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新版复原地动仪遭方舟子质疑 2010/12/02北京青年报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此前人们在历史教材里看到的那个张衡地动仪是60年 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这个地动仪的原理已被质疑。现在,在中国地震局地 球物理所的大楼里,有一个“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现 已研制出了新版的复原地动仪。据担任课题组组长的冯锐介绍,新版复原地动仪 经过了专家的检测。然而,方舟子又对新版复原地动仪提出了质疑。   教科书中“地动仪”   原为后世仿造   东汉发明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直都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骄傲。然而日 前《看历史》杂志的报道证实,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 国成立后根据文字记载仿造,真正的地动仪已经消失1000多年。   地动仪记载于《后汉书·张衡传》,它于公元132年问世,几十年后,大约 到公元190年至220年间消失,至今无踪。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这个故事中的地动 仪才被“制造”出来,并进入教科书中,演变成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后汉书》中描述地动仪文字仅196字   《后汉书》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共有196字,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专家、科 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书中所说设计了它的外形,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 的记载并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比10比例的木 质“张衡地动仪”模型。“不过,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王 振铎说。   接下来这尊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就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经过几 次修订,教科书中没再提这是后人根据文献和自己的理解复原的概念模型,一代 代教师和学生就这样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当年的张衡地动仪。   ■探究老版复原地动仪   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组长冯锐曾在2002年给《防灾博览》杂 志写了一篇地震科普知识的小专栏,其中强调“判断是否地震,要看悬垂物,而 不是竖立在地上的棍子、瓶子”。在这篇文章里,冯锐自然提到了张衡的地动仪。 但是不久,编辑武玉霞找到他提出了疑问,冯锐所写的判断地震看悬垂物,与张 衡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发生了矛盾,谁错了?   那个时候,人们认识中的地动仪是一个大罐子里竖立着一根木棍,当地震时 木棍倾倒击中龙嘴里的铜球,球掉进罐体外的蛤蟆嘴里。冯锐说他以前从来没有 意识到过这个问题,因为张衡地动仪早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没有人去否定过它。 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小“矛盾”,促使冯锐决定把地动仪问题搞清楚,因为从表面 上看这个已经被符号化的地动仪,却犯了一个地震学界的原理性错误。   冯锐查询资料后发现,老版的张衡地动仪也只是一个复原品,并且是在上世 纪50年代制造的。但无论是在国家博物馆长期宣传的老版模型,还是全国其他无 以计数的仿品,都没有能够工作的,只是作为概念产品而存在。   此外,他还在洛阳地震台的帮助下,通过仪器调查了1995年和1998年陇西地 区发生的两次地震,其地震波主要是“面波”,而理论上能够让老版地动仪中木 棍倾斜的P波微弱到比风吹草动的波动还小。种种迹象表明,老版的复原地动仪 存在着理论上的错误。   ■教材修改地动仪内容   2003年,河南博物院在全国招标复原地动仪。2005年,课题组成功复原新版 地动仪的内核部分。   此时,全国中小学教材在讲到地动仪时还是几十年一贯的倒放一根“直立杆” 理论。据《看历史》报道,冯锐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沟通,最初得到的答复是 需要地震局的证明文件,但当看到最新修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张衡地 动仪”这一词条已经做出修正,人教社便准备在2010年有所改动。2010年1月24 日,冯锐接到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在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 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2010年秋季教改出台以 后,按照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对这一错 误的补救措施,人教社今后会将新版地动仪的知识加到教师用书中。   数年研制 新版复原地动仪诞生   冯锐的办公室就位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大楼八层,在他的办公桌和柜子 上各摆放着一个新版复原地动仪的模型。   与现代化办公室通常所采用的吸顶灯不同,冯锐的办公室里仍然使用着吊灯。 “地震学家办公室一定要用吊灯。”冯锐说,“‘地震没地震看吊灯’这是一个 最基本的地震常识。”   冯锐昨天向记者详述了他们研制复原新地动仪的经过。在对原版地动仪提出 质疑后,他开始对张衡地动仪展开深入研究。   ■河南博物院公开招标复原地动仪   2003年,河南博物院在全国招标复原地动仪。后来,冯锐和河南博物院签订 了合同。2004年8月份,复原工作上马了。刚开始的时候,冯锐在一个月左右的 时间里便设计出第一份图纸,然而就当工作人员要按照图纸开始制作悬垂摆地动 仪时,他又突然要求停工。   冯锐说,当时是因为发现按照他设计的图纸制作地动仪,其垂摆所需的动量 不够,无法在地震的时候推动小球掉入蛤蟆嘴。于是,冯锐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 了问题。独处的冯锐反复背诵着《后汉书》里的文字。   最终,他意识到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上有出入,问题在于“机”、“关”二字。 而当他给地动仪安装上一个“关”——制垂摆下方的小洞后,地动仪的内核部分 成功了。但是他又发现原记载中的地震与当时张衡地动仪检测的并不是同一个地 震,因此他们又专门成立了两个地震研究小组,确定了实际的张衡地动仪所涉及 的地震。根据确定的这个地震,他们利用电脑在地震台上检测了垂摆版地动仪, 取得了成功。2005年,内核部分复原完成。之后,由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设 计团队设计出了地动仪的“外观”。2008年新版复原地动仪全部完成。   ■“新版地动仪终获成功”   据冯锐介绍,国家特意组成专家团队对他们的地动仪进行了检测和考察,这 个新版的地动仪最终获得了成功。目前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五家公立展 馆均有仿制品展览,在一些学校里也有了他们的地动仪模型,冯锐也到一些学校 给学生们进行过知识普及。   2010年开幕的世博会将张衡地动仪新模型列为展品之一,中国政府也将冯氏 原理的张衡地动仪,纳入“中国古代机械成就展”这一全球巡展之中。   “仅仅是个摆设”   昨天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方舟子撰写的文章《张衡地动仪管用吗?》方 舟子称:“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 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 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他对旧版、新版的复原地动仪都产生了质疑。“10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 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是所有这些复原 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对于新版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 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 于1976年、2000年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 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 的模拟。”   “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 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 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所以, 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地动仪不是假的”   对于方舟子的质疑,冯锐说,地动仪问题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任何人都 要写出严肃的学术论文,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术上进行讨论。方舟子有的话是对的, 给人以启发,欢迎这样的文章。但是如果说“没拿真实地震检验”,这样的观点 不完整。现在的地震台可以根据数字记录进行演示,同时,对于历史地震也有专 门的专家进行研究。   “我认为5个方面可以证明张衡地动仪不是假的:一是史料不是孤证,除了 《后汉书》,还有别的资料;二是考古发掘;三是古籍文字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 的吻合;四是古籍中所说的地震是存在的;五是后人继承。” (XYS20101202)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