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再读“王蒙自画像”   作者:潘正伯   由祝勇引用,发表在2000年第6期《随笔》第64-65页这段王蒙的文章,只有 700多字,却活脱脱地勾画出了王蒙其人的形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王蒙自画 像”。请看:——   不止一位朋友谈论起哈维尔与昆德拉的优劣对比来了。我不懂这两位捷克人 士怎么个比法。昆德拉是一个至少主要是一个小说家。他对政治生活并不那样投 入那样执著,也许他少了一些政治勇气与激情(还有兴趣——祝勇注)(这里并 没有涉及该国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是非问题,反正那是别国的事,我们只能尊重该 国人民的选择),却多了一些清醒,超脱,疏离,他的选择有所失也有所得。哈 氏虽说是戏剧家,他的戏剧艺术却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 绝非光荣,除非他承认自己首先不是艺术家。人们议论他是因为他从阶下囚到总 统颇有些吃罢苦中苦,而今人上人的色彩,是大“成功者”。这当然也是一种选 择,同样也是有得亦有失的。我们用不着赞叹人家的成事,正如用不着以中国的 政治标准去衡量批判他反对了苏东式的“社会(帝国或殖民?)主义”。同样也 不必以莎士比亚等为尺度去嘲笑哈维尔并非国际戏剧大师。对于一个剧作家来说, 当了总统却没留下好剧本也许是一种悲哀;对于政治家来说,成了大事至少是他 个人的能耐质素加运气。不是戏剧大师就不是戏剧大师,当了总统也找不来大师 的地位、贡献与感觉。这也正像昆德拉,没当总统,但也没得上诺贝尔奖;没得 诺贝尔奖但也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大大红火了一阵子,以至于Kitsch变成了媚 俗,也成了有机的热门词。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女作家告诉我:“其实昆德拉的 小说最取巧啦。”我觉得她讲得着实有理。   至于哈与昆为什么二人的选择不同,我就不知道了,主客观条件不可能相同, 还有一句话,被杨子荣在样板戏里用过的:“人各有志,不可强勉。”用惟一的 一种人作尺度来量一切人,不能认为是一种很开放的价值观念。〉   ——王蒙:《献疑札记》(原载《万象》第二卷第五期)   我在《也谈〈也谈哈维尔与昆德拉〉》一文中,对他虚情假意地“躲避崇 高”、同样虚情假意地提倡“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留恋炫耀文革、潜意识中对 “人上人”等级制度的艳羡、不着边际毫无原则地捧昆抑哈等有所揭露,却并没 有穷尽这700字王文中的“宝藏”。王蒙有更深的考虑。   他知道:把昆德拉捧得太高也不好。怕因此而留下话柄。所以,他也要对昆 德拉做一定程度的否定。但是,他不直说昆德拉有哪些缺陷和不足,那样说,他 是要担责任的。过与不及都显示不出他的水平。他是这样说的:“一位比我年轻 得多的女作家告诉我:‘其实昆德拉的小说最取巧啦。’我觉得她讲得着实有 理。”你看他多狡猾!   他自己不表态,却说是一位作家,而且是女性,而且“比我年轻得多”。简 单几句话,凸显了他老前辈的身份。他既宣扬了“昆德拉的小说最取巧”的评价, 但这话又不是他说的,他不过是传言而已,说对说错,他的责任不大。如果经过 专家研究,此评不确,他的责任了了——我只不过是对一位年轻女作家言说的肯 定,何况我没有说出她的名字。如果此话最后证明是对昆德拉的定评,那么,这 话我早就说过,不信?你去查查我10年前写的《献疑札记》。   读者诸君可以稍稍深入地想想:要是王蒙想给昆德拉的小说下个“最取巧” 的结论,总要说出一点根据来,这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吗?而且王蒙为了作这个 结论,就得认真读几本昆德拉的小说,这是3-5天内能办得到的吗?如今,这些 都免了,王蒙只用3句话就将此事搞定,而且不负任何言责。多高明!读者诸君 你们看到了吧,谁在取巧?   孔雀开屏虽然美丽,总少不了会露出屁股眼儿来。王蒙虚拟了一位年轻的女 作家发表对昆德拉的评论,如果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并不存在,王蒙就把自己的虚 伪像暴露在读者眼前。如果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实有其人,王蒙为什么将她的姓名 隐去?王蒙既然“觉得她讲得着实有理”,更应该公开她的姓名,表现出一个老 作家对年轻作家的提携和鼓励。因为这句评价昆德拉的见解出自她之口,她是首 创者,知识产权属于她。现代社会中引用别人的知识成果,是受到提倡的。但是, 引用者必须说明该成果的来源,否则就属剽窃。这些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作为 前文化部长的王蒙,应该是熟悉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违犯这些必须遵守的规范 呢?只能说明他顾前不顾后了。   (2010-03-30) (XYS2010040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