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吗?   作者:纯翔   据说沈括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他是世界上是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理由是 他在《梦溪笔谈》中有一句:"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 全南也。”   我国长江下游一带磁偏角是非常小的,而沈括不但“发现”了,并且领先了 世界四百年,( 西方要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 磁偏角)这当然是很伟大的!   那么沈括发现了磁偏角,这是真的吗?我认为这是很可疑的,让我们来看全 文: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 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 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我来翻成白话:   “风水师(堪舆家)用磁石摩擦铁针,就能够指出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 不是每一次都指向正南方,(水浮的方法因)水面常浮动荡摇(会有影响).(放在) 手指甲上或者碗边沿都可以操作,运转的速度尤其快,但因为坚硬光滑(的表面)容 易滑落掉下,不如以线悬法为最好.这个方法是取新出的蚕茧丝一缕,用小如芥子 那么一点蜡粘在针的中间位置,无风处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磨了 以后指向北方. 我家里指南,指北的磁针都有,磁石会指南,就象柏树会指西, 无法弄明白它的道理。”   很容易看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和后 面的“则针常指南。”是有关联的,也正因为有关联,前后是一大块文章,接下 去的“水浮多荡摇。。。。。”才不会显得突兀。沈括在这一段文字里,只是要 介绍一种他认为的较好的使用磁针指方向的办法(缕悬法)。他并没有发现“磁 偏角”,或者即使他观察到这个现象,也认为只是误差,在改用缕悬法后,就 “针常指南”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全南也”不能解释为“不是正南方”,而应该解释为 “不是每一次都指向正南方”或者“不是全部针都指向正南方”才对,“不全南 也”含有“还是有一部分针是指向正南方”的意思,所以改用他的缕悬法,磁针 就“常指南”了。   至于“磁偏角”,倒是极有可能是我文明古国的风水先生在精确找穴的“科 学”需求下最早发现的。发现的时间,甚至还在沈括之前 ,但那是另外一个问 题了。   附:陶世龙先生在1980年出版的《科普作家谈创作》一书148页就指出过拔 高沈括的一个例子:沈括没有发现(预言)石油的应用,所谓“此物必大行于世” 的主语“此物”指的是用石油烟制成的墨,而不是石油。   网上找到一篇,没有署名,谈的也是这问题,原载地质报,也许也是陶先生 的文章吧!   抄书应无误   现在讲科学史(包括地学史)的人多起来了,一些专著或科普文章,都常常 喜欢穿插一点有关的历史,这是好事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去了解 科学,也有使文章丰富多彩的作用。   但是,搞科学的人来讲历史,是不简单的事情。史学有史学的要求,我国的 历史学,历来讲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善,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要真正做 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我们有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求我们 掌握治史学的基本功,以此衡量,现今出现的有关科学史的论述,就颇有一些值 得商榷之处。下面仅就三个方面的问题略论一二,以求教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志。   事实是科学的空气,史料是立论的基础。治科学史不能无史料,这些史料从 哪来?主要靠抄书,抄书在这里是无可指责的,而且要求你抄得一字不差,一字 不漏;有时因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作些删节,也应不失原意,总之,引用史料必 需忠实于原著。说起来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容易办到,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像把古人的话摘取片言只字,连缀成篇,大失原意这种做法,并不少见。突出的 例子如沈括对石油的认识,就常常被删节连缀成下面这个样子:“又如他(沈括) 在陕西看到当地人用‘脂水’作燃料,他称之为石油,并说‘……石油至多,生 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种引述方法给 人的印象是,沈括当时已认识到石油作为一种燃料后必大行于世。然而只有我们 读一读《梦溪笔谈》原文,便可发现,沈括并无此意,在该书二十四中,有这段 记载,现将未加删节的条文抄录于后: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 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YI(衣中加邑)之,乃采入罐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 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 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 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木尽矣,造煤 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原文的意思很清楚,沈括所说的“此物”是指用石油烟制造的墨而不是石油。 这一点,英国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作了完整如实的引述,用来 说明我国宋代已知道利用天然石油来制取松墨用的炭黑,还有一段评论,也比较 合乎实际。   “沈括在1070年左右所写的这段话,其惊人之处并不在于他就像人们今天在 生理学实验室中制备波形记录图纸那样细心地利用石油来产生黑烟,而在于他预 见到中国的森林资源将会告罄,并想到地下‘取之不尽’的油源可以用来作为木 材的代用品。石油不是作为一种有巨大意义的新能源、而是作为一种制墨的新方 法而出现在一位有惊人思考能力的人(确实沈括就是这样的人)的面前,这是中 国工业化以前的时代的一个颇为突出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李约瑟的著作中,我国也有科学家著文说明“此物” 不是石油,并不沈括是预见到一种新能源的出现,但这些意见并未引起重视,而 那种断章取义的作法却一再出现,直到今年五月出版的一份小报上,还有文章在 说,沈括预言:石油是很有价值的一种燃料。可见其影响之深。出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看来一是最初引用者有意拔高沈括,再就是后来引用者人云亦云,没去查 原书,不知原意。这种盏转转抄,不查第一手材料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是与 治科学史的要求不相符合的。抄书亦不易,要抄得认真,抄得老实,也得下功夫。 地质报1981年10月2日 (XYS2011040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