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莫让院士增选成为利益博弈的舞台   作者:磐涅   又一轮的院士增选,只是今年的增选似乎从第一轮的高官、高管候选人开始 就不断地为人所诟病,毕竟很多显而易见的事实都无法让人把高官、高管与学术 造诣极高的院士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拿一个无意间听到的一个七十多岁,初中没 毕业的老人看了新闻后给的一个评语--“瞎搞”一词来评价好象也不算是很过份。 而今天无意间拜读的新语丝网上一篇《浅议马大为的造假与有机所的调查》一文 又似乎让我们这些从事着教学和科研的小人物闻到了一点本不该我们闻到的硝烟 味。这让我们不得不发出一点感叹,我们国家的院士增选怎么了?为什么它的增 选似乎被一些人当成了权力与利益博弈的舞台,而“院士”这个本该严谨而让人 尊敬的名词,什么时候起已被抹上了些许政客的色彩?   院士增选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着教学和科研的普通人来说是很遥远的事,因此 平素也只能说知道却极少关心。只是文中所提及的马大为教授造假一事让人感觉 有些怪异,因为此事似乎早在几年前就已有耳闻,想来早已盖棺定论,不曾想至 今还是被每每拿出翻炒,而且时间都相当巧合,那就是都是在马教授申请院士之 际。这让原本非常正当的学术打假的旗帜蒙上了一些暧昧的色彩,科学是严谨的, 学术界允许有误(这与研究条件,研究程度等有关)而不允许有假,这是每个科 研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的原则,因此学术打假这面旗帜是非常鲜明并且应该为每一 个科学工作者应高举的,这点毋庸置疑!那这种暧昧的色彩从何而来就无需赘言 了,不是旗帜便是旗手。院士增选决非选秀,为了上位或吸引大众的眼球,而让 人在评选活动的关键时候读到一些所谓的爆料是不足取的。对于马教授的这个个 案,笔者自认对整个事件不够了解,对马教授本人虽在一些会议场合有过几面之 缘,却因自觉学术水平难以望其项背而未有过攀谈,因此也不对马教授的事件做 出任何评断,到目前为止,所了解的也只是看文献时所读到的马教授所发表的文 章。只能说从内心还是比较敬佩马教授在有机合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至于马 教授撤回JACS这篇文章的事件,当年刚读到马教授学术造假文章时就存一疑问, 与马教授当时的个人成就相较而言,大家是不是应该考量一下马教授是否值得为 一篇JACS而做出有悖于学术诚信的事?但没有事实依据,即便有疑问也不敢妄加 断言。只是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马教授当时在对学生的工作管理上肯定 存在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是马教授一个人的问题,从国内到国际,知名教授撒 回文章的不在少数,毕竟真正动手操作的是学生而非导师本人,如果管理上存在 漏洞,出现一些问题就在所难免。特别就目前国内的学术风气来说,多数学校对 学生毕业有文章要求,而学生为了顺利毕业而做出一些有悖于学术诚信的事就不 难理解。更何况由于扩招的结果,很多导师有着数量众多的学生,怎么去管理他 们的成果和数据是每个导师应该考虑的事。论语有云:“子曰: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省也。”曾子也有曰:“吾日三省吾身。”因此这种事件对每一位导师 来说都是一个警钟。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文章数量是 一个硬性的指标,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以文章论英雄确实又让一些 教师犯了学术造假的大忌,这些远比马教授撒回JACS文章的事件要严重得多。而 且从国内不断暴出的科研事件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有着越演越烈的倾向,这才是 值得目前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深入调查,深入研究的地方。对于学术界来说,正是 因为目前管理上所存在的诸多弊端致使国内的院士增选这个本应纯学术的行为却 被过多地与功利挂了钩,因而导致了院士增选成了一些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所 要达到的目标,以致于连那些高官高管都想掺上一脚,更不用说那些以政治的手 段玩弄着学术的伪学者们,院士更被他们当成介入更高领域的敲门砖。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先生就是《浅议马大为的造假与有机所的调查》一文中所 提到陆先生,虽然笔者从未有幸与马教授有过攀谈,但与陆先生却有过多次交流, 而且对先生在交谈所表现出来的老一辈科学家谦虚、认真、严谨的态度深为敬佩, 每次交谈后总是在心中感慨万端,为什么老先生这样的品格在现在的学术界是越 来越少了。就文中所提到的调查细节,许是笔者愚钝,思量再三,也未觉有不妥, 毕竟工作是学生做的,去检查学生的实验笔记难道不应该吗?为什么到了一些人 眼里就成了转移目标了呢?从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来看,作者似乎大有通过这个事 件把马教授钉在学术造假的耻辱柱上,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之嫌,这倒和文化大革 命中常见的一些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乃一介书生,闲看云淡风清,本无意 卷入任何这些为争名夺利而起的无聊口水之战,唯不忿见到如此受人尊敬且年事 已高之老先生无端受不屑之徒的攻击,内心深觉悲凉之余,怒而提笔。笔者对于 陆先生自认识起一直心存敬仰之心,即便现在,每有去上海之际,也总不忘抽时 间去拜访探望,所以对于先生的一些事也算略知一二,也知道老先生性格上并不 是一个讨喜的人,老先生原则性强,如果有触犯到他的原则的事,老先生是一个 比较难以说话的人,这个在学术圈里了解老先生的人似乎都知道。毋容置疑这是 一种得罪人的性格,甚至得罪的可能是圈里一些有势力的人。随着年事渐高,老 先生已很少在公开的场合出现,但至今一直在坚持亲自过问着学生的科研工作。 每每聊起一些学术界的一些不良风气,老先生总是义愤填膺,也愈加自律,自许 以保持晚节为第一要务。这些品行在老一辈的科学家里也许并不少见,但在现在 的学术界里似乎又成了阳春白雪。这里,笔者想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提 倡的是团队精神,这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理论上来说团队协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 的。那怎样才是真正的团队协作?如果以正常的思维度之,这个团队合作应该是 百家争鸣,互相取长补短,自由合作的过程。这种团队协作其实在老一辈的学术 界也并不鲜见。例如著名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就是我国中科院生化研究所、 北大化学系及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通力合作,于1959年开始经6年之久到1965 年9月才完成;又如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是中国科学院4个研 究所——生化所、细胞所、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与北京大学生物系和上海化学 试剂二厂六个单位历时13年完成的壮举,这些都是团队协作的典范。而目前学术 圈里团队精神却似乎正日益被异化成这样一种运作模式:带头人有着一些地位, 带着一帮人组成一个团队,带头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拉关系,跑项目搞到科研经费 和一些科研资源,下面的成员就是努力出文章力挺那个带头人,帮助他顺利得到 他想要的权力和利益,而有权有钱了,又可以养更多为之服务的人,从而成为一 方学霸,而仅为一方学霸当然是无法满足此等人的私欲,因此院士这个学术界的 最高荣誉便首当其冲的成了这些学霸的追求目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 院士申请者中有那么多的高官和高管。但叩问一下,那些职务在身的学者们,在 多如牛毛的会议、考察学习及必要政务之余,有多少时间可以读文献的?那我们 再回头看看陆先生的成就和他所带出的众多颇有建树的弟子们,如果想成为学霸 似乎也不是难事。但就笔者所知,老先生似乎除了显得越来越不合群以外,再无 其他动静,所以这也让笔者难以自抑地问一声:如果陆先生这样的人都不能被人 尊重,那我们的学术界要走向何方?大家是不是应该回顾一下自1948年产生了诸 如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第一届院士以来,我们 国家的院士成员有了多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个最高荣誉竟成了某些跳梁小丑的舞 台?若干年后,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唱一句:不是我的错,都是“院士”惹的祸?   面对诸多院士增选中所折射出的学术界不良现象,已经向我们的科研管理者 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严正的挑战。也许将院士只是作为一种名誉而不享受任何 优惠的待遇或特权,是解决目前院士增选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途径,但就本质上 来说,院士增选只是学术界不良现象的一个表现窗口,真正的挑战是怎样让我们 的学术界走向纯粹的学术,而不是象目前的院士增选一样成为某些沽名钓誉的伪 学者们权力和利益博弈的舞台。 (XYS2011100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