以有其他方式、以其他名目,没有必要落得个“朝 令夕改”的嫌疑。何况,留住已经回来的人才,最终还是要依靠构建起良好的学 术环境,这种对规则做“快餐式”改变的行为实际上也无益于良性学术竞争环境 的构建。   而对于“无人可引”的猜测,笔者认为,第一,“千人”的引进是一个中长 远计划,当前没有合适人才,也不必勉强“凑数”,可以“来日方长”;第二, 即使10年内依然凑不足“千人”,也不必勉强,应该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可 以将多余的资金用于提高科学家的待遇、构建更好的学术环境。   2009年8月,本刊曾以《“千人计划”标准看低?》为题,对于前两批“千 人计划”入围者的学术水准是否达到了最初的要求提出质疑。现在,人们有理由 给出更多的担忧:假如这种追溯行为成立,“千人计划”最终或许将背离初衷, 成为一个新旧海归们“分享利益”的江湖了。 (XYS2010020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